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我國閩南文化的源頭,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
30多年前,從改革開放浪潮中涌現出來的一大批敢拼愛闖的創業者們,把這個曾經的“東方第一大港”打造成一座“因民營經濟而興、因創業而名”的新城,創造了一個非省會城市經濟總量連續15年保持福建省首位的奇跡。
如今,在傳統勞動力以及資源能源驅動方式的局限性日益顯現,國際國內消費低迷,以輕工產品為主的企業相繼陷入“經營寒冬”的時期,泉州市新一輪改革如箭在弦。
作為泉州市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先行先試平臺,泉州高新區早在多年前就未雨綢繆,積極推動由生產要素驅動向創新要素驅動轉變,探索以知識、技術和人才等創新要素推動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成為引領區域經濟和城市創新發展的先行區、示范區和核心區。
新模式: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在國際國內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的大背景下,泉州高新區卻交出了一張亮麗的成績單:2013年,泉州高新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294.46億元,同比增長11%;實現營業總收入1249.42億元,同比增長11%。
在嚴峻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下依然保持高速增長,這得益于泉州高新區近年來的未雨綢繆、率先探索。
“憂患意識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長遠發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鈣質’。泉州30多年改革開放的主要成功經驗之一,就是堅持改革創新。”泉州市委書記黃少萍表示,泉州高新區升格為國家高新區以來,按照國家高新區的戰略定位和發展導向,圍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發展目標,把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園區的首要任務,積極推動園區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走在了泉州改革創新的最前沿。
在發展模式方面,泉州高新區按照國家高新區“四位一體”的戰略定位和“以升促建”的工作要求,按照“一區多園”發展模式和管理體制進行規劃建設,在泉州高新區原有鯉城園和石獅園的基礎上,將泉州高新區主園區、晉江五里園、軟件園、南安光電信息園、清濛園、國際信息園和湖頭光電園等納入泉州高新區統一管理,規劃面積100.848平方公里。
在空間布局上,各個園區分布在環泉州灣核心地帶,構成輻射狀的高新技術產業帶和新型示范城區。同時突出規劃先行,委托中國科學院有關部門編制《泉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規劃綱要》及各分園區規劃。
在發展戰略方面,泉州高新區圍繞貫徹落實國務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部署,提出將泉州高新區建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示范區、民營資本與高科技相結合的導引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先行區、海峽兩岸科技合作與交流的試驗區。
在管理體制方面,泉州高新區積極探索和推進園區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成立泉州高新區管委會,并由泉州市市長兼任管委會主任。委托中國科學院有關部門起草《泉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區多園”管理若干意見》,理順各園區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管委會與泉州高新區管委會的責、權、利關系。設立泉州高新區創業服務中心,切實履行對泉州高新區建設、發展、運行和管理的各項職能。建立泉州高新區聯席會議制度,推進定期議事機制;出臺《泉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泉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的若干意見》等激勵政策,大力支持泉州高新區建設發展;建立考核評價制度。泉州高新區管委會與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中國高新區研究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委托其對泉州高新區建設發展和規劃實施情況進行指導和調研評估。2013年10月開展首次中期評估,并形成評估報告,以督促建。
近年來,泉州高新區不斷加強借鑒學習,深化拓展園區發展思路和產業發展戰略,以較為先進的發展理念建設園區,切實提高創新執行力,真正把創新驅動戰略落到實處,為泉州創新轉型、加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產業: 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共生共榮
在泉州海西電子信息產業育成基地的科立訊公司無塵車間,一個個小巧的終端產品從流水線上誕生,可閱讀菜單、發送彩信,與電腦聯網可實時存儲語音、文字數據,可指定個人通話……這就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泉州芯”數字對講機。該產品的問世打破了國外技術的壟斷,成為我國第一個數字對講機專用芯片。
研發出“泉州芯”的科立訊公司,只是泉州數字微波通信創新型產業集群中諸多創新能力強、國際國內知名度高的企業中的一個縮影。
自2011年11月泉州數字微波通信創新型產業集群入選科技部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試點(培育)名單以來,泉州高新區大力推進數字微波通信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培育了先創、雷克、泰克、澤仕通、火炬電子等一批國內知名的龍頭骨干企業和450多家微波通信企業,目前集群年產值已達710多億元。
目前,泉州數字微波通信創新型產業集群已形成了“新材料—功能模塊—通信整機—系統優化”的產業鏈,并在國內微波通信產業中占有重要位置。通信設備功能模塊銷售額占全國市場總量的70%;片狀獨石電容、瓷質電容、碳膜電阻3種元件產量在全國排名第二位。因其示范效應,2013年全國數字微波通信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工作座談會在泉州高新區舉辦。
