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在"2015中國汽車論壇"的“轉型升級下的汽車產業發展戰略與產品布局”專題討論中,來自上汽、廣汽、長安、東風、吉利五家車企的高管,分別就各自在“十三五”期間的發展和產品規劃做了詳細的介紹,其中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和互聯網汽車都是各家車企發展的重點所在。
上汽集團總工程師程驚雷:
未來中國汽車市場充滿變局。中國汽車工業市場從85年開始合資到目前,經過了30年,總的來說走上了規模發展的道路,從沒有汽車產品到能夠基本滿足客戶的出行需求。整個經濟發展的水平、各種技術集群式突破、未來客戶群體的消費行為、思維行為和其它各種各樣文化的發展給汽車工業帶來了深刻的變化,我們認為唯一不變的就在變化當中。必須要看清楚三個大方向,一個是市場演變大格局,另外是科技進步大方向以及產業變化的大趨勢。要從人、車、社會這三個維度來看,尤其要關注智能駕駛、互聯網汽車、新能源汽車和新材料的技術發展、突破和演變。
智能駕駛和互聯網汽車隨著技術不斷的發展,傳感技術、控制技術,包括大數據處理技術,到互聯網的四五級技術,這方面的發展都可以看到未來的五年到十年當中對整個產業將會帶來重大的影響。
長安汽車副總裁袁明學:
技術變革將會對汽車產業產生深刻的影響,未來將從以用戶為目標轉向以用戶為中心,為了用戶轉向圍繞用戶進行發展,誰掌握了用戶是就擁有了市場,誰就擁有了明天。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汽車,都將使行業產生深刻的變化。
長安將以新能源產業、智能化為突破口打造經典產品,圍繞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往前推進。長安有一個目標,希望電動車百公里達到5秒。
廣汽集團常務副總理馮興亞:
80后、90后以及新生代將成為汽車消費新的主體,對于個性化、智能化、體驗化等方面的需求不斷的上升,更加關注體驗,崇尚互聯。汽車的消費日趨個性,多元的特征將會促進各汽車品牌的車型細分化的趨勢明顯。同時以電動汽車為主流的新能源汽車也將得到蓬勃的發展,以前的企業更多的奉行產品為王,今后步入消費者主權時代,需要切實滿足用戶的價值需求,為用戶創造核心價值,真正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社群化的產品創新和營銷的新的體系。
智能化和互聯網所帶來的生產制造方式和商業模式的新的變化。首先是產品層面,包括電動化、輕量化和智能化。第二層面是制造層面的變化,數字化、模塊化的制造正在推動汽車生產方式向大規模的定制化轉型,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定制化的需求。第三個層面,就是在商業模式,特別是互聯網對傳統商業模式的滲透和深度的影響,大數據、云計算、平臺經濟的發展以及車聯網的推廣和普及,將會帶來創新顛覆性的商業模式的變化。
經過幾年的發展,廣汽集團在乘用車領域的新能源產品已經初步的覆蓋了混合動力、插電式的混合動力,純電動,代表的產品傳奇轎車,中重度的混合動力傳奇教授和純電動的傳奇轎車等。廣汽集團借鑒國際的經驗積極探索爭取早日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新的模式,包括研發合適的產品確定目標顧客,以及采取新的市場模式。預計在2015年,今年年底到明年年終,廣汽的自主品牌更具市場力量A級和B級電動汽車,A級SUV汽車也將投放市場。
東風汽車公司戰略規劃部部長廖振波:
在新能源汽車規劃方面,2020年電動車的技術發展領域會朝著燃料電池汽車以及其它新技術電池領域的純電動車發展。目前來講,在“十三五”期間仍然是純電動汽車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發展。
東風在探討擇機進入電池和電機領域的生產和制造過程。“十二五”期間并不是整車企業進入電池領域的適合時機,在“十三五”末期,確定電池的技術發展路線以后,再適時進入這個領域。
東風公司將在“十三五”完成東風汽車加互聯網,以此為核心促進網絡基礎平臺的發展,云計算、工業智能體系、互聯網架構,可能會在部分領域開始實施。“十三五”我們不可能完全做到這些,但是要把方案構架起來。
吉利集團的公關總監楊學良:
吉利新能源是比較多樣化的,而且在替代能源領域走得比較靠前,一直在持續研發和推廣甲醇汽車、甲醇出租車,希望把甲醇出租車和乘用車推廣到更多城市。
在電動車領域吉利與康迪和新大洋合作,正在努力嘗試用分時租賃方式發展小型、短途節能化的城市出租車。電動車如果搭載的電池過重,駕駛距離過長,能耗本身也會更高,將來電池回收以及充電樁的建設都會遇到挑戰。今年下半年續航里程在250公里左右的純電動汽車會推向市場。
吉利和沃爾沃聯合開發插電式混動,今年上海車展沃爾沃發布了S60L插電式混動轎車,這是豪華轎車在本地生產和發布的插電式混動,接下來吉利會跟沃爾沃在插電式混動方面進行合作。
吉利的下一代出租車要在英國建工廠,研發新一代的倫敦出租車,運用增程式系統,這個研發成果也能應用在國內出租車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