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生態園生態指標體系第二階段實施分解成果日前通過專家評審。該成果為第一階段制定的經濟、環境、資源、社會共四大類、40項生態指標的落地實施指明了路徑和各方責任,將確保中德生態園建設發展真正做到可控制、可量化、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至此,中德生態園指標體系編制工作全部完成。
生態指標體系國內領先
青島中德生態園指標體系編制工作開始于2011年10月。在借鑒德國DGNB、萊茵模式及國內外其他園區經驗基礎上,結合園區概念規劃、控制規劃和產業規劃,以及中國國情及園區實際狀況,形成了一套包含34條控制性指標和6條引導性指標的生態指標體系,內容涵蓋經濟優化、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包容發展等四個方面,代表了中國國內生態園的先進水平。今年1月,與中德生態園建設同步,在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生態學會等單位20多名專家、學者參與指導下,生態指標體系第二階段實施分解工作啟動。
據介紹,第二階段共形成了指導園區建設與管理的8項重大成果,包括《青島中德生態園指標體系生態設計手冊》、《青島中德生態園指標體系部門操作指南》、《青島中德生態園重點指標統計監測方案》等。其中,《生態設計手冊》是將指標體系綠色生態的要求轉換成管理措施及手段,落入每個地塊的規劃中,將使生態理念得以在全過程貫徹執行;《部門操作指南》分為管委會部門版和區直部門版兩個版本,前者將實現指標需要做哪些工作分解到中德生態園管委會的每一個部門,后者將任務分解到青島開發區規劃、環保等十余個相關職能部門;《重點指標統計監測方案》將園區內5個重點指標的統計監測方法進行了說明,是日后統計、監測、反饋、修正的抓手。
參與成果評審的專家們認為,該成果針對行政管理、規劃設計、建設實施、運營監測等,引入分階段考核評估,保障了指標體系可實施、可監測、可推廣。
落實到各部門各地塊
看似十分復雜的生態指標體系將如何具體實施呢?中德生態園有關負責人以 “單位GDP碳排放強度”這一指標為例為記者詳解。
據介紹,該項指標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至關重要,二氧化碳排放量直接對應經濟發展權。制定實施該指標,將有助于中德生態園抓住國際低碳革命的機遇,發揮后發優勢,發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與生態經濟,推動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綠色交通體系、生態綠色建筑、低碳產業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通過國際國內對比,結合園區能源等規劃要求,中德生態園制定的指標值要求園區遠期排放強度不到德國現狀的50%。
為了達到這一指標,園區根據實際提出了四大關鍵環節,即降低建筑碳排放、降低交通碳排放、降低產業碳排放、增強綠化。據此,再分解出不同的任務和措施,細化落實到區直部門和管委會部門。如:提出區發改局應制定激勵政策,鼓勵企業回收余能,利用可再生能源等;區規劃局應結合綠地系統形成連續的慢行道路,落實充電站、充氣站布置要求等;中德生態園管委會經濟發展局應在規劃編制中落實地塊碳排放,制定有關標準引入高回報低能耗產業,協調建設地鐵及保障建成區域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等。
在 《重點指標統計監測方案》中,對“單位GDP碳排放強度”統計監測方法進行了詳細說明,為有關部門監督落實這一指標提供了詳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