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新政監管措施松綁進一步明確。
5月25日,有消息稱,海關總署辦公室24日下發名為《《海關總署辦公廳關于執行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新的監管要求有關事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提出新要求。
《通知》顯示,對于網購保稅模式,在上海、杭州、寧波、鄭州、廣州、深圳、重慶、天津、福州、平潭十個跨境的電商試點城市按原有監管要求進行監管,無需核驗通關單。對于保稅模式和直購模式中的化妝品、嬰幼兒配方奶粉、醫療器械、特殊食品則無需執行此前正面清單中要求的首 次進口許可證、注冊或備案要求。
《通知》規定,監管方案規定新的監管要求過渡期為一年,截止期到2017年5月11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前從保稅區和企業等多方獲悉,有保稅區官員和企業已經收到有關部門關于暫緩通關單的口頭通知。
河南保稅物流中心總經理徐平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確認,已經收到關于通關單暫緩的書面通知。
通關單暫緩
按照4月8日的財政部公布的跨境電子零售進口商品清單的要求,網購保稅商品“一線”進區時選貨物核驗通關單,“二線”出區時免于核驗通關單。化妝品、醫療器械、特殊食品等貨品首 次進口時需要首 次進口許可證、注冊或備案。
對此,多家跨境電商企業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通關單需要提供的資質和證件包括原產地證書、衛生證書等,由于跨境電商企業進貨渠道與一般貿易相比更為復雜,不能完全提供相應的證明。很多主要經營的商品也就無法進入保稅區。
而首 次進口許可證、注冊及備案的要求主要影響化妝品、嬰幼兒配方奶粉、醫療器械和特殊食品。其中的問題包括備案所需時間超過商品的銷售期、企業無法提供部分證明有關。
上述兩項監管要求出臺之后,很多跨境電商企業處于“無以為繼”的狀態,包括化妝品、食品等主營商品無法進入保稅區,也就無法補充貨物,企業只能選擇消耗原有庫存,這些庫存只能堅持一到兩個月的時間。
因此,在此前部委對地方跨境電商的調研中,監管措施成為企業“吐槽”的主要方面,監管部門也承諾給出緩沖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在4月8日至4月15日一周的時間內,鄭州、深圳、寧波、杭州等綜試區進口單量分別比新政前下降70%、61%、62%和65%。
此次監管政策的松綁,受到了企業的歡迎。河南一家跨境電商企業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如果消耗原有庫存,他的企業只能維持不到兩月的時間,目前這一問題暫時得到解決。
一年里要緩沖什么?
對于一年的緩沖期,企業的疑問是,一年之后是否還是按照原有政策執行?或是能夠找到優化的辦法。
中國跨境電商50人論壇輪值主席張宗濤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企業經過一年的適應期以后,即使按照原有監管政策繼續實行,對企業的影響也不會像現在這么大,企業已經有了相當長的準備時間。而且一年以后政策肯定已經出現了優化。
上述鄭州企業負責人則表示,在這一年的時間內,將考慮在保稅進口模式的基礎上發展直購等多種模式,以應對新政的影響。
跨境電商企業網 易考慮也公開表示,在緩沖期內將從三方面進行提升,包括大批集中采購降低商品成本、拓展商品品類、提前布局多種跨境電商模式應對不同客戶需求等。
徐平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一年的緩沖期內,不僅僅是對于監管措施的優化,一些細節也需要調整,包括跨境電商新稅制的稅基問題、個人單次限額和年度限額都有討論和優化的空間,甚至包括跨境電商綜試區的任務也需要在這一年里明確,這是非常龐大的系統工程。
“一年的時間比較短,更應該完善運營機制的管理和綜試區的優化和統籌”。徐平說。
多位分析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緩沖期內需求仔細梳理跨境電商與一般貿易的關系,對于跨境電商到底是B2C還是B2B,與一般貿易是競爭關系還是其他關系都需要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