宜昌,上控巴蜀、下引荊襄。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歷史積淀,形成了厚重而多元的文化特色。
厚植歷史文化、擁抱時代機遇。宜昌以加快建成長江中上游區域文化中心為契機,跨越發展,著力打造文化軟實力,成效顯著。
五年來,宜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精神文明建設,成功蟬聯“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文體事業蓬勃發展,入選第三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兩次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享“中國詩歌之城”“中國鋼琴之城”“宜學之城”美譽。
五年來,宜昌以文化惠民為導向,以文化擔當為具體作為,打造傳統與現代交匯、古韻與新風交融的歷史文化名城,推動文化產業大繁榮,譜寫了一曲文化興城與文化惠民之歌——
文化自覺
厚植歷史文化發展創新產業
舞一段高山流水,譜一曲峽江戀歌。
5月18日,第二屆宜昌藝術節在秭歸啟幕。秭歸原創民俗情景歌舞劇《大端午》驚艷開幕式。該劇被列入國家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去年代表中國,赴加拿大參加“中加文化交流年”活動。
宜昌是湖北市州中唯一舉辦藝術節的城市。首屆藝術節創于2014年,本屆藝術節將持續至9月中旬。一系列舞臺文藝活動、書畫作品交流、文藝產品互動等活動和廣場舞大賽、詩歌朗誦等群眾文化活動一起,為群眾奉上豐富的文化大餐。
厚植歷史文化,提升文化產業整體實力,使文化產業發展日益成為該市重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2015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17.49億,增速達1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現有文化產業市場主體16000家,其中“四上”企業290家;擁有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家,占全省的12.5%,省級示范園區4家,占全省的21%,省級示范基地9家,宜昌文化產業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發展態勢。
依托宜昌獨特的峽江風情以及深厚的人文資源,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發展文化旅游千億元產業的戰略目標。
景區文化與旅游元素不斷深度融合。當陽關公文化旅游城、三峽車溪巴楚民俗文化展示傳承示范基地、長陽土家風情園九佬十八匠大型交互式復原展示區等項目可圈可點。
歷史文化與文旅融合,融合效益深度凸顯。宜昌市委、市政府頂層設計,結合實際,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文化旅游業跨越式發展的意見》《宜昌千億文化旅游產業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編制了《十三五文化產業規劃》,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把文化產業發展為支柱產業,提出了“跨越式發展文化產業、突破式發展旅游業,積極推進文旅深度結合,融匯式發展文化相關產業”的戰略舉措。宜昌高新區、夷陵區等地方亦先后出臺了支持政策,全市建立了文化產業發展協作機制,推動了產業大發展。
目前,宜昌市文化產業體系不斷健全,逐漸形成了新聞出版發行、廣播電視電影、文化藝術、文化信息傳輸等十大類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其中,文化旅游業、文化娛樂業、圖書報刊業、文化產品制造業占據半壁江山,文化創意業、廣告會展業呈現出巨大潛力和發展勢頭。
骨干企業創新示范力也逐步顯現。宜昌文化產業品牌企業集中在樂器制造業和包裝印刷業兩塊。其中,柏斯音樂集團為現今內地和香港最具規模的音樂集團,旗下的金寶樂器公司榮獲第五屆全國“文化制造企業十強”稱號,被評為首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湖北金三峽印務公司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是湖北新聞出版廣電系統首家在境外上市企業,被評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印刷示范企業。
文化與科技、工業融合大放異彩。夷陵綜藝包裝有限公司、三峽科技包裝工業園和麗豪印刷廠等龍頭企業正努力把印刷包裝業培育成“百億產業”。稻花香酒文化產業園已被認定為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已有文化創意企業820家。
文化擔當
實施精品戰略助推文藝創作
文化是城市的名片,更是城市氣質的彰顯。
近年 ,宜昌以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為龍頭。大力實施文藝精品生產三年行動計劃。一大批在國內外產生影響的文藝作品成為宜昌城市文化的醒目標志,提升了宜昌城市人文品位。
“中國者,蓋聰明循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5月14日晚,中國首部歌頌“中國夢”主題的大型聲樂套曲《中國夢聲樂套曲》在三峽大學上演,該作品由三峽大學藝術學院歷時4年創造完成,后期,將進行展演進校園、進社區、下基層等系列惠民演出。
近年來,宜昌加強文藝創作規劃引導,緊緊圍繞重大主題,創作更多緊扣時代脈搏的優秀文藝作品。先后研究制定《宜昌市文藝精品創作生產三年行動計劃》,以“五個一工程”為龍頭,明確目標定位確定了“抓題材、抓規劃、抓機制、抓人才”的保障措施和市內、市縣協同聯動機制。并對納入的重點項目,每年投入300多萬元進行扶持。同時,大力促成市內外資源整合,實施強強聯合、共創精品。35集大型抗戰史詩大劇《宜昌保衛戰》自登陸央視,贏得廣泛關注。
夯實頂層設計,不斷優化環境,激發文藝創作生產活力。定期開展“三峽文藝明星獎”“屈原文藝創作獎”評選,舉辦宜昌藝術節,評選“宜昌文華獎”和“宜昌群星獎”,不斷推精品、出人才。
2015年12月,宜昌市文聯主席周立榮獲得中宣部、中組部“2014年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文化人才”榮譽稱號。
