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延慶縣城,沿媯水河往西約4公里,路兩側綠樹繁花,鳥鳴啾啾,遠山和近水相望,這里是媯河森林公園中的半山湖景區。2019年,此處將成為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的舉辦地,而此屆盛會,也將成為歷屆世園會中唯一有自然河流從園區穿過的一屆。據介紹,世園會園區規劃選址已確定,園區整體建設方案正在規劃中,年內將出臺。同時,為保護現有生態環境,世園會內的建筑原則上為臨時建筑。
會場選址確定兩村啟動拆遷
2019年4月-10月,由我國政府主辦、北京市政府承辦的世界最高級別的A1類世界園藝博覽會,將在延慶縣舉辦。這也是世園會自1999年在昆明舉辦后,時隔20年再次回到中國。
5月19日,記者來到世園會舉辦地——媯河森林公園半山湖景區實地探訪。這里確實如同森林一般,綠樹茂密,林間各色花兒開放,風景美不勝收。
延慶縣世園會籌備辦副主任張春元介紹,世園會園區占地為960公頃,劃分為圍欄區和非圍欄區,核心展覽區即在半山湖一帶。整個園區預計2018年完成建設,2019年4月份最后一個展位布置完成。目前,涉及到核心展覽區的兩個村莊——谷家營村和李四官莊村已開始土地騰退,預計年底可完成拆遷。
保護現有生態建筑多為臨建
盡管總體規劃尚未出臺,但記者了解到,今后,半山湖景區乃至媯河森林公園沿線,將建設場館、展區等配套設施,還將進行道路拓寬等建設,這是否會對現有的環境造成破壞?
對此,張春元說,此屆園藝會的主旨正是“讓園藝融入自然,讓自然融入心靈”,因此主辦方在規劃中將會盡可能地注意到這一點,減少對現有環境的影響。
他透露,本屆世園會園區內的很多建筑原則上都會是臨時建筑,最終保留下來的建筑,必須要與環境相協調,“最重要的是要考慮會后的利用。”張春元說,不能說留下來后,反而成了一個很大的包袱。
建公交樞紐零距離接駁園區
“世園會期間,預計前來參觀的游人會達到1600萬人次。”張春元說,160天的會期中,一天就有10萬游客,高峰時期峰值或將達到30萬。這么多游客怎么進得來、玩得好、走得順?張春元說,屆時,從北京市區到延慶將有三條高速和一條高鐵,其間,八達嶺高速將實現客貨分流,貨車全部走110國道二期。
同時,在S2線延慶終點站附近,還將建設大型公交樞紐,到時會有專門的公交專線和接駁車,方便游客到達世園會園區,真正實現零距離接駁。
今年平原造林將向營林轉變
舉辦世園會,延慶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作為北京市的生態涵養區,延慶全縣林木綠化率達74.5%,全縣域為水源保護地;PM2.5年均濃度68微克/立方米,空氣之凈為北京之最。
但延慶并非天生如此。延慶縣園林綠化局副局長王淑琴回憶說,建國初期,延慶全縣森林覆蓋率不足7%,“山是禿的,嶺是光的,河是干的。”特別是位于河北省狼山風口的延慶縣康莊地區,更是常年狂風肆虐,草木難生。延慶有民諺就這么說,“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今日黃沙起,明天到北京”。
北京抵御風沙的第一道防線位于延慶縣康莊鎮、張山營鎮、舊縣鎮一帶,往西北不遠就是河北省。到20世紀80年代,延慶縣森林覆蓋率仍不足30%。
30年間,延慶在不同時期先后實施“三動戰略”和“生態文明發展戰略”,保護綠色、涵養生態的大方向始終不變。僅2012年至2014年就實施平原造林7.5萬畝。
如今,這道風沙防線面積達數萬畝,可以抵御來自內蒙古、山西、河北和延慶本土的沙塵,為北京樹立起一道綠色生態屏障。下一步,延慶的重點任務將從造林向營林轉變。
再招2000工人養護21萬畝樹林
造出來的這么多林木,如何經營管理?延慶探索出了一條平原造林管護和農民就業相結合的獨具特色的道路。
王淑琴介紹,延慶共有8個平原鄉鎮的土地進行了流轉,涉及到9000多戶農民。由于不再進行土地耕種,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到縣城或北京市區去打工。
“一方面大量的林木需要養護,另一方面這些農民的就業問題需要解決。”王淑琴說,延慶縣園林綠化局下屬單位成立了三個林木養護公司,縣里明確規定,必須要從這些失地農民中招收林木養護工人,優先招家庭困難、低收入農民,以此來讓農民有穩定的收入。
“去年我們招了1159個養護工人。”王淑琴說,這些工人統一由公司上五險一金,交滿15年后還可以拿退休金,每月平均工資能達到2000元左右。
為了確保他們在工作中能準確到位,每個人還要參加技能培訓,同時還可以到縣農業技術推廣學校學習培訓園林知識,3年后合格者還可以拿到中專文憑。
王淑琴說,這項政策在農民中很受歡迎,“今后21萬畝樹林,全部都要有養護工人來進行定期養護,預計養護工人屆時將達到3000人。”
據介紹,除了招收養護工人,延慶縣還在山區實施生態林補償機制,每年有8500人看山護林,養山就業,山區農民平均每人每月收入469.9元。
農民當養護工人家庭收入增1萬
19日,記者坐車曲曲彎彎穿行在一片風景怡人的樹林之中。不時看見有工人在對路邊樹木進行防蟲養護,地里還有婦女們在拔除雜草。
這里是延慶著名的蔡家河平原造林區。4.6萬畝景觀生態林中,還存有30畝水稻田,村民們說,一到夏天,稻田里就蛙聲陣陣。南方初夏景色,竟在北方山村里得以重現。
45歲的馬小利是延慶馬莊村人,一直在村里種地為生。2012年家里的10畝地被流轉后,馬小利開始到縣城、市區去打短工。在外面打工很辛苦。去年,馬小利得知村里林木公司應聘養護工人,和媳婦兒都去報了名。
馬小利和媳婦兒都被錄用了。兩人的工作是給林木防草防蟲、澆水、修枝等。每天8個鐘頭的班,倒也輕松。
“以前種地時一年能有萬兒八千的純收入,現在比以前掙得多了,多了將近1萬。”馬小利說,最重要的是離家近,不用在外邊跑了,“干滿15年還可以有退休金,心里頭真正踏實了。”
王淑琴介紹,今年,蔡家河地區將打造成旅游地,今年下半年開建3個旅游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