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創新轉型,到2020年優勢產業集群快速成長,主導產業運行質量持續提高,傳統特色產業全面提升,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先導作用日益突出,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明顯成效。
——產業總量和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向制造大省邁進,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率比“十二五”末提高約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提高8%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8萬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0%左右,兩化融合指數保持全國前列,爭取早日實現制造強省目標。農業基礎進一步夯實,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沿海地區產業結構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轉變,內陸地區發展傳統特色產業,構建山海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
——主導產業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做大做強主導產業,推進產業高端化、特色化、集聚化發展,不斷提升發展層次和核心競爭力,到2020年,電子、石化、機械三大主導產業年產值力爭都超過1萬億元,旅游業、物流業、金融業、文創業新興主導產業增加值分別超過2800億元、3000億元、2800億元、2500億元。
——龍頭企業和優勢集群實力進一步增強。到2020年,培育形成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企業達150家,其中超500億元企業25家,進入“中國500強企業”力爭達25家。建成產值超500億元的產業集群(基地)30個,其中產值超千億元的產業集群(基地)20個。產業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全面提高,優勢產業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新興行業加速發展。推動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培育一批處于初創期和成長期的創新型新興企業。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5%;培育一批知名互聯網龍頭企業,互聯網經濟年均增長率25%以上,總規模超過4000億元。
——技術創新步伐加快。主要行業技術創新能力達國內先進水平,高端制造技術體系進一步完善,到2020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6%。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分別達800個、240個、500個,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6.5件,自主創新體系持續完善。
——節能減排水平明顯提高。到2020年,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0%,大型骨干企業主要產品能耗接近國內先進水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進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國家下達指標內,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保持在85%以上。
集成電路產業。以整機需求為牽引,開發一批量大面廣和特色專用的集成電路產品,以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為動力,提升集成電路設計水平,突破核心通用芯片等一批關鍵技術,提升芯片的應用適配能力。合理區域布局,依托福州、廈門、泉州、莆田等集成電路產業,在沿海一線形成芯片設計、制造、封裝、模塊、整機應用于一體的集成電路產業帶,推動12英寸晶圓生產線等一批高端集成電路制造重點項目建設。
新型顯示產業。突破核心關鍵產業鏈環節,重點突破面板前段工藝、驅動和控制IC設計封裝、整機模組一體化設計等關鍵技術,整合資源引進新型顯示面板上游材料生產線,推進8.5代新型半導體顯示器件生產線、6代低溫多晶硅顯示面板及彩色濾光片生產線等一批項目建設,形成以大型顯示器件企業為核心,較為完整的上下游配套產業體系和相對完善的整機制造產業。
計算機及網絡通信產業。依托沿海計算機和網絡通信產業,重點提升計算機、計算機外設、各類終端和網絡設備的集成設計、嵌入式軟件、信息安全軟件、信息安全電源等關鍵技術,重點發展微波通信、激光/紅外探測鏡頭、工業機器人鏡頭及應用系統等系列產品。推進軍民融合衛星應用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高分、北斗衛星數據應用產品、應用軟件、應用終端產業和應用領域的拓展。
