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貫徹落實2014年合肥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以“1331”空間發展戰略為引領,修訂完善大中小結合、產城融合、功能互補的市域新型城鎮化體系規劃”的重要任務。近日,合肥市規劃局在北京召開合肥新型城鎮化規劃專家咨詢會。會議邀請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副司長袁喜祿,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副司長劉國宏,原國家發改委小城鎮中心主任、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袁崇法,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李迅,國家發改委小城鎮中心研究員馮奎、香港城市規劃院執行院長孫紀平為合肥新型城鎮化規劃建言獻策。咨詢會由市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吳愛國主持。
袁喜祿在講話中指出,要充分認識城鎮化與經濟的關系,人是核心,人與經濟,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良性互動,產城互動,四化形成,城市與產城的分離。要以最小的資源和環境的代價換來最大效應進行城鎮化。土地城鎮化大于人口城鎮化,資源集約節約的模式,沿湖城市注意水與城市的關系,關注大生態環境與城市的關系。以合肥城市群為主體,發揮區域中心城區功能,集聚功能、輻射擴散功能。開發強度適度,要注重可持續發展。合肥的新型城鎮化在十三五規劃中也需要有其內涵。規劃市縣層面時,需要有共同追求的藍圖規劃。要考慮城鄉統籌對農村的布局,規劃要有彈性空間,考慮經濟轉型、人口分布以及對農村居民點統籌布局的過程。空間物質載體不適于經濟的發展,城市社會的文化要有體現,要有經典城市概念。
劉國宏指出,要全域統籌規劃,注重空間隔絕形態導向作用和政策支撐。要從環境角度、人口角度、土地轉向角度,考慮更好的規劃定位。要考慮合肥與周邊城市交通問題。省會城鎮化模式定位,臨湖城市定位,要處理好湖城之間關系。經濟社會化格局,怎么從平坦走向融合。要從農村釋放資源空間,關注人的去向。生態不要只關注一個湖,而關注其市域面生態、環境容量。用產權管理來代替規劃管控,建立保障機制,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李迅指出,新型城鎮化要有針對性。四化同步,城鎮化跟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都要緊密結合,各個層面規劃能否跟國家規劃大方向,到市一級的規劃要有更加細部的規劃。轉型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到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空間模式轉型要產權融合、自主創新、制度創新、政策創新。從現實出發,新型城鎮化的路線,城鎮化的模式與碳排放的關系。根據國家宏觀指導來進行,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
袁崇法在講話中指出,合肥現在處于城鎮化發展的一個快速階段,還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在這么長的時間還有很多的不確定性會發生。要考慮人口集中、科學研究等方面問題以及判斷新區發展是否合理。推廣國內國際的合作,利用現有平臺進行發展。從研究的方面要有針對性的研究問題的導向,要面向未來,理清發展導向、政府發展目標、老百姓真正需求、國家戰略導向等。要把握城鎮化發展的趨勢,研透全國城鎮化每一個階段。合肥不同區域處在城鎮化不同階段,要建立在堅實的研究基礎之上,要把握全國城鎮化的變化,在各個階段的需求。在新型城市化中城市治理的要求更高了。要追求現實的方案,涉及民生工程,要切實讓百姓來參與。
孫紀平指出,合肥的新型城市化規劃的具體研究,要體現市規劃局主導各部門協調的規劃工程。合肥城鎮化應當近中期和長遠性相結合。合肥已經由單向人口流動變為局部回流。對規劃要有定位,要重視區域經濟產業發展及合肥整個功能區域影響的地位作用。要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階段和水平,產業轉型和升級的內涵與空間的關系,中心體系和功能,城鎮化中人口導入的結構和原因以及周期,生態建設的水平和城市承載力的關系,管理制度的創新和探索,提升為更高發展平臺的空間和條件。
馮奎指出,要認真研究新城新區問題,合理控制新城新區數量、產業空洞現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新城擔負的作用較高,利用新城的發展來解決大都市人口過度集中問題,推動新型工業,服務業集聚,通過發展探討研究城市發展新模式。要為發展留有一定的彈性,有著動態發展的特征。要注重新城配套設施建設。
此次編制規劃目標旨在顯著提升城鎮化水平和質量、進一步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形態,更加科學合理城市發展模式,增強城鄉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完善城鎮化體制機制。有利于解決長期以來城鎮化發展質量不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不強、城鄉要素資源統籌不足、重點地區缺乏上位規劃指引、農村農業地區管理滯后等突出問題,有利于合肥市“新跨越、進十強”,實現“大湖名城、創新高地”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