搭建平臺,夯實基礎。全力推進公益文化服務、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定期舉辦“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長江鋼琴音樂節”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在夷陵廣場舉辦的群眾文化活動“月月演”被文化部命名為“特色文化廣場”。市群眾藝術館被表彰為“全國十佳文化館”。
緊緊抓住巴楚文化、三峽文化和民間文化資源優勢,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以“土家”為特色的《巴土戀歌》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以“山”為特色的《五峰板凳龍》《土家族撒葉兒嗬》雙雙獲獎;以“峽”為特色的《三峽的孩子愛三峽》《三峽我的家鄉》等作品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文化大發展,要“請進來”,更要“走出去”。
近年來,宜昌市先后協調中國詩歌學會在宜首次設立并頒發以屈原命名的國家級詩歌大獎——“中國屈原詩歌獎”;組織全國10余位知名音樂家來宜采風,創作出了《巴楚天堂》《昭君還鄉》等優秀歌曲;大力推介宜昌文化品牌。在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上,宜昌選送的節目《敲起琴鼓勁逮逮》斬獲全國“群星獎”,成為全省唯一獲獎節目;《江河戀》獲“五個一”工程獎;市京劇團在全國首創“國韻大戲臺”、秭歸屈原藝術團赴加拿大蒙特利爾,參與“荊楚文化走進加拿大——中國湖北端午文化展及非遺傳承人現場展演”。
文化惠民
引導全民參與繁榮大眾文學
5月4日,宜都“讀書月”進入最后一天。陸城街道惠民圖書展銷現場,依然人頭攢動。8天時間,宜都人在此購書9千多冊。
宜都市的農民讀書節持續十年,結出碩果:2014年,宜都獲評全省“十佳書香縣市”;2016年,農民讀書節被譽為全省讀書活動的“一個奇跡”;今年4月21日,宜都再次將全省全民閱讀工作十佳先進集體、十佳書香村組兩項榮譽攬入懷中。
宜昌鄉村,何以書香四溢?
這得益于近年來宜昌持續開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動。連續多年舉辦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長江鋼琴音樂節、首屆宜昌藝術節等。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到基層到鄉村,“廣場月月演”“舞動鄉村”“閱動鄉村”等一系列活動,培育了文化消費需求。
加強基礎文化設施建設,不斷健全和豐富群眾文化活動陣地。宜昌博物館新館投資7.3億,宜昌規劃展覽館投資3.5億,宜昌奧體中心總投資23億,投資13億的宜昌音樂廳(大劇院)項目正式啟動,宜昌科技館、宜昌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一批大型文化場館正在抓緊建設中。全市的市、縣兩級計劃完成近30項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宜都將軍山村李定富,今年62歲,他從1980年起就遍訪當地老人,收集民間傳說和革命故事進行創作。得益于宜都“鄉土人才獎”扶制度,政府墊資出版《宜都守敬文藝叢書》,匯集了多名“泥腿子”作家的作品。2010年,李定富的三本書如愿付梓。
不止寫作,民間文藝亦百花齊放。2015年,反映農民勞動場景的《宜都連枷舞》登上中國農民春晚;宜都梆鼓《謎中情》,入圍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決賽。
為推動全市大眾文學繁榮發展,宜昌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市文藝精品創作生產的實施意見》《宜昌市宣傳文化獎勵辦法》,設立“三峽文藝明星獎”“屈原文藝創作獎”,舉辦宜昌藝術節,將基層文學社團的優秀文學作品、優秀文學人才納人評獎范圍。同時每年投入200多萬元,扶持基層文學社團。
目前,全市有果園文學社、騷壇詩社、編劇聯盟、散文學會等具有一定規模、重要影響的文學社團200多個,社團會員達到6000多人。全市文學社團涌現出30多名青年文學之星,8名作者的文學作品被納入省市作家協會扶持項目。
立足巴楚文化特色,組織引導基層文學社團開展文學創作活動。三年來,該市獲得國家級文學獎項8件,省級重大獎項52件,新詩學會毛子獲得中國詩歌單項評選最高獎項“中國屈原詩歌獎”金獎。
遵循惠民原則,宜昌市確立了以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四維一體”改革創新為導向,通過構建兩館總分館制、社會力量參與、群眾需求反饋三大機制,“鋼琴之城”“詩歌之城”“讀書之城”三大品牌,文化e家、文化消費、文化聯盟三大平臺,全民閱讀、特色文化社區、文化志愿服務三大載體,做到實踐創新和頂層設計同步推進。
如今,宜昌,正以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嶄新姿態,走向未來。
展望
宜昌未來五年文化惠民路徑
繼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快打造“全國文明城市群”。進一步全面提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宜昌精神,加快打造“好人之城”“志愿之城”。
提升宜昌屈原、昭君、嫘祖和巴楚、三國等文化品牌影響,積極抓好歷史名城、名鎮、名街、名村保護建設,厚植“詩歌之城”“鋼琴之城”“讀書之城”的文化優勢,打造傳統與現代交匯、古韻與新風交融的歷史文化名城。
探索建立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推動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高效利用,加快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向農村傾斜,加快建設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加快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事業發展,打造全國知名文藝精品創作生產傳播基地,為全市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文化大餐。
充分發揮文化產業支撐帶動作用,挖掘歷史資源,打造文化品牌,加快文化與科技、金融、旅游、互聯網等深度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