LED和太陽能光伏產業。加快福州、廈門、漳州、泉州、龍巖等地的光電產業園區建設,形成產業集聚和輻射效應,做大做強產業集群。著力提升高功率外延片和芯片制造、高性能LED封裝及驅動電源、LED照明燈具設計、中大尺寸LED背光源等關鍵技術,發展LED外延片芯片、晶硅太陽能電池組件等一批項目。
促進煉油及乙烯等重點原料產能倍增。大力推進煉化一體化、乙烯、芳烴等一批龍頭項目建設,提高化工原料保障能力。力爭煉油能力達5000萬噸、乙烯產能達300萬噸、芳烴產能達500萬噸,為石化中下游加工企業提供充足的基礎化工原料。
全面延伸發展石化中下游產業。以“兩基地一專區”為重點,全面推進“三烯三苯”產業鏈延伸,豐富三大合成材料的種類。合成樹脂重點突破ABS樹脂、高牌號聚烯烴塑料及聚碳酸酯、聚甲醛、聚苯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工程塑料;合成纖維重點突破己內酰胺、己二腈等單體及特種滌綸纖維、錦綸66纖維、芳綸、碳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合成橡膠重點突破乙丙橡膠、丁基橡膠、異戊橡膠、丙烯酸酯橡膠以及苯乙烯類、聚烯烴類、聚氨酯等彈性體。
鼓勵發展精細化工產業。以各地工業園區為載體,推進石化產業向精細化、專用化方向發展,重點突破高檔涂料、新型含氟染料、安全型高性能食品及飼料添加劑、環保型水處理劑、環保型塑料添加劑、高性能電子化學品、無鹵阻燃劑、低汞/無汞催化劑等高性能、環保型產品,力爭在氟硅材料、可降解材料、功能性膜材料、儲能材料等化工新材料領域有所作為。
推動石化關聯產業對接發展。堅持雙向推進,加強石化產業與關聯產業的互動合作,推動石化產業與紡織服裝、制鞋、建材、輕工、汽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醫藥等產業緊密結合,推進石化終端產品在關聯產業中的應用,增強產品研發能力,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
利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不斷提升裝備產品水平,突破重點產業領域,提升為整機配套的基礎產品,建立重大裝備開發制造體系,不斷提高我省裝備制造業高端化水平。
推進智能制造試點和泉州“數控一代”應用示范工程建設。支持條件成熟的區域、行業和企業先行啟動實施“智能一代”試點,在重點領域試點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實現“機器聯網”、“工廠聯網”,集成創新一批人機智能交互、高檔數控機床、自動化生產線、增材制造等技術和裝備,加快智能控制在各類裝備和生產過程中的推廣應用,形成一批競爭力強的企業群體。
發展機器人裝備制造業。大力發展以工業機器人為重點的先進制造裝備產業,突出機器人引領智能制造發展,支持采購本土企業生產的工業機器人整機和成套設備,推動我省重點產業、傳統優勢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實現“機器換工”,加速工業機器人在各作業領域的廣泛應用。重點突破機器人本體、傳感器、控制系統等核心裝置技術瓶頸。
加快高端裝備產品研發。重點突破制約我省制造業發展的共性工藝瓶頸和關鍵裝備產品,提升工程機械、電工電氣、大氣污染防治設備、紡織機械等優勢產業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先進基礎工藝,打造區域拳頭產品。鼓勵裝備產品智能化,實現研發創新和升級。
提高汽車產業規模和品質檔次。以福建奔馳商務車、東南汽車、金龍客車、新龍馬微車和特種車、海西重汽卡車等為龍頭,突破整車設計、發動機、變速箱、汽車電子等關鍵技術。集中打造福州高端商務車和轎車、廈漳大中型客車和特種專用車、閩西北載貨車、特種專用車和微型車等三大汽車產業基地,促進規模和檔次雙提升。加快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關鍵零部件、材料和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步伐,支持“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研發應用,在產業鏈關鍵環節形成一批較強競爭力的企業群體。
促進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取得新突破。推動軌道交通裝備基地、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園區、通用航空基地建設,在軌道客車、盾構機、海洋工程裝備、通用飛機、郵輪游艇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單體及批量生產取得新突破。保持航空電子元器件、關鍵軸承等重要部件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延伸發展核電風電裝備及配套產品。適應風電、核電等產業規模化發展需求,培育發展核安全級泵閥、管道、特殊用鋼、儀控系統、精密加工制造等核電配套產業,推進風電裝備基地建設,加快風電設備產業化。
著眼技術改造、裝備升級、品牌質量提升,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改造提升輕紡、冶金、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以先進產能取代落后產能,推進傳統產業創新轉型。
