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時間以來,城市空間規劃是自上而下的。”在6月10舉行的首屆“SEA—Hi!”城市規劃論壇上,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彭震偉表示,在城市規劃中,應該有更多的自下而上的途徑和方式,讓規劃者了解城市的真實需求,了解市民需要何種城市空間。
基于萬眾創新理念建立的大眾論壇,“SEA-Hi!”這個名稱就包含了論壇空間、娛樂、藝術,也包含了上海和創新的英文縮寫。上海市規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城市規劃并不是僅僅由規劃師參與,而是要傾聽各界的聲音,要分享各個領域的觀點和實踐體會。在論壇上,來自不同行業的7位嘉賓,從上海傳統小吃,到道路交通、社區建設、城市記憶、空間布局等不同角度,暢談自身的感受,共同探討城市規劃與發展。
作家:用規劃的力量保留歷史和傳統
著名作家陳丹燕認為,上海的城市文化是多元的,這才夠一個大都市的體量,而且這是上海本土產生的非常有生命力的文化特質。
“在上海的城市建設上,我們可以看到1950年代的曹楊新村、東安新村,這種由于工業化城市帶來的設施、建筑、標識,在1970年代、1980年代的公房,我們可以看到初露抽象特點的鴨子、海鷗、桃花裝飾在建筑上。”她表示,歷史是環環相扣的,城市才能往前走。她呼吁:“希望能夠用規劃的力量保留這種傳統,然后來加強這個城市的多元性。”
自由攝影師席聞雷則每天用相機記錄著上海城市的變遷,也為上海一些有特色的老建筑的消失感到惋惜。
“我不是建筑師、規劃師,但是作為一個普通的攝影師、一個觀察者,非常希望上海在變化、變臉的過程中,大家能更加謹慎、再謹慎,就是能留下這個城市更多的歷史。一個城市,就像一個人的面孔一樣,不一定很漂亮,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個性。”
其實城市的記憶不僅有傳統,有建筑,還有美食和味覺。建筑師俞挺從生煎饅頭中感受到了城市的變化。
他以大壺春和小楊生煎為例,大壺春生煎甜中帶點咸,小楊生煎以咸為主稍帶點甜。
“如果在以前上海基本是以本地人為主的話,那他可以接受大壺春的口味,少數外來朋友不得不適應這種口味。現在當外來人口跟本地人口比例達到1:1的時候,加上本地人的口味也在改變,以咸為主的口味就會占據主動地位。”
不過,俞挺認為兩種不同口味的生煎都會在上海有存在的市場空間,如同田子坊及日月光,傳統和現代結合在一起,讓人們享受這個城市帶來的意外的驚喜。“在這里發生偶遇、艷遇或回憶,這才是我認為的上海,這才是我認為我們應該具有的上海。”
市民:城市規劃應該讓生活更便利更精致
上海市民孫女士通過網絡報名取得了參加論壇的機會,她認為,上海是生活便利的地方。“比如我今天下班后在地鐵站旁的美發店稍微整理了一番,然后在店里吃了晚飯,搭乘地鐵就到了論壇現場。”
她希望城市規劃和建設,“能讓今后的生活能更精致更便利。”
AECOM亞太區高級副總裁劉泓志則提出,城市應該 “為生活而設計”。他認為,一個最好的城市,不是他吸引了多少游客,而是有多少人來了以后愿意為他停留,選擇住在這里。“城市設計只是一個工具,讓城市中的人有更好的生活,才是城市設計的目的。”
為了讓人們的生活更便利更舒適,上海提出了打造15分鐘生活圈的目標。上海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辦事處主任潘旭山提出,在特大城市社區公共空間規劃中應該引入“小而全”的理念。
目前,以曹楊一村為遠點,曹楊新村可劃分為3分鐘休閑空間圈、5分鐘生活空間圈、10分鐘出行空間圈。
“其實大城市和小城市相比,主要區別是人多、面積大、車多,實際上出行成本比較高。有人做過統計,北京平均上班是52分鐘,上海48分鐘,廣州47分鐘,都屬于難兄難弟,差不多。”
潘旭山認為,社區規劃中應該堅持就近為原則。因為人的活動還是就近為原則,大城市特別是上海這樣的特大型城市,交通成本很高,如果很多事情都能在社區完成的話,會大大節約時間成本。
“對上海這樣的特大城市來說,‘小而全’是從空間、功能角度的一種雪中送炭,而‘高大上’是錦上添花,我覺得兩者并不矛盾。”
建筑保護專家:增強社區功能增加公共空間
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趙寶靜比較了近10多年來上海和紐約這兩個城市。
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上海機動車保有量是57.09萬輛,2013年達到了240.98萬輛,其中私人小汽車從2001年的4.34萬輛飆升到2013年的183.43萬輛。大量的汽車占據了城市的街道空間,讓城市變得越來越擁擠。
“上海和紐約差不多,人口密度也是非常高,特別是在市中心。近十多年,上海人采用機動車出行方式增加了10%,但是步行、自行車和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卻在逐步下降,特別是步行和自行車。而紐約,近十多年時間,機動車出行方式增長幾乎為零,但是他們的公共交通和步行、自行車特別是步行,每年都在逐年上升。”
她認為,這與紐約從2006年在總體規劃中確定了“綠色交通出行”的規劃策略有關,然后又有一系列的規劃舉措,比如做了一個改善公共交通方案,制訂自行車道方案等,還有收取交通擁堵費。2007年開始,紐約又開始啟動了街道改造的計劃,到目前為止一共改造了59條街道。
“生活在我們這座城市的人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街道?”通過街頭調研,她認為,美麗的城市,應該有適宜慢行的街道,活力多元的街道和充滿魅力的街道。
但是美麗街道理想的實現在當下仍會遇到不少挑戰。同濟大學沙永杰教授以自己從事的武康路保護性整治項目為例指出,市場力量非常敏感,資本的力量絕對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機會,跑到城市管理的前面,二者如何進行平衡,就是挑戰。比如該不該掃秋天的落葉?商家要不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去消費?這需要明確各種城市道路的定位。此外,要增強社區功能,增加公共空間,通過整治改造切實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而如何改善,需要新的方法,而不是過去的大拆大建。“不然,一提規劃,人們就會想誰開發?什么時候拆動遷?其實規劃的含義不是這樣,規劃是在已有的條件下去解決一些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