“如何打造泉州經濟升級版?必須突出創新轉型,加快培育產業集群,而高新技術產業和生產型服務業則是泉州產業轉型升級的努力方向。” 泉州市市長鄭新聰表示。
作為泉州產業轉型升級的先行區,泉州高新區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向創新驅動轉變。在微波通信、紡織鞋服、先進裝備制造三大主導產業穩定發展的基礎上,泉州高新區還培育了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太陽能光伏、軌道交通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加大力度推進現代金融服務業發展。
目前,泉州高新區“一區八園”各園區產業集聚特點明顯。如主園區形成的機車產業,軟件園形成的信息產業,南安光電信息園形成的光伏電子信息產業,石獅園形成的紡織鞋服產業,晉江五里園形成的新型纖維、新型產業機械、生物醫藥產業。鯉城園微波通信、清濛園電子信息、南安光電信息園等獲批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建設。
為了加快產業集群發展,泉州高新區組織開展重點培育科技小巨人企業行動,推動園區科技企業加速成長壯大,促進紡織鞋服、建筑材料、制造裝備等傳統優勢產業集群向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充分發揮科技小巨人企業的龍頭示范作用,著力培育發展10個創新集群。
此外,泉州高新區還啟動建設晉江創新創意創業園、國際信息園數據中心等大型產業載體項目。晉江創新創意創業園占地3600畝,計劃總投資150億元,培育50家企業設計研發中心和200家創意創新增值服務機構。目前已有中紡院泉州分院、清控科創公司、諾亞時裝設計等8家機構入駐三創園服務中心;國際信息園數據中心總投資20億元,由國際信息技術行業巨頭、世界500強企業HP、IBM公司提供人才技術設備及管理支撐,將建設成為華東南地區最大的高可用數據中心,建成后可安裝4500個標準機柜,容納5萬臺以上的服務器。
新服務: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日益完善
研發出10個紡織機械新品種、6個建材機械新品種、4個工程機械新品種,機床產業中龍門加工中心涵蓋國家所有目錄產品,高端數控裝備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這是泉州推進“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應用示范工程實施半年多來取得的初步成效。
據了解,“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應用示范工程是由科技部牽頭組織實施的“國字號”工程,也是福建省委、省政府踐行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舉措。泉州一馬當先,把實施“數控一代”示范工程作為支持企業全方位創新、打造經濟升級版的重大機遇,在福建省率先試點實施示范工程工作。
為加快“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應用示范工程建設,泉州高新區采取“平臺+項目+創新團隊”模式,引進國內外科研機構、創新團隊,抓緊建設華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哈工大晉江機器人研究中心等一批創新平臺,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其中,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成為在泉州落地建設的第一個國家級科研院所。首期建設用地100畝,目前正抓緊制定完善園區發展規劃、研究所建設方案,并將盡快啟動基建工作。
“當前泉州市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實施‘數控一代’示范工程是為了更好地破解企業發展瓶頸,為創新轉型打開新的突破口。”泉州市副市長陳燦輝介紹說,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裝備技術性能和附加價值、實現裝備制造業由大變強,帶動千千萬萬的企業投身“數控一代”的洪流,將深刻改變泉州制造業的生產模式和產業形態,提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最終推動“泉州制造”向“泉州創造”轉型。
加快落實“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應用示范工程,抓緊建設一批創新平臺,是泉州高新區部署完善科技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近年來,泉州高新區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運作,以服務高新技術產業化為目標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
截至2013年年底,泉州高新區已經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5家、生產力促進中心4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9個、企業技術中心5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家,國家實驗室1家、國家大學科技園1家。近年來,泉州高新區積極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制定出臺《關于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與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重點支持建設和發展數字微波通信產業技術科技孵化器等8個具有明確產業指向和區域特色的專業孵化器。
泉州高新區積極探索推動新型科研機構建設發展。積極引導民營資本轉化為創新資本,按照“實體辦院、投管分離、市場化運營”等創新方式,圍繞重點領域投資建設新型科研機構。首期投入支持資金600萬元,重點扶持微波技術研究院等6家新型科研機構建設發展。
同時,泉州高新區積極實施“137科技創新平臺項目計劃”。啟動實施17個園區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重點項目建設。建設并運營目前在福建省領先的泉州市科技創新成果(知識產權)電子綜合展示交易中心。建成福建省首個以信息化技術和大數據處理為支撐的“泉州科技云”創新服務管理平臺,實現科技管理服務、創新成果轉化、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創新技術產品推介、專業政策和技術創新咨詢、實現科技管理等服務一體化。建成泉州高新區網站, 搭建宣傳和交流平臺,提升泉州高新區信息化服務水平。