紡織服裝業。發揮化纖、織造、染整、服裝、紡機產業鏈優勢,著力發展功能性差別化纖維、高檔面料、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等,推進差別化纖維、功能性面料開發等項目建設。圍繞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過程、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等關鍵環節,以應用為核心、市場為導向,積極采用人體數碼掃描技術和裁剪縫紉自動組合技術,大力發展工業化量身定制和高端定制,支持企業搭建互聯網協同平臺。做大做強紡織化纖和服裝生產基地。
輕工業。1.造紙業。加快技術改造,淘汰能耗高、污染嚴重的落后工藝與設備,促進我省造紙企業提升生產裝備智能化、生產過程自動化和企業管理信息化水平。支持企業研發生產高檔紙、新型高科技特種紙和紙板產品以及高性能紙基功能性新材料,發展與相關產業配套的紙制品包裝產業,加快造紙龍頭企業擴能和技術改造步伐,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2.食品加工業。按照資源稟賦發展區域特色食品加工業,推進現代先進加工技術應用,推動食品產業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清潔化生產,構建食品安全全產業鏈可追溯體系。開展以增加品種、提升質量、優化工藝、更新裝備、節能降耗、綜合利用、清潔生產和兩化融合為重點的技術改造。鼓勵企業建立無公害原料基地,形成集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3.制鞋業。提高制鞋設計能力及水平,重點發展高檔化、智能化、功能性、舒適性的鞋類產品,研制輕型耐磨、耐折鞋底高分子復合新型鞋材,多功能舒適性面料等和輔料配件,推行個性化定制服務,發展生產效率、人機關聯、配置應變能力等方面具有較高水平的成套設備。完善鞋材-鞋機-包裝-物流-銷售等產業鏈,發展壯大鞋業集群,發揮龍頭企業品牌帶動效應和區域品牌集聚效應,打造全球頂尖的休閑運動鞋制造中心。
冶金業。利用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冶金工業傳統生產工藝和流程,提高行業研發設計、生產過程、生產裝備、經營管理信息化水平,增強行業創新發展能力。開展鋼鐵企業兼并重組,提升產業集中度和競爭力,加快福州、寧德、漳州及武平不銹鋼深加工“三基地一園區”、上杭銅工業園,福州、南平鋁產業基地等建設,加快延伸冶金下游精深加工產業,提升產品品質和附加值,促進總量壯大,打造中國最大不銹鋼產業基地和重要銅生產研發基地。
電機電器業。以節能高效、智能化、品牌化為方向,開發市場需求的多結構形式產品,從低端同質化競爭向高端差異化發展,推動行業骨干企業高端產品產業化改造,迅速形成行業新一代高端產品的批量生產和成套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自動化生產水平,推廣集成制造、精密制造等先進生產方式,鼓勵發展超高效電機產品、節能泳池泵、稀土永磁電動機及控制器、伺服電機、新能源汽車電機、專用電機變頻調速控制裝置、智能開關、智能型發電機組、自動恒壓供水系統、環保型化油器、智能保健器械、智能輸變電及配電設備等高端產品。重點培育一批電機電器龍頭企業,形成若干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的企業集團。堅持低成本、高附加值“兩條腿”走路,支持發展電機電器基礎配套件,提高產品配套率和產業協作水平。
建材業。重點加快企業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推進水泥窯協同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和產業廢棄物示范線建設,加快發展新型墻體材料,促進石材工業轉型升級、資源集約節約和廢渣綜合利用,提升建筑陶瓷工業發展水平,推行清潔生產;發展汽車玻璃和高附加值玻璃深加工產業。
建造業。推廣應用建筑工業化建造方式,優先從成熟和適用的部品部件入手,鼓勵使用預制內外墻板、樓梯、疊合樓板、陽臺板、梁等部件和集成化櫥柜、浴室等部品,推動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鋼結構體系及裝飾裝修部品部件推廣應用,鼓勵實施設計、生產、施工一體化試點。健全建筑產業現代化的技術、標準和質量體系,完善計價定額,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機械化水平高的部品部件生產企業,推進部品部件標準化、模數化、通用化。鼓勵大型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生產企業、傳統建材企業向預制構件和住宅部品生產企業轉型,鼓勵成立研發設計、部品部件生產、物流配送、施工運營等在內的產業聯盟,延伸產業鏈,引導施工、設計企業形成一批設計施工一體化、結構裝修一體化以及預制裝配式施工的工程總承包企業和精細化分工的專業承包企業,形成精細化專業分工。發揮房地產開發企業集成作用,發展一批利用建筑工業化方式開發建設的骨干企業。鼓勵設計單位提升標準化設計水平,推廣建筑產業現代化設計理念,積極應用消能減震、智能化、節能環保等新技術。加強建筑節能管理和節能改造,推進綠色建筑技術創新和規?;l展。
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從技術鏈、價值鏈和產業鏈出發,加快關鍵技術突破,加快發展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規?;?/div>
