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召開的省委中心組學習會議上,省委書記趙克志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河北面臨的最大機遇,是千載難逢的機遇。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做到“三個精準”:精準確定功能分區,精準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精準打造發展。”保定市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部核心功能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如何實現與京津的率先聯動發展?日前,記者采訪了保定市人民政府市長馬譽峰。他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中心組學習會精神,把中央和省委要求轉化為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的具體舉措,奮發作為用好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利用好自身和京津冀區域創新資源要素,以協同創新推動協同發展。
馬譽峰認為,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必須突出創新驅動這條主線,精準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保定要立足本地創新稟賦,通過主導產業與高端創新要素對接,借力京津創新資源,加速創新成果落地轉化。一是“挖掘”。保定是著名的“大學城”,現有17所高等院校,在校生25萬人以上,在全國地級市中排名第一,各類科技人員11萬余人。按照“整合、聯合、聚合”的思路,積極探索校地、校企、政企合作新模式。設立每年不少于2000萬元的創業扶持資金,扶持小微企業發展和創業服務平臺、創業孵化基地(園區)建設,支點創業基地等一批創客群體蓬勃興起;二是“引智”。瞄準京津科技要素和創新資源,最大限度地為我所用。繼續深化與中國科協的合作,發揮全國首個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市帶動作用。充分依托全國學會的創新資源,通過共建研發中心、聯合實驗室、試驗基地,實現一對一、一對多對接,強化企業科研實力和技術水平。以構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為契機,加強與中關村對接合作,依托中關村創新中心,植入中關村基因,引進電子信息、智慧城市、智慧能源、大數據和云計算等產業,共建“飛地經濟”示范園。目前,全市以科技創新為媒介,推動與京津合作項目183個,總投資3923億元;三是“育新”。依托京津創新資源豐富、高校科研院所眾多、科技型企業蓬勃發展的優勢,引導行業龍頭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專利持有人開展對接合作,力促成果轉化落地,讓更多科技人才、企業隊伍擴充為創新發展內生動力。目前,全市培養各類技術拔尖人才270余人,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54家;各類創新平臺160個,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00多項,“河北省科技進步獎”獲獎總數連續4年全省第一,專利申請量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科技創新實力位居全省前列。
馬譽峰強調,精準打造大眾創新創業發展,要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在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動各類創新要素融合互動。一是政府搭建平臺。圍繞打造京津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示范基地、面向未來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市、高端引領的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依托“5+2+5”(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及能源裝備制造、紡織服裝、食品、建材等五大傳統主導產業,航空航天及新材料、生物醫藥兩個戰略新興產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旅游、文化體育和節能環保等五個優勢產業)產業布局,謀劃了10大重點發展板塊、18個重點建設園區,著力打造一批戰略發展平臺。其中,白洋淀科技城已經被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規劃面積307平方公里,核心區45平方公里,參照臺灣新竹工業園模式,正與中關村、深圳、上海張江等科技園區聯手,打造面向京津的現代化、國際化科技產業新城。高碑店國家建筑節能技術國際創新園和白石山中美科技園被認定為國家級國際科技創新園。中關村豐臺科技園滿城分園、安國現代中藥工業園、高碑店新發地農副產品物流園等“18+N”功能承接平臺正在全力推進。二是激活創新龍頭。以“中國制造2025”確定的重點領域為主攻方向,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提升保定智能制造產業水平。指導主導產業中的龍頭企業組建了中國光電網、中國國際新能源應急、中國電谷第三代半導體、中國電谷智能電網、吊索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新材料領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8個國家級技術創新產業聯盟。重點對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進行投資發展,全市在建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73個,總投資達2000億元。涌現出長城汽車、英利集團、晨陽水漆、奧潤順達等一批在全國乃至世界具有影響力的高新技術企業。三是培植創業之花。對科技型企業、項目,不論規模大小全力支持其完成創業積累。繼續開展已持續3年的全民創業行動,不斷激活創業主體,放寬市場準入,簡化各種審批程序,為創業者提供更加寬松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促進眾多創客群體的蓬勃興起。全市各類市場主體新增9萬戶,達到34.6萬戶,形成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
馬譽峰表示,要把“來到保定、一切搞定”上升為全市上下的一種理念、一種承諾、一種作風、一種精神,全面優化發展環境。一是“鼎力扶”。始終堅持把“高端引領、創新驅動”作為核心主導戰略,以創新發展的需求定導向、定措施、定服務。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開展全民創業行動若干意見、科技創新八條措施、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科技顧問工作規則等政策措施。大幅增加科技經費投入支持企業研發,今年安排3689萬元,比上年增加1000萬元。同時,市本級每年安排2000萬元作為創業扶持資金,對重點創新企業、項目和人才給予重獎,大力營造鼓勵創業創新的氛圍。二是“全程幫”。在全省首先趟出“兩個代辦”的新路子,率先公布行政權力“四份清單、一個標準”。把“保姆式”服務打造成為保定服務客商、項目的常態。三是“大膽舍”。以最優惠的政策、最優勢的位置、最優質的服務,讓利于投資者、讓利于客商、讓利于民。在中關村創新中心的招商中,政府拿出建筑面積2.6萬平方米、投資5.2億元、可容納數百家企業的“雙子座”辦公樓讓創新中心免費使用10年,首批企業10年內不收房租。這些看似賠本的買賣,換來的將是獨一無二的招商環境和更多高端企業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