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與繁榮,產業支撐是基礎和根本。城區經濟總量不大,產業布局分散,定位不清晰,這些因素一直制約著桂林產業發展。未來幾年,桂林城區產業將“亮劍”何方?
日前,市四屆人民政府第56次常務會議審定通過《桂林市城區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下稱《規劃》)。據悉,這是桂林市首次制定發展城區產業的指導性文件。《規劃》提出,對各城區產業發展進行科學定位、超前規劃,特別提出將力爭服務業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城區支柱產業,進一步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發展的同時帶動民生改善。
城區產業再布局 參照系列規劃制定
據資料顯示,桂林地市合并后的一段時期內,城區經濟與縣域經濟是“小馬”拉“大車”的格局。但從2006年至2011年,城區主要經濟指標全面落后于全市和縣域水平,“大車”開始推著“小馬”走。最近幾年,縣域經濟已占全市GDP總量三分之二,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
如何把城區經濟總量做大、把實力做強,實現城區經濟和縣域經濟“雙輪”驅動、“比翼”齊飛,已成為我市經濟建設和發展中一個重要、迫切的任務。
新通過的《規劃》明確了規劃范圍,為秀峰區、疊彩區、七星區、象山區、雁山區、臨桂新區以及靈川縣部分區域和蘇橋鎮,規劃期為2014至2020年。到2020年,城區爭取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組成的新型工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重要補充,三次產業協調融合發展的桂林城區現代產業體系。
對產業布局,我市一直在探索并進行調整。2007年,我市曾進行過產業轉移布局,現已形成西部工業經濟帶和東部高新技術產業經濟帶、中部旅游商務經濟帶的基本布局。
而本次城區產業規劃與以往產業調整有什么不同呢?
市發改委一位參與《規劃》制定的人士告訴記者,本次城區產業規劃是在桂林建設國際旅游勝地的大背景下,根據《桂林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桂林國家高新區創新型千億元產業總體發展規劃(2013-2020年)》,再結合我市產業發展現狀而制定的,對我市城區產業發展具有指導性意義。
“本次產業布局的最大亮點,是首次提出服務業超過第二產業成為支柱產業,這順應了當前中國經濟正在由原來的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的趨勢。”這位人士說。
記者注意到在《規劃》中,城區產業空間布局遵循“中強、西進、東擴、南拓、北優”的發展原則,這與2007年我市產業轉移布局的“開發西部、優化中部、提升東部、適度發展南北部”思路一脈相承,但這次的產業空間布局更具體,并首次提出“一心兩帶四組團”的“124”產業總體空間布局。兩次產業調整側重點大相徑庭,上次突出的是合理集中,集約發展,注重量的提升;這次則強調加強資源整合,統籌布局,注重質的飛躍。
城區新一輪產業調整 服務業要沖“老大”
按照《規劃》,我市計劃在2017年完成城區產業格局調整,城區產業“一心兩帶四組團”框架基本成型。到2020年,三次產業結構逐漸調整到:第三產業48.3%、第二產業47.7%、第一產業4.0%。
據了解,我市地市合并以來,我市加快調整三大產業的結構,在不斷的轉型升級中,三次產業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到2013年,桂林的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8.1:47.8:34.1。
同時,根據統計數據分析,從2000年至今,全市三次產業比例變化不小,但服務業的比重相對來說變化最小。在這些年第一產業比例大幅下降的情況下,第三產業并未出現明顯的增長。
而統計數據顯示,全國2013年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46.1%,首次超過工業。作為以旅游為主的服務業見長的桂林,第三產業的發展還是相對滯后。整個大桂林是這樣,城區也不例外。
據了解,2014年上半年,全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是46.6%,繼續保持增速快于工業且占GDP比重繼續提高的勢頭。服務業趕超工業,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在由原來的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在《規劃》中,我市提出到2020年城區第三產業要占到總體產業結構的48.3%,這正是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追趕全國步伐的需要。
目前的桂林,工業經濟仍然是全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和重要支撐,其占GDP比重一直遠超服務業。尤其是今年以來,1至8月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僅增長5.4%,低于GDP增速2.6個百分點,成為制約全市經濟快速增長的瓶頸。
2012年11月,國務院同意批復《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發展規劃綱要》,對2012-2020年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發展的目標、任務以及空間布局、生態建設、產業發展、支撐條件、保障措施等做出了具體部署。
此外,《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推進沿海沿江率先發展的基本思路,桂林不在自治區“雙核”驅動發展戰略的中心,又遭柳州、南寧等城市“夾擊”,在廣西總體發展格局、工業化中并未有突出優勢,產業結構趨同或同質化競爭的挑戰將持續。
可以說,發展中的桂林正面臨著“標兵漸行漸遠、追兵越追越近”的窘境。
“城區經濟總量不大,產業布局分散,定位不清晰,各城區間產業結構趨同,競爭大于合作,工業參差不齊,服務業增長乏力,這些是桂林產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市發改委相關人士指出,桂林要在新一輪產業革命和國際分工中占據優勢,獲取最大利益,必須進行科學的產業規劃,合理配置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空間布局,全面提高城市競爭力。因此,新制定的《城區產業規劃》來得正是時候。
促進產業大發展 改善民生迎多項利好
未來六年,桂林城區產業新藍圖已露端倪,這些規劃能給桂林市民帶來哪些期待?
《規劃》提出,通過調整產業空間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實施創新驅動,提高內生增長動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推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將桂林建設成為環境友好、文化繁榮、經濟發達、社會和諧的國際旅游勝地、泛珠三角高端服務業和新興產業成長新高地。
不難看出,在這些政策舉措中貫穿著一條主線,那就是政府在促進產業發展的同時,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重要前提。
在《規劃》中,以老城中心區為核心,東至漓江、北至北極廣場、西至琴潭、南至萬福路,將以發展商貿、美食、餐飲、旅游、居住、服務、文化為主,形成凝聚桂林歷史文化精華、融合現代科技的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的休閑旅游商業核心區。屆時,市民吃、玩、住、購都將更加便捷,而隨著這片區域服務業的加快發展,也將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規劃》還就城區的農業布局做了部署,計劃在臨桂和雁山各形成2-3個現代農業區,以建設桂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為重點,推動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城郊“菜籃子”工程、特色效益農業基地、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業休閑體驗基地。
此舉在保障農產品安全的同時,也著眼于增加城郊居民的收入。
產業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城市環境等綜合配套支撐。《規劃》中提出,將改善城區道路現狀,實施“交通通暢工程”,推進“東拓西聯”、“北通南暢”和“內外循環”項目,完善老城通往臨桂、靈川、雁山的城市大交通體系,竣工通車國道322線靈川繞城線,加快桂北客運樞紐站、桂林西貨運站、汽車客運南站、東站等場站建設。加速推進“公交都市”創建工作,穩步推進城郊公交一體化,將雁山納入城市公交系統,完善城市公共交通運輸體系,這些舉措也將對市民的出行帶來積極影響。
此外,《規劃》還就旅游、商貿、物流、養老、科教、文化等各行業發展布局、發展目標以及政策支持等,規劃出了未來幾年的藍圖。
本報將陸續選擇與百姓生活密切關聯的相關行業,從《規劃》中讀取未來的民生變化和商機。(http://www.tomorrow-never-dies.com/)
■名詞解釋:
“一心兩帶四組團”:“一心”,即空間地域以老城中心區為核心;“兩帶”,漓江黃金水道旅游帶和桂陽公路高端服務業聚集帶;“四組團”,即城北高鐵商貿服務業組團、城南科教旅游新城組團、城東高新組團、城西綜合組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