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在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中日益成為互補性最突出、合作雙贏最明顯、兩岸民眾參與最廣泛的領域之一,在海峽兩岸的經貿關系中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縱觀兩岸農業合作與交流,粵臺兩地合作項目不僅互惠互利,還有效地推動了農業的轉型與升級。
粵臺農業合作
9月初,本報記者從廣東省農業廳獲悉,由廣東省政府、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和國家海洋局聯合主辦的海峽兩岸海洋經濟合作交流會在汕頭市舉行。省農業廳副廳長程萍,交流合作處處長楊志平等代表省農業廳參加了此次交流會。
早在2006年,在國臺辦、農業部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批準設立了佛山、湛江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隨后經國臺辦、農業部、省政府、省農業廳等各級有關部門批準設立了珠海金灣和汕頭潮南臺灣農民創業園;在中山市港口鎮設立了兩岸四地現代農業合作示范區;在江門設立額廣東省(江門)粵臺農業合作試驗區;在韶關設立了廣東省(韶關)粵臺農業合作試驗區;在梅州設立了廣東梅州梅縣臺灣農民創業園;在高要設立“廣東省(高要)粵臺農業合作試驗區”。
擦亮粵臺農業合作園區這張名片
近年來,廣東省以粵臺農業合作園區建設為突破口和切入點,加大力度加快了粵臺農業合作園區建設,出臺了粵臺農業合作園區優惠政策措施,優化了投資環境。
“粵臺農業合作交流不僅有政治高度,而且對于兩岸農業轉型與升級起到了推動作用。未來將提高園區建設標準,擦亮粵臺農業合作園區這張名片。”廣東省農業廳副廳長程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多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中央有關部門的支持指導下,各級黨委政府和農業部門高度重視粵臺農業合作,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粵臺農業合作園區作為最重要的載體和抓手,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及時制定出臺優惠政策,采取有效措施,通過落實重點項目扶持資金,促進園區加快建設,取得成效,發揮效益。
據不完全統計,粵臺農業合作園區所在市的臺資農業已經超過了500家,占全省臺資農業企業的50%以上。
推動農業轉型與升級
農業項目的投資與合作一般金額大、時間長、風險高,有些區域具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優質的農產品(000061,股吧)種子,然而卻缺乏資金技術,有些地區資金雄厚、技術發達,土地資源卻匱乏,農業區域合作能夠較好地使資源得到整合,使資金發揮最大的功效,使土地得到充分的開發,使農產品市場推廣加快,無論是對資金擁有者、土地擁有者還是區域經濟都能夠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做到資源最優化配置。
程萍副廳長向本報記者表示,粵臺農業合作園區對農產品經營體制的創新、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創新、農業作業方式的創新、農業發展方式的創新、農業經營方式都予積極推動。各級黨委政府將在以往的資金政策優惠基礎上,繼續出臺更多扶持政策和提供資金支持,高起點規劃輔以高標準建設,為粵臺農業合作注入強大動力。
湛江農業合作試驗區北核心區規劃面積4.3萬畝,主要引進優質蔬菜、花卉品種,引進外資企業在加工工業區投資辦廠,辦成珠三角洲優質蔬菜供應生產基地,國內外名優花卉出口基地;南核心區主要是引進種植包括火龍果、木瓜、珍珠石榴、香蕉、蓮霧等在內的臺灣優稀水果及發展水果加工業。
韶關粵臺農業合作試驗區規劃面積2.2萬畝,核心區主要發展交易、科研、信息、展覽、物流;配套區主要發展高新農產品的規模生產、農業高新科技的應用展示和農業生態旅游、農產品深加工等。帶動周邊市縣發展現代生態種植和養殖,實現無公害農產品開發、新型現代養殖技術推廣、環境生態保護等領域的新突破。
今年4月,廣東省(高要)粵臺農業合作試驗區獲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依托高要市現有農業基地和農業產業發展基礎,規劃建設集生產、科研、旅游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