生物與新醫藥。以產業集聚區、產業園、產業鏈為主要抓手,以重大項目為支撐,帶動產業規?;l展。1.生物制藥。重點發展疫苗、診斷試劑、基因工程藥物、抗體藥物、蛋白質藥物等生物技術藥,繼續做強優勢疫苗;采用新技術改進現有優勢疫苗品種,加快研制用于疾病預防和治療的新型疫苗產品。2.醫療器械。整合我省在生命科學、新材料、電子信息、精密制造等領域的技術與產業資源,重點發展數字醫學影像設備等高端診療設備、體外診斷醫療器械,發展微創、介入、植入、人工器官和組織工程產品等醫用植入、介入器材材料,推動人工關節、齒科材料等一批高端醫療器械自主生產。發展智能化、網絡化的醫療器械產品。3.現代中藥。建設規范化道地中藥材種植基地,加快名優中成藥的劑型改造和二次創新、名醫名方產業化開發和優質中醫保健產品開發,重點培育一批治療效果確切、物質基礎清楚、作用機理明確、安全性高、劑型先進、質量穩定可靠的中藥制劑。4.生物制造。以生物質為原料,建立以細菌、酵母、藻類等為基盤的細胞工廠,通過細胞轉化和酶催化兩種綠色制造方式,生產各類化學品、營養品和輕工品。5.化學藥物。重點開發新型抗病毒、抗感染藥物,毒副作用小、臨床療效高的靶向、高選擇性抗腫瘤藥物,作用機制新穎、長效速效、用藥便捷的新型單、復方心腦血管疾病和內分泌及代謝疾病藥物,解除癥狀的速效和緩解病情長效神經疾病藥物以及新型免疫調節劑。
新材料。加強新材料產業自主創新,加快打造特色優勢新材料產業鏈,加快發展稀土發光材料、儲氫合金、高性能磁性材料、特種陶瓷材料等一批特色優勢明顯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1.稀土及稀有金屬材料。開拓稀土應用新領域,重點發展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高性能稀土發光材料和稀土催化材料等新型稀土功能助劑材料。建設國家級稀土生產研發基地。加強鎢資源保障,依托國家鎢材料工程中心,加強超細晶硬質合金工業化制造、表面涂層等關鍵技術研究,做大硬質合金及工具、整體刀具、數控刀具等產業規模,建設中國最重要的鎢材料生產研發基地。2.光電材料。突破激光顯示中的核心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的低成本規?;苽浜图庸りP鍵技術,發展激光顯示與激光加工的核心光電子材料,延伸產業鏈,確立我省在激光晶體和非線性光學晶體制造領域的領先地位。做大做強具有優勢和特色的晶體等光電材料,加快推進藍寶石窗口材料、LED襯底材料、碳化硅材料等研發和產業化。3.化工新材料。重點發展合成樹脂、工程塑料、特種橡膠、功能性專用材料和高性能環保涂料、粘合劑、油墨和特種用途的化工紡織新材料,以及功能化、專用化、安全、環保的精細化工產品,滿足我省石化產業跨越發展需求。4.環境工程材料。開發資源有效利用、廢物再循環利用等降低環境負擔的工藝和技術,加強廢催化劑資源化和無害化研究,重點發展光催化技術、堇青石蜂窩陶瓷載體技術、中低溫SCR催化材料及脫硝、VOCs治理和先進除塵技術等,做大高嶺土下游應用等產業規模,建設中國重要的環境工程材料生產研發基地。5.特種陶瓷材料。重點推進碳化硅纖維、氮化硅纖維和透波/吸波材料實現工程化,促進碳化硅纖維、氧化鋁纖維和陶瓷先驅體材料產業化。建設國家級特種陶瓷材料生產研發基地,持續提升關鍵技術和低成本產業化制備能力。6.石墨烯。加快石墨烯透明電極手機觸摸屏產業化,積極開發石墨烯在復合材料、電池/超級電容、儲氫材料、場發射材料以及超靈敏傳感器等領域的應用。
新能源。1.太陽能光伏。以電池及組件研發和產業化為核心,重點突破高穩定性、低成本太陽能級硅材料技術,向配套材料、關鍵裝備和中下游應用產品等方向延伸,完善從硅料、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到系統集成、電站工程總承包的完整產業鏈,打造國家級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2.風電設備制造。以風電成套機組設計和組裝為核心,帶動風電關鍵零部件發展,建設國家級海上風電檢測中心和東南沿海風電裝備制造基地。3.新型環保電池。以大功率、高能量動力鋰電池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為重點,加強正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電芯等電池核心件配套生產,以及電池模組及電池管理系統的開發,發展閥控密封蓄電池、鎳氫電池等其他新型動力電池,打造國內新型環保型動力電池制造和研發中心,建設新能源汽車基地。開展核能、潮汐能、生物質能、地熱能設備以及核心配套零部件的研究和制造,建設海西核能工程技術中心。
節能環保。1.高效節能產業。重點發展高效節能鍋爐窯爐自動化控制、低溫煙氣余熱深度回收、非晶變壓器、高效電動機等工業節能設備、高效照明產品、節能汽車等節能產品,擴大節能門窗、新型節能墻體材料等綠色建材生產規模。2.先進環保產業。以煙氣除塵、脫硫脫硝、污水處理、危險廢物及垃圾處理處置、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重點行業廢水深度處理、污染土壤修復、污染地下水修復、危險化學品事故和水上溢油應急處置等為重點,擴大平板式脫硝催化劑、高效電袋復合除塵器、空氣凈化器等生產規模,加速膜材料和組件、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成套處理設備等水處理設備產業化,發展大型垃圾焚燒成套設備及熱能回收利用系統和垃圾填埋滲濾處理技術與設備、垃圾填埋氣(甲烷氣)回收利用技術與設備等。3.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電機等再制造產品,推廣大型廢鋼破碎剪切和廢舊電器回收利用技術,促進大宗固體廢棄物、尾礦伴生礦綜合利用及建筑廢棄物、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規模化利用。
