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7月,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區迎來建園5周年。5年來,在科技部、農業部、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區在種業體制改革創新、種業創新能力提升、商業化育種體系構建、種業管理服務優化等方面開展先行先試,探索出了一條創新驅動、產出高效、資源節約的現代種業發展之路。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建設生態型種業科技園區。自 2011年7月13日建園以來,園區實現了育種研發、企業孵化、展示推薦、交易交流及公共服務等五大功能,初步形成了北京農業科技產業的新業態,國家種子 “硅谷”建設也已初具雛形。圍繞種業科技園區建設,于家務鄉也將建設成為以種業科技、高端服務、休閑旅游為主的產業明確、綠色生態的現代化新型小城鎮,最終形成“國家現代農業公園”,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增添一道綠色的生態屏障。
完善產業配套,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建園以來,園區大力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完成景觀綠化、道路硬化、河道生態治理、雨洪利用等建設工程。同時,幫助種業企業完善聯動溫室、種苗車間等生產配套設施,使企業規模化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綜合服務能力不斷加強,為育種企業及科研院校搭建了高端、高效的育種研發平臺,基本實現了育種技術研究、科研成果展示、籽種加工裝備科研、高科技含量品種展示等功能,初步形成對全國種業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
注重科技創新,建設四大種業科技服務平臺。現代農作物高通量育種研發服務平臺,匯集了世界尖端的育種研發設備,為種業企業和科研機構的作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快捷高效、高通量的分子檢測檢驗服務;農作物種質資源交流共享平臺,有效地實現了種質資源基因挖掘和規模化開發利用;物聯網集成與應用服務平臺,智能化識別、描述、分析、監控、管理和控制種業“育—繁—推” 過程;農作物品種權展示交易平臺,引導鼓勵企業和社會機構開展新品種聯合測試、育種新技術新裝備展示。
注重引智,完善人才服務體系。園區先后成立北京博士后(青年英才)創新實踐基地、2個院士專家工作站以及4個博士后工作站,共引入種業高端科技人才151名。專家顧問團隊成員包括戰略規劃、農業經濟、項目管理、作物育種、分子生物、知識產權等領域的專家,為園區持續發展建言獻策,為今后企業的做大做強提供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撐,也為北京市城市副中心農業科技發展儲備了全國最優秀的科技人才。
加強產業提升,初步形成種業全產業鏈。目前,園區已和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產科學院、中國農業規劃設計院簽訂入駐協議,并完成了相關規劃的調整工作。同時,以中國農業科學院、中科院遺產所等國家主要農業科研院所為核心,啟動建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孵化基地,承接國家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進一步發展種業高精尖產業,形成“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種業全產業鏈,為打造國家種子“硅谷”奠定堅實的科研基礎。
聚集種業要素,培育種業高端企業。企業是產業發展的核心,園區通過不斷完善服務職能,已成功聚集了法國利馬格蘭及北京德農、北京聯創、黑龍江墾豐、澳佳生態等國內外高端育種研發企業60余家,其中上市企業6家,準備上市企業2家。截至目前,各企業投入資金已累計達到40億元。
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發揮農業橋頭堡作用。園區積極發揮京津冀農業科技發展的橋頭堡作用,分別與河北廊坊、河北大廠、天津武清及山東東阿等地區簽訂合作協議。協議的簽訂將有力地推動京、津、冀、魯地區種業科技產業的協同創新,促進種業領域交流合作與資源共享,從而加快區域間現代種業科技的快速發展。
未來5年,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區將繼續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各項優勢資源,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發展規劃,全面打造全國種業科技產業的集聚區。同時,積極申請建設“國家現代種業創新試驗示范區”,進而形成北京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及國家種子“硅谷”建設的核心,真正發揮園區對全國種業產業發展的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