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廣州市番禺區醫藥質量管理協會組織了34家醫藥企業代表,齊聚致信集團旗下的一號會館會議室共商抱團研究升級轉型。協會邀請了捷大集團執行董事、產業鏈研究專家何嘉敏現場參與探討。
據悉,番禺區的醫藥企業以及醫療器械類企業在番禺區內均為零散分布至區內的各個角落,而這些企業年產總值超過100億,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在如此的中國經濟形勢下,他們非常渴望番禺區能有一個醫藥產業園聚集在一起,由政府主導的醫藥專業服務平臺,能為他們提供統一的服務,在他們原有的資源基礎上,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資源能互相分享,把現有的100億產值能通過聚集,裂變,演變成千億產值。
現場,何嘉敏老師給各位藥企展示了醫藥產業的研究分析趨勢,和醫藥產業集聚,應該需要打造什么樣的服務平臺以適應企業發展。何嘉敏老師認為醫藥產業現存問題就是:數量多、規模小、集中度低下,計劃經濟轉型產業政策漏洞、地方保護等,給大量中小型醫藥商業企業預留生存空間,得以安身立命,雖然產業集中度有所提高,但企業數量仍達2萬家,而企業的效益低、秩序亂、盈利能力弱也是該產業的致命弱點。 美國醫藥批發企業的利潤率也較低,平均毛利率為4%,但由于其規模較大,集中度高,平均費用率約為3%,凈利率保持在1%左右。而中國平均毛利率達8.21%,由于缺乏規模效應,高度競爭,效率低下費用率平均為7.65%,純利率則只有0.57%。沒有規模,所以是不經濟的。所以產業集聚是趨勢,而番禺區的藥企能聚集并且轉型升級時才是硬道理。
現場何嘉敏老師給大家展示了全國各地的醫藥產業園的發展模式以及成功案例,讓各個企業家大開眼界。會后晚宴,現場互動討論,番禺區的醫藥產業園該怎么建設才能為政府,企業,行業達成三贏?何嘉敏老師指出:如果番禺區的藥企要集中建設醫藥產業園,醫藥產業自身發展呈現高管制、高技術、高科技、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行業特性,決定在未來發展醫藥產業園方面必須要依靠政策、人才、資金、市場基礎、服務平臺等五大主要因素,國內較為成功的醫藥產業園多為政府牽頭,與國際國內知名科研機構協作,起到聚集人才、龍頭帶動作用,達到聚集企業的目的;同時又依靠一些資金扶持,解決醫藥企業發展的瓶頸;并通過一些服務平臺,起到吸引企業進駐、留住企業發展的目的,同時,一些運營效果不太明顯的醫藥產業園往往由于政府政策力度不夠、當地醫藥產業基礎不強、無法引入龍頭企業或機構、園區服務平臺不完善、引入企業競爭力較弱等多方原因,使得園區不能達到理想效果。
現場除了醫藥產業園區的解讀以外,協會也想充分利用協會資源發展養老產業,于是極力邀請何嘉敏老師講解養老地產的運營以及盈利模式。以下為何嘉敏老師的養老地產的運營模式總結如下:
現場企業紛紛表示贊同,企業家們將集體參加8月28號-30號由中國產業地產精英俱樂部舉辦的2015新常態新經濟的產業地產轉型的活動,更加深入了解產業園區如何轉型升級。記者深信,屆時,企業將會和現場的開發商、政府單位有更深入的溝通和交流,為產業園區的建設轉型提供一個更暢通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