七、大力發展互聯網經濟
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傳統產業結合,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形成經濟發展新形態,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
壯大電商經濟規模。推進海峽兩岸電子商務經濟合作實驗區建設,拓展兩岸電子商務合作領域,加快完善跨境電商支付、物流和通關服務體系建設,推動我省成為跨境電商聚集區。加快發展一批覆蓋全產業鏈的行業垂直電商平臺,建設一批特色閩貨網上專業市場;鼓勵行業龍頭企業供應鏈向行業電商平臺發展,培育一批獨立運行的第三方電商。充分利用知名第三方平臺開展“閩貨網上行”,聯合建立閩貨專區、專館。引進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培育一批帶動明顯的特色電商,開展電商創業、拓市、興農活動。推動傳統商貿業深化電商應用。
加快發展互聯網金融。推動金融業和互聯網企業跨界發展,支持基于互聯網的金融產品、服務、技術和平臺創新。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申請網絡支付許可證,支持支付機構與金融機構開展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數字電視支付等業務合作,加強相關機構依托網絡支付業務在跨境支付領域的發展合作,發展P2P網貸和眾籌融資。鼓勵金融機構建設網絡銀行、網絡保險、網絡證券和網絡基金銷售等創新型互聯網平臺,整合信息流和資金流。
培育互聯網云服務。加快培育以網絡為運營環境的現代服務業,建設交通、旅游、教育、健康、醫療、藥監、社區、物流、農業、環境、社交網絡等智慧平臺,推廣建設全國e航海應用中心,形成“平臺+應用+終端+內容”四位一體的智慧服務體系,普遍推行平臺化運行、社會化服務新模式。支持擁有規模數據的企業發展大數據產業,推動信息技術企業加快向云計算產品和服務提供商轉型,把平臺運營主體培育成專業云服務企業,培育一批服務兩化深度融合的工業云工程與服務企業。
進一步做強軟件產業。加快創建福州、廈門“中國軟件名城”,推動泉州軟件園等新興軟件園建設,建設閩臺云計算產業示范區。推進軟件園區升級,爭取列入國家重點軟件和云計算產業園區。爭取基礎軟件國家布局,支持企業大力開展安全可靠軟件產品開發,強化工業應用軟件研發,促進軟件服務外包發展。推動軟件業創新升級,大力發展互聯網基礎服務,加快發展移動互聯網、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集成電路設計以及應用軟件等特色產業集群。
發展壯大物聯網產業。實施物聯網先行工程,推進物聯網產業園建設,加快建設物聯網產業基地及物聯網支撐公共服務平臺,完善物聯網技術研發平臺和產業體系。加強射頻識別、傳感元器件、北斗終端、基帶芯片、無線傳感器網絡等技術攻關,擴大智能終端優勢。推廣物聯網技術集成應用,培育壯大物聯網產業創新集群。加快發展車聯網,研發車輛傳感芯片和車載終端,發展車輛前裝市場,推進公交查詢等各類車聯網相關的增值應用服務。
八、推進服務業轉型升級
以信息化為手段,以專業化服務為特色,加快傳統服務業的改造提升,推進服務業與一、二產深度融合,實現服務業轉型升級。
?。ㄒ唬┘涌彀l展重點生產性服務業
現代物流業。加快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配套物流設施建設,促進各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和高效聯運。著力建設一批物流節點城市、現代化綜合物流園區、物流配送中心和共同配送末端網點,形成便捷、高效的“物流節點城市-物流園區-物流配送中心-末端網點”四級物流運作設施網絡。加快統一的物流信息數據庫、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和物流標準服務平臺建設。著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加快物流需求社會化,推進物流服務專業化,提升物流企業規?;s化水平。
電子商務業。加快福州、廈門、泉州、莆田等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創建一批電子商務發展成效突出的省級電子商務示范縣(市、區),打造一批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的省級電子商務基地(園區),培育一批省級電子商務示范企業(平臺)。發展創新型電子商務模式,支持“網店一體”電子商務模式創新,支持O2O、C2M等電子商務模式發展。
金融服務業。推進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建設。加快海峽股權交易中心轉型升級。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積極參與設立民營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以及設立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典當等金融中介服務機構。創造條件吸引更多境外、省外全國性和區域性金融機構來閩落戶或開設分支機構。積極發展產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和基金管理企業等股權投資機構,加快信用信息平臺建設,推進企業信用信息交換與共享。