此外,泉州高新區強化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泉州高新區建設海峽(泉州)技術轉移中心、泉州智庫,集聚整合各類創新要素推動創新成果轉化。實施“藍火計劃”,2013年以來共篩選280項技術需求通過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向國內重點高校發布對接信息,高校推薦項目成果49項,對接技術需求66項,對接企業60家,參加高校15所。舉行泉州國家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泉州產學研對接暨“藍火計劃”項目推進大會,組織100多名高校專家與企業面對面開展項目對接和交流,收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1001項、專利技術176項。
新金融:科技金融中心助力泉州創新
日前,泉州市互聯網金融(財佰通)研究中心在泉州高新區科技金融服務中心成立。互聯網金融是當代金融創新中最前沿、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泉州市互聯網金融(財佰通)研究中心的成立也進一步豐富了泉州高新區科技金融中心的金融體系,將有力地推進泉州互聯網金融發展。
2012年12月,國務院批準通過《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泉州成為繼溫州、珠江三角洲之后第三個國家級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作為泉州金改重點項目的泉州高新區科技金融服務中心,以泉州高新區良好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為依托,以泉州發達的民營經濟和巨量民間資本為支撐,致力于搭建金融機構與企業間高效便捷的交流對接平臺,服務和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力促民營企業轉型升級、二次創業。
泉州高新區科技金融服務中心也是福建省首個高新區科技金融服務中心,目前已入駐金融、類金融、中介服務機構和辦事處36家。泉州高新區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引進銀行、擔保、典當、融資租賃、小額貸款等機構,著力為企業開辟多樣化的融資渠道,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引進風投、私募、基金公司等機構,匯聚資本力量,扶持科技型、創新型小微企業成長壯大;引進證券、會計、稅務、法律、評估等機構,形成聚集效應,為企業提供財務管理、上市輔導、信息與政策咨詢等中介服務。在泉州高新區科技金融服務中心牽頭下,各機構間緊密合作、協同創新,開發諸如專利權質押、商標權質押等符合企業需要的個性化、綜合化金融產品,實現企業金融需求的“一站式”服務。
在積極建設泉州高新區科技金融服務中心的基礎上,泉州高新區還推動建設福建省創新創業企業投融資與交易(泉州)市場,首期投資1500萬元,這是福建省第一個較為先進、綜合的集信息共享、項目對接、中介咨詢、成果展示、技術產權交易、股權融資和泉臺(臺灣)合作交流等服務功能為一體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
泉州高新區還積極構建以科技銀行為核心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推動海峽銀行在泉州高新區設立科技支行,與興業銀行泉州分行等金融機構建立科技金融緊密合作機制,對泉州市高新技術企業授信50億元。
泉州高新區積極引導民營資本轉為戰略資本投向科技創新領域。積極支持紅橋、深圳創投等科技型創投機構以股權投資的方式支持企業成果轉化和技術創新。其中,紅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完成投資額1.35億元,泉州紅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引導深圳創新投資集團投資泉州企業1億元。
新合作:境內外創新合作加速發展
泉州高新區作為海峽兩岸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憑借獨特的政策、機制和區位優勢,成為海峽兩岸科技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試平臺。
目前,泉州高新區已有創輝光伏太陽能、錸士達光電照明科技、晶藍光電等一批臺資高新技術項目落地。
南安光電信息園與臺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共建南安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合作基地,開展多方面、多層次的交流合作,引導臺商企業入駐基地,構建海西光電信息產業資訊服務平臺;與臺灣中央大學共建海西光電技術研發中心。該園區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合作基地”。
石獅園堅持高標準建設海峽兩岸科技孵化基地,努力為臺資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開展科技創業等提供孵化培育的發展平臺,現已引進技術研發企業20多家。積極引進臺灣精密機械中心等臺灣諸多產業技術研發單位,以及臺灣海洋大學等8所大學育成中心到泉州設立聯合辦事處,助推泉州中小企業轉型升級。
今年以來,泉州高新區進一步加強境內外創新合作。泉州高新區加強與臺灣工研院、生產力中心合作,建立泉臺科技產業合作示范中心等平臺;泉州高新區加強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科技戰略合作,推動實施“泉州市核心行業標桿企業轉型升級專項提升計劃”,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咨詢、診斷、培訓、評估和專項輔導等服務活動;泉州高新區還加快推進國際創新園規劃建設,吸引境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到園區設立分支機構。建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中以微波技術產業園等平臺,加強與以色列、獨聯體等國家科技機構的交流合作,爭取吸引國際科技型企業、知名研究機構和團隊來泉州高新區開展高新技術交流合作及項目對接,實現國際技術創新成果在泉州高新區落地轉化。
“下一階段,泉州高新區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福建省、泉州市精神和部署,深入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作風,認真解決泉州高新區建設發展中的短板問題,不斷尋找創新點、突破點、增長點,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建設,著力推動產業創新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等創新資源向泉州高新區聚集,把泉州高新區打造成為泉州經濟、社會、城市發展真正的創新驅動力。”泉州市科技局局長顏志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