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1年“森林豬”,抵上砍10年“森林木”。黑龍江省鐵力林業局的下崗職工李麗豐沒想到,眼前這片森林能讓自己的人生迎來“第二春”。
“‘森林豬’吃的是山野菜,喝的是山泉水,這樣自然環境下培育出來的特色豬健康口感好,最受市場歡迎。現在1年的收入能抵上砍樹10年。”李麗豐說。豬越養越“肥”的李麗豐在當地成立了公司,帶動當地300人就業。
黑龍江省擁有面積最大的國有重點林區。目前,當地國有重點林區已經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從砍伐“大木頭”到依賴優良生態,林區轉型走出了綠色新路。在小興安嶺腹地伊春市,森林食品、北藥、森林生態旅游等產業已成為當地經濟的“新引擎”。
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兩座“金山銀山”支撐黑龍江轉型振興。在黑龍江大海林林業局雙峰林場,一處“雪鄉”旅游景區的發展讓它馳名中外。“雪鄉”擁有雪量大、降雪期長、雪質好的特點,它的“雪色”浪漫融合濃濃東北人家的質樸情懷,讓它很快成為1張黑龍江冰雪旅游的嶄新名片。
“15間客房,再加上飯店,1年收入能有40多萬元。”雙峰林場工人樊兆義說,當地旅游產業的興起讓他嘗到了發家致富的甜頭。大海林林業局局長馬椿平說,旅游業為林區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僅1處“雪鄉”就帶動當地從業人員2600多人,相關旅游產值達5億元左右。
依靠冰天雪地,黑龍江全省冰雪旅游實現快速發展。除“雪鄉”外,亞布力滑雪場、冰雪大世界等景區都成為國內外叫得響的冰雪旅游勝地。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冰雪旅游季”,黑龍江省接待游客2800余萬人次,旅游業總收入達390余億元,兩項同比增長均超過10%。
“林海雪原”成為老百姓的“金山銀山”,得益于黑龍江的生態“聚寶盆”。黑龍江省提出,要利用極具競爭力的森林、濕地等生態資源,培育高標準生態避暑、休閑度假、養生等旅游產品。
大森林、大冰雪、大濕地,黑龍江省還擁有占全國濕地總面積七分之一左右的濕地。多年退耕還林、退耕還濕等舉措的實施,讓部分地區“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北大荒”景象得到重現。
漸入盛夏,三江平原腹地的富錦濕地公園內排排蘆葦蕩水天相接,美麗的大白鷺群起飛舞,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而在數年前,當地還曾被“四分五裂”的低洼農田所覆蓋。如今,耕地變成片片蘆葦蕩,其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都顯現出來。
管理富錦濕地的三環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楊鳳英說:“占地百萬畝的濕地公園成為一個天然的‘水體凈化廠’,凈化水體對下游的農業生產大有裨益。當地不少農民到濕地公園中就業,大家都為生活環境的變化感到欣喜。”
生態既是大自然恩賜的寶貴財富,也是黑龍江省多年來加強保護的結果。全省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探索發展方式的轉變,著力在生產力布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以及制度體制上進行綠色變革。
今年春季捕魚期以來,生活在我國“東極”撫遠的漁民屢屢捕獲“重量級”大蝗魚。多年以捕魚為生的漁民王民說:“明顯感覺到界江的水生態變好了,捕獲的魚又多又肥,獲益的是老百姓。”
近年來,黑龍江省在界江水生態保護方面多措并舉,使得黑龍江水質得到改善,“水清魚肥”的景象正在顯現。不過,當地并非“竭澤而漁”。沿江多地漁業部門每年都向江中投放數以萬計的魚苗,嚴格劃定禁漁期,鼓勵漁業養殖快速發展,也使界江漁業生態得以進一步涵養,讓沿江群眾享受到生態改善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