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之間日趨白熱化的競爭中,武漢絕不能輸,輸了就輸掉了未來!”7月20日,一場頗具“互聯網+”精神的會議——武漢市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動員大會,在武漢會議中心舉行。這場會議,也吹響了武漢市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集結號。
對與會者而言,會議一開場,大家就感受到了諸多“互聯網+”元素:不論是做動員報告的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阮成發,還是主持會議的市長萬勇,一開口稱謂就是“各位院士、各位專家”,而多位院士、專家被請到了前排;在市委書記阮成發所做動員報告中,數據詳實、圖片精美、背景資料豐富的PPT,直觀地呈現了武漢對于“互聯網+”的愿景及實現的路徑,帶給與會者更多的思考;而作為會議的一大重點議程,會場上舉行的2014年武漢科學技術獎頒獎儀式,則是對科技創新的最好鼓勵。
與此同時,長江日報官方微博開通專題,從大會一開場就進行了微博直播;武漢晚報官方微信、武漢通APP等,也在第一時間推送會議現場內容。武漢“互聯網+”的氣氛,第一時間從會場傳遞到市民、網友中。
武漢為什么要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市委書記阮成發在動員報告一開篇就作出了擲地有聲的回答。“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依靠要素驅動和資源消耗支撐發展方式難以為繼。武漢,何去何從?不抓住機遇,不改革創新,我們就不能前進,就會被淘汰!”“在城市之間日趨白熱化的競爭中,武漢絕不能輸,輸了就輸掉了未來!”
國務院明確要求,武漢開展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武漢的最大機遇、最大使命。”
阮成發說,“今天的大會,吹響了武漢市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集結號。”他呼吁全市上下要立即行動起來,投身時代大變革,讓武漢成為“互聯網+”創新創業的試驗場,大力培育引進集聚創新創業者和創業投資人,作為 “城市合伙人”,結成“奮斗共同體”。不畏艱險、一往無前,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為建成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奠定堅實基礎,開創武漢美好的明天!
市領導吳超、胡曙光、胡緒鹍、車延高、朱毅、賈耀斌、張學忙、馮記春、龍正才、胡立山、喻春祥、李述永、閔捷、楊漢軍等與會。
又訊:
把武漢變成“互聯網+”創新創業的試驗場
讓創新創業野蠻生長、自由發展
回望過去,武漢能有近代以來的輝煌,能有今天的地位,靠的就是創新。立足當下,遙望未來,武漢要實現城市夢想,成功應對競爭挑戰,惟有靠創新,更要靠創新。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繼續走傳統發展老路,只會越來越艱難,永遠跟在別人后面,甚至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建成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就永遠只是夢想。
阮成發說,我們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匯聚全武漢地區創新力量,激發全市人民創新創業激情,用最好資源、最優政策、最多投入,全方位、全體系、全區域、全領域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力爭走在全國前列,成就城市夢想,不負歷史機遇眷顧、不負國家使命重托、不負這座偉大城市!
學習榜樣首推硅谷、深圳
阮成發說,要準確找到武漢在創新發展中的關鍵癥結,必須向世界一流創新型城市學習。而以武漢的基礎和條件,最理想的學習榜樣,首推硅谷、深圳。
“硅谷、深圳的創新發展路徑雖有所不同,但它們創新發展的成功基因基本一致”——創新都是以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人才是核心,所有資源都圍著人才轉;社會對發明創造和創新創業的尊重高于一切;政府遠見卓識、開明寬容、舍得投入。
阮成發說,以上四條恰恰是我們沒有做到,或做得不夠好的。我們必須對標硅谷、深圳,找準關鍵癥結,直擊痛點,對癥下藥,以更大的決心、勇氣和智慧,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
推出“城市合伙人”計劃
昨天的會場,當濃縮了一代創業者成長歷程的《中國合伙人》電影劇照在PPT上呈現時,引來會場一陣熱議。
“我們深知,創新不易、創業維艱。創新者、創業者,他們懷抱夢想和抱負,需要一個寬松的、對多元化尊重與容忍的環境,需要便利、廉價且與有共同興趣的人聯系、溝通方便的場所。投資人需要便捷、真實了解創新成果的平臺和場所。”阮成發飽含深情地說,“他們的‘痛點’,就是我們的工作著力點。”
阮成發說,我們要把武漢打造成夢想家成就夢想的樂園,大力培育引進集聚創新創業者和創業投資人,作為 “城市合伙人”,結成“奮斗共同體”,共同懷抱改變世界的理想與情懷,共擔風險,共歷艱辛,共創未來。
“產業創新領軍人才,是引領科技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正如張忠謀之于臺灣,馬云之于杭州,任正非、馬化騰之于深圳,他們的高度決定了城市的高度。”阮成發說,“我們期待與大家一道,培養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涌現武漢的喬布斯、馬云、馬化騰。”
阮成發透露,武漢將放眼全球,大力引進國際人才、海外歸國人才來漢創新創業。最高給予1億元項目資金資助,力爭5年實現“頂尖千人計劃”人才零的突破,引進10個產業創新頂尖領軍人才、1000名高層次人才。打造國際人才自由港,建設海外人才離岸創業基地,讓武漢成為人才來去最自由、落戶最便利、創業最寬松、生活最舒適的地方。
武漢,擁有130萬大學生,數量居全球之最,是一座朝氣蓬勃、富有活力的城市。阮成發說,希望城市與青年人共成長、同發展。未來3年,武漢將為創新創業大學畢業生提供1萬套以上公租房;制定投資補助獎勵等專項政策。
阮成發還表示,要積極創造條件、建設平臺,為創業者和投資人牽線搭橋,讓武漢成為“天使之城”。
三大重點領域瞄準世界前沿
阮成發說,要創新發展,武漢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將成為三大重點產業領域。
信息技術產業方面,重點布局移動互聯、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地球空間信息、物聯網、全光網絡、量子通信等領域;生命健康產業方面,重點布局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等領域;在智能制造產業方面,重點布局智能機器人、高端數控機床、增材制造等領域。
“力爭用5至10年時間,重點在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領域瞄準世界前沿,建成2—3家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成為國家產業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一級。”阮成發說。
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
阮成發透露,將成立武漢市推進“互聯網+”行動委員會,把武漢變成“互聯網+”創新創業的試驗場、盡快打通各部門“信息孤島”。
改革創新,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給予創新最大的包容和支持,讓創新創業野蠻生長、自由發展。“凡是有利于創新發展的,都要給予最優政策支持;凡是有礙于創新活動的,都要及時清理、改正、禁止;凡是在改革創新中勤勉盡責、不牟私利的,即便未能實現預期目標,也要給予責任豁免。”
阮成發希望,廣大企業強化憂患意識,搶抓每一個稍縱即逝的機遇,搶先布局每一個可能顛覆式創新的領域,在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中挑大梁、當主力;在漢高校院所把創新作為躋身世界一流的核心動力,追趕和搶占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為武漢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提供不竭動力。
阮成發更希望,廣大市民爭當創新創業“弄潮兒”,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潮中破浪前行,在全面創新改革、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征程中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