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互聯網+”風行海內外之際,傳統產業如何應對與融合再造一度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這期間,從傳統服裝代工產業升級而來的深圳時尚創意產業如何攜手“互聯網+”,也備受關注。
日前,在龍華新區大浪時尚創意城,一場由2014年APEC會議“新中裝”設計團隊成員之一趙卉洲發起的“新媒介+時尚產業創新峰會”,便將各界關注的目光聚焦于“互聯網+時尚產業”。
作為藝之卉時尚集團創始人、首席設計師的趙卉洲與來自設計產業、互聯網及投資領域的人士,就“互聯網+”與時尚圈新規則、時尚界的“一帶一路”、新媒介與時尚O2O等話題展開討論。
“還是要從跨界思維當中獲取一些營養,‘互聯網+’這件事情大家都在做,但是你做的方向對了沒有?第二如果專業度不夠是否需要資源整合?都是現在要考慮的,這個論壇應該也是這樣一個目的。”趙卉洲強調,希望借論壇的碰撞,為互聯網時代時尚產業的發展率先探路。
“人與設計師的互動更值得關注”
“互聯網+”對時尚產業意味著什么?這是深圳之窗CEO陸亞明希望與聽眾分享的核心。
雖然目前的頭銜是深圳之窗CEO,但事實上陸亞明的身份與經歷遠未盡于此。他告訴記者,自己是軍工出身,衛星、飛機及軍艦上的東西都做過,民用通信行業也曾涉足,現在還是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的客座教授,負責著新媒體教學的實踐課程,跨界相對比較大,從民用電子行業、軍事電子行業到金融、通訊設備制造以及現在的互聯網,均有所涉獵。
正是這種跨界的經歷,讓陸亞明對“互聯網+”有著更深刻的理解與更敏銳的洞察。“當他們談論‘互聯網+’的時候,他們在討論什么”,這是陸亞明演講的主題,他認為,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國的互聯網從電子郵件到即時通訊比如QQ、MSN及門戶網站等,基本上是作為一種工具存在,但“互聯網+”的精髓,“應該是成為所有產業或者人們生活的神經,神經上感知內外的變化傳達指令,血液就要向最遠端的細胞提供氧分和氧氣。這個比喻可能會更加符合未來互聯網在人們生活中的位置。”
探討“互聯網+”,必須首先界定前者與“+互聯網”的區別,陸亞明表示,“‘互聯網+’是內置的,用互聯網的邏輯、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方法論重構一切產業,令世界變得更有秩序。就互聯網本身而言,互聯網本身也需要‘+’,互聯網本身也需要進化。”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互聯網人口的增加,陸亞明認為,所有的企業都必須變得越來越社交化,因為社交之后才能夠形成一個社群,進而形成品牌社群,而未來的商業是為少數族群服務,不再會有大生產存在,或者說大生產有可能會日漸式微。
時尚產業尤其如此。陸亞明指出,一個品牌可能在中國或者在世界上僅僅只需要服務五千人到兩萬個客戶,這可能是未來的常態,在這一基本前提下,時尚產業更需要關注的是,互聯網時代、社交化背景下,關注的焦點不再是人與品牌的關系,而是人與設計師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你會看到,那些企業大號、品牌大號是沒有活躍度的,我可以跟一個活人對話,為什么跟一個企業、一個沒有溫度的品牌對話呢?”陸亞明強調,如今許多的時尚品牌開始制作自己的吉祥物,類似于一個有溫度的人的形象,來強化與消費者的互動,這正是值得留意的地方。
同時,移動互聯網開啟了眾籌時代,陸亞明認為,眾籌的過程中,消費者能夠提供的不僅僅是金錢,更是智慧和創意,因此,時尚設計本身如何利用互聯網眾籌,在品牌與消費者的互動中,充分集智,值得時尚界人士思考。
“設計師的春天來了”
時尚產業的靈魂在于創意設計,簡單地講,設計師是時尚產業的靈魂人物。而在深圳設計聯合會副會長李紅兵看來,互聯網時代催生了設計師的春天,時尚產業將大有可為。
互聯網時代是典型的消費者主權時代,李紅兵很認同這一點,而他對這一時代特征的直接認知來自于2014年以家具定制為核心業務的佛山維尚集團的逆勢上揚。當2014年全國家具制造商處于盈利低谷之際,維尚集團憑借精準的家具定制實現超過60%的增長,“最大的亮點是,他只有6個設計師,而網絡上全球的設計師有200個,云設計時代的來臨,讓一個獨立設計師的時代也降臨了。”
李紅兵認為,維尚集團是一個設計驅動制造的典型案例,他感慨,建設中國就要設計中國,否則缺乏頂層設計,今天建了明天拆。站在這個角度,設計已經從過去的全產業鏈當中的某一個環節,延展為引擎,喬布斯也是典型的設計驅動型,而這一切都是拜互聯網時代所賜。
但李紅兵強調,互聯網時代,設計師必須重在創造未來,“設計師做未來沒有的產品,而不是給原有的產品做外觀做包裝做美化”。因此,從“互聯網+”到工業4.0再到所謂新硬件時代,設計師的歷史責任均在于,去創造這個世界沒有的東西,因為“設計是預見未來的一項工作”。
從上述視角出發,李紅兵認為,互聯網是工具,是渠道,也是思維,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信息能源,因此,作為設計師而言,“應該以設計為主體,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運用信息能源的資源,去引領商業和時尚的發展”。
從“互聯網+”到“藝之卉+”
作為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趙卉洲因2014年度入選APEC服裝設計師團隊而名聲大噪。她說創立的藝之卉時尚集團亦隨之闖入大眾的視野。而此番發起“新媒介+時尚產業創新峰會”,趙卉洲坦言,也一直在以時尚的角度看互聯網。
在過去的十多年里,藝之卉時尚集團以產業園為平臺,從三大時裝品牌衍生出博物館與藝之卉美術館,趙卉洲一直希望,自身能夠成為時尚業界一個共創的產業互動的平臺。她認為,互聯網時代是平臺時代+資源整合的時代。“現在我們跟消費者之間要用產品連接,跟我們的產業供應鏈連接,跟我們整個互聯網跨界的很好的資源平臺、產品連接與互動。這是未來時尚品牌非常需要關注的點”,她希望,利用互聯網新工具與平臺,整個藝之卉創意產業園能夠成為一個能量聚集的地方,一個眾創空間。
在“互聯網+”的概念基礎上,趙卉洲推出了“藝之卉+”的眾創平臺理念,也得到了整個論壇的高度關注與熱議。趙卉洲認為,這是運用互聯網思維的一個很有意味的嘗試,藝之卉對此已經籌備良久——從10年前藝之卉創意產業園開始規劃,到今天建成運營,對社會各方面、各個行業優秀資源在產業園中都進行了深度配置——這意味著,藝之卉已經開始借助互聯網和新媒介的力量,從一個品牌、一個產業園、一個集團公司,向著更為寬廣的社會化、產業化、生態化“眾創”平臺的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