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化集團首季出口創匯3億美元;安琪集團開發出優質有機氮源“酵母浸出物”;人福藥業出口藥品基地投產……今年以來,新常態下的“宜昌制造”捷報頻傳,產業結構“穩中有轉”。
據市經委信提供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344.37億元,同比增長11%,完成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3%,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八大重點產業利潤同比增長,四大千億產業繼續保持較快發展。
“產業航母”揚帆起航
1月16日,宜昌三峽制藥有限公司氨基酸產業基地在宜昌生物產業園正式投產。當天,宜昌高新區與市中心人民醫院簽訂協議,共建“宜昌生物醫藥產業研究中心”,致力打造“中部藥谷”。
目前,宜昌生物產業園已擁有包括人福藥業、安琪酵母、恒安藥業等知名企業在內的生物醫藥企業20多家,成為我省首批生物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食品生物醫藥這一“產業航母”已初具規模,正揚帆起航。
推進產業集聚,打造“產業航母”,是我市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市通過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推進產業布局向沿江地帶集中,著力打造沿江萬億經濟走廊。
在猇亭園區、生物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白洋工業園,通過產業鏈上下游、零部件配套及同類企業集聚,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如集中供熱供汽、廢水集中處理、資源園區內循環等,降低了工業制造的單位生產成本和污染排放水平,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近年來,我市制訂出臺精細化工、食品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等四大千億產業發展規劃及實施意見,每個產業設立2億元發展基金,推進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集中,大大提升和壯大了四大“產業航母”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今年一季度,我市四大千億產業累計完成總產值1102.05億元,同比增長12.6%,占全市工業總額的比重達81.98%,比去年同期上升1.75%。
“宜昌制造”享譽世界
4月10日,宜昌人福藥業出口藥品基地在生物產業園投產。該項目是我省第一家按FDA標準建立的口服固體制劑生產基地,總投資7億元。項目的建成投產,標志著人福藥業的產品首次走向歐美高端市場。
4月24日,在中國第四屆新型有機氮源應用與發展趨勢研討會上,安琪集團開發的優質有機氮源——酵母浸出物,吸引了240多名國內外專家學者。目前,安琪的酵母浸出物產能已達4.6萬噸,規模居全球第一。
宜昌南玻通過工藝技術創新,率先成為國內同行業第一家全閉環生產的多晶硅企業。今年4月,該企業生產的0.25mm超薄電子玻璃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觸摸了超薄電子玻璃的“世界之最”。
我市積極引導企業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不斷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目前,全市共有3家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121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8家重點實驗室。我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達228家,高新技術產品300余個。
今年3月,在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我市共獲得31項省科學技術獎勵,獲獎數量和質量領先全省同類城市,其中高新技術企業是獲獎主體。這些獲獎項目將進一步引領帶動宜昌磷化工、裝備制造等產業向高端發展。
“綠色發展”漸入佳境
5月上旬,記者來到興發集團采訪,行走各個園區,看不見濃煙滾滾的大煙囪,聞不到撲面刺鼻的工業氣味,污水處理池里魚兒嬉戲。
興發集團董事長李國璋告訴記者,集團把履行社會責任作為創造持久核心競爭力、提升品牌價值的重要舉措,走出了一條創新、轉型、跨越發展之路。
近年來,我市加快建設電力設施,下載三峽電能,充分利用小水電,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關閉安能美聯等小火電,在工業園區和企業集聚區實施集中供熱,在企業推廣能源管理中心,重點耗能行業推行余熱利用工藝。一系列措施的實施,使我市工業能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去年我市實現度電工業產值27.66元,比2013年提高了5.65%。
在化工、建材、紡織和機械制造領域,我市組織實施了23個大氣污染防治生產項目,每年可減少工業煙(粉塵)9218噸、二氧化硫8365噸、氮氧化物6252噸、揮發性有機物314噸。
引導企業將產品生態設計理念、節能意識和資源優化利用貫穿整個生產和銷售過程。宜昌每年產生1000多萬噸磷石膏,存量和增量巨大,堆場占用大量土地,對環境產生潛在影響。宜化集團、中孚公司通過資源綜合利用,做成石膏板、建筑砌塊、路面磚和水泥緩凝劑等產品,磷石膏利用率從15%提升到30%。湖北三寧公司生產的磷石膏板和砌塊已經賣到了福建廈門,在武漢市場也很受歡迎。
“互聯網+”羽翼漸豐
今年4月,作為宜昌首個國家級民營企業孵化器,清華科技園宜昌分園經過三年建設,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在園區內,一批電商企業快速成長。
我市抓住“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機遇,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為引領企業進行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我市起草了推進“寬帶宜昌”和云計算發展的意見和推進宜昌三網融合工作方案,積極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工業設計、新產品研發、產品智能化、生產過程控制、企業管理、電子商務、節能減排等方面,我市正在積極探索。目前,全市150家重點企業中,自動化辦公系統(OA)應用率達95%以上,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應用率達90%以上,人力資源管理系統(HRM)應用率達30%以上,裝備制造業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應用率超過85%。宜化使用分散控制系統(DCS)實現了生產過程的精細化控制,中船重工中南裝備公司使用制造執行系統(EMS)實現了從設計、工藝、制造整個流程由計算機輔助完成,稻花香集團使用白酒勾兌系統實現了白酒勾兌自動化,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大幅提升。
互聯網+,這個時代新詞,將成為宜昌產業轉型的“翅膀”,現在羽翼漸豐,前景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