服務外包業。推進福州、廈門、泉州和平潭等重點城市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制定發包規范和服務供應商提供服務的技術標準,引導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和企業加大外包力度。拓展服務外包行業領域,積極發展在岸和離岸數據中心外包和信息技術服務外包。依托軟件園等平臺,吸引臺灣企業服務外包轉移,聯合承接全球軟件開發、研發設計、數據處理等服務外包。
融資租賃業。建立完善融資租賃業運營服務和管理信息系統,豐富租賃方式,開展租賃創新,大力推廣大型制造設備、施工設備、運輸工具、生產線等融資租賃服務。鼓勵融資租賃服務企業加強與商業銀行、保險、信托等金融機構合作,多渠道拓展融資空間,實現規模化經營。引導企業利用融資租賃方式,進行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
科技服務業。積極發展研究開發、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科技咨詢、專利信息分析、科普等科技服務,提升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加強新型產品、專用電子產品、高端裝備和系統集成產品的研發,推行平臺化、模塊化、系列化理念,普及數字化、智能化、協同化的研發工具,鼓勵搭建研發眾包眾籌平臺。加強新技術推廣應用,加快創新成果產業化步伐。深化科技和金融結合,積極發展創業孵化服務和科技咨詢服務。鼓勵整合資源,發展全鏈條的科技服務。
?。ǘ┲攸c發展旅游業、健康養老業等生活性服務業
突出“清新福建”旅游品牌,開展省內旅游資源整合,大力引進省外和國際知名旅游品牌,培育若干家年營業額超十億元的旅游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大力引進若干個投資超百億元的旅游重大項目,創建一批國家旅游度假區和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加快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大力推動旅游與特色文化融合。加快建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旅游協作機制,聯合打造具有“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特色的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實施旅游休閑消費升級工程,推動旅游產品向觀光娛樂、休閑度假、文化體驗并重轉變。
加快健康與養老服務工程建設,組織實施、策劃儲備一批健康服務體系、養老服務體系和體育健身設施項目,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拉動力強的消費新增長點。推進健康產業集聚發展,扶持建設若干個業態優勢明顯、集聚效益顯著、帶動輻射廣泛的健康服務產業示范園區。
(三)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加快文化創意業發展,推進文化創意服務產業化、專業化、集約化、品牌化,提高整體質量水平和核心競爭力。推進文化軟件服務、建筑設計服務、專業設計服務、廣告服務等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裝備制造業、消費品工業、建筑業、信息業、旅游業、農業和體育產業等重點領域融合發展,催生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為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服務。
大力發展工業設計業,加強基于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設計應用研究,促進工業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推動工業設計服務領域延伸和服務模式升級。支持企業整合資源,組建工業設計中心,提升設計創新能力。提高工藝美術產業整體設計含量和研發水平,實施優秀傳統文化保護開發。
支持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吸引一批大型文創企業入駐或設立總部。吸引境內外領軍文創企業參與設立發起各類文化產業基金。大力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演藝娛樂等文化核心內容產業以及數字創意、動漫網游、云媒體服務、移動多媒體、文化電商等文化產業新型業態,重點培育一批數字出版、動漫游戲等數字創意類文化科技企業。加強與臺灣文創產業的交流合作。加快福州、廈門兩個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示范基地建設,在跨境交易、結算、物流基礎上探索建立文化創意產業網上貿易平臺。
?。ㄋ模┘涌靷鹘y服務業改造升級
批發零售業。以區域性批發市場為主要載體和抓手,依托省內物流樞紐城市和物流節點城市、重點產業園區和物流園區,在區域中心城市或主要產地,以建材、紡織鞋帽、汽車、機電、水產、果蔬、小商品批發為主體交易形式,做大做強一批具有國內影響力和省內輻射力的區域性新型專業批發市場和綜合批發市場。加快引進和培育大型商貿流通企業,支持做強做優一批我省知名連鎖經營企業。支持社區商業中心加快發展,完善服務功能;支持折扣店、奧特萊斯等新興業態有序發展;引導零售企業合理集聚,形成層次清晰、各具特色的商業街區,增強企業集聚、業態融合發展的帶動輻射效應。
