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該如何來把握好廣東梅興華豐集聚帶的發展定位?如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以及進行區域合作?未來該如何向前奔跑?記者就此專訪了廣東省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汪一洋認為,我市在建設廣東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時,要強化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賦予集聚帶市一級經濟管理權限,利用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和省促進粵東西北地區加快振興發展的“兩大”政策,積極謀劃和爭取一批重大項目、重點工作和重要試點,創造條件將集聚帶上升為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一類的國家級發展戰略平臺。
發展定位 產城協同發展 打造新型工業
加快集聚帶建設需找準發展定位。汪一洋認為,要強化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以建設廣東原中央蘇區綠色發展試驗區為統領,優化全市產業布局,提升產業層級和土地產出。要依托現有園區發展基礎,統籌布局廣梅園與河東、水口工業園等,形成錯位發展的產業空間布局。“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要在梅縣、興寧、五華、豐順等地實行差異化發展,同時做到與大埔、平遠、蕉嶺等縣域產業聯動發展,在梅州市域范圍內實現多元化的一種產業分工合作狀態。”
汪一洋表示,集聚帶在產業發展過程中要注重以大項目帶動產業鏈,圍繞主導產業積極向產業鏈上下游拓展,充分發揮大企業、優質項目的輻射帶動作用,培育規模優勢和集聚優勢,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能力強、市場前景廣闊的產業集群,加快提升產業競爭力。可通過興梅、華梅、豐梅和白梅四條工業走廊來加快產業集聚,實現快速發展。其中,興梅工業走廊重點發展機電、新能源、新醫藥和新材料產業;華梅工業走廊重點發展電子、制藥產業;豐梅工業走廊重點發展電聲、制藥產業;白梅工業走廊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機械裝備制造和環保產業。
此外,汪一洋認為,集聚帶的建設還必須與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相結合,以業擴城,以城興業。“通過發展工業化,吸引更多勞動力在園區和企業就業,形成人口集聚;通過園區的城鎮化建設,為就業人員提供生活配套和服務,實現產業與城鎮發展相依托、相融合、互促進。”汪一洋強調,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綠色化“五化協同”的道路,形成產城聯動、協同發展的良性互動。
擁抱海絲 借力“一帶一路”拓寬合作空間
《規劃》要求,我市要主動參與實施“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發揮內外鄉賢、在外客屬商會的網絡優勢,在東南亞等地設立海外經貿文化交流聯絡處,構建對外交流合作平臺,加強海內外技術合作和品牌宣傳,積極推動梅州制造、梅州產品走向國際。那么,作為內陸的山區市,梅州應如何積極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建設中?
多次來梅調研后,汪一洋認為,梅州應在國家實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戰略的機遇上,依托自身獨特的區位優勢,加強與珠三角、汕潮揭、廈漳泉和其他周邊城市的溝通對接,建立健全人才、市場和資源等要素雙向聚合的長效聯動機制,推動交通、產業、文化旅游、生態建設等方面的合作。發揮梅州海內外客商和僑鄉優勢,加強與海外華人華僑的聯系,充分利用在外客商和僑胞的資源,拓寬海內外與區域經濟之間的合作。“梅州應該吸引更多人才、市場、資源等要素向本地區集聚,逐步打造百萬人口的粵閩贛邊區域中心城市,增強區域輻射帶動能力。”汪一洋說。
采訪時,當記者說起印尼雅加達直飛梅縣機場的航班已開通時,汪一洋很是高興,他說:“航空港的綜合效益很好,梅州不僅要創造條件多開國內外航線,增開航班,盡快融入珠三角為中心的2小時工作生活圈。還要創造條件開通國際新航線,推動對內對外更寬領域開放。”
生態建設 互補互促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文化旅游產業是我市的傳統強項,為優化升級這一傳統優勢產業,我市啟動了規劃建設梅江韓江文化生態健康旅游特色產業帶。目前,該產業帶規劃編制工作正在加快推進。汪一洋對我市規劃建設梅江韓江文化生態健康旅游特色產業帶表示贊賞,認為該產業帶與集聚帶相輔相成,能夠把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實現永續發展。
“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不應局限于梅縣、興寧、五華和豐順,還要充分利用平遠、蕉嶺、大埔和梅江區的資源和產業基礎,在集聚帶內大力發展與其互補、相互促進的產業。比如與蕉嶺、平遠和梅江區互補的現代農業,與蕉嶺、大埔互促的旅游、文化產業,等等。”汪一洋認為,集聚帶內的相關產業應通過選擇關鍵環節切入、關鍵技術切入、關鍵設備切入和關鍵人才切入等多種方式,深挖平遠、蕉嶺、大埔和梅江區的農業產業潛力,提升改造農副產品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價值鏈向高端環節升級。同時,還要利用梅江區作為城區的區位優勢,廣泛吸引聚集人才,發展旅游文化和健康休閑產業。“梅州是生態功能區,應統籌處理好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在粵北生態涵養發展區‘面上保護’的大前提下,突出抓好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的‘點上開發’,立足梅州生態優勢大力發展客家文化旅游、健康養生、養老醫療、保健康復等綠色產業、達到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汪一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