住宿餐飲業。引導餐飲住宿企業適應形勢,及時轉變營銷策略,積極發展連鎖經營,打造集購物、旅游、餐飲、休閑于一體的特色美食街區。引導限上餐飲住宿企業向大眾化轉型,分層錯位經營,吸引大眾消費群體。支持企業完善營銷方式,充分運用電子商務開拓市場,通過網絡團購、微博打折、微信促銷、刷二維碼等新型營銷方式,加快網上網下市場融合發展,增強對年輕消費群體的吸引力。鼓勵餐飲住宿企業開展技術改造、能源管理和綠色低碳經營,發展中央廚房,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家庭服務業。鼓勵社會資本創辦、發展多種形式的家庭服務機構,探索建立適應企業管理方式的新型家庭服務企業,依托行業協會對從業人員實行登記注冊,建設以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為載體的家政服務體系,重點發展家政服務、社區服務、醫療服務。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和殘聯等組織利用自身優勢發展多種形式的家庭服務機構,提升家庭服務業職業化、專業化、標準化水平,拓展家庭用品配送、實物租賃、家庭救助、教育培訓等服務新市場。
市政服務業。通過“多規合一”的推進和數字城管、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升級改造,實現城市綜合管理轉型升級。提升市政服務領域人才、技術、管理水平,推進水行業、垃圾處理行業、環衛園林保潔行業的發展,加快市場化整合,實現市政服務轉型升級,滿足城市現代化發展需要。
農村服務業。進一步完善以生產銷售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和金融服務為主體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農業科技推廣和運用、農業信息服務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農副產品流通體系,推動涉農電子商務發展,擴大農超對接規模,提高農產品流通組織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積極發展園藝業、休閑農業、生態農業、休閑漁業、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鼓勵興辦農家樂、采摘、垂釣等休閑旅游項目。
九、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特色農業轉變
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用先進適用技術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方式拓展農業,全面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促進我省傳統農業向現代特色農業轉變。
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加快建設三條特色產業帶(閩東南高優農業、閩西北綠色農業、沿海藍色農業),提升十大重點農業產品,大力發展精致型、集約型、外向型高附加值農業。到“十三五”末,打造茶葉、蔬菜、水果、畜禽、水產、林竹、花卉苗木等7個全產業鏈總產值超千億元的優勢特色產業。
構建特色農業產業集群。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和大型專業化公司以大數據有效整合上下游產業,與設施裝備業、信息化業、設施種業、生物農藥業、農產品加工業、林產化工業、冷鏈物流業、電子商務業等產業組團發展,拓展農業產業鏈,大力發展農產品精加工、農產品流通產業,進一步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形成“一產接二連三”的互動融合發展模式。提升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福建農民創業園、臺灣農民創業園等“一區兩園”的平臺服務能力,促進形成我省特色農業產業集群,進一步增強龍頭企業輻射能力,全面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提升設施及農業智能化裝備水平。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支持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引進,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在加大對各類設施農業建設獎補力度的同時,積極推動農業生產過程的數字化采集、科學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精準化服務,推動建設智能化設施農業示范點,改變傳統農業管理模式,提升農業產出效率和管理水平。創建園藝作物標準園和畜禽規模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大力發展農業物聯網,盡快形成較為完備的農業物聯網標準體系和專利體系,力爭建成國內最先進的農業物聯網基礎信息傳輸平臺、存儲平臺和分析平臺。
加強種業育種和繁育創新能力。大力推動農業科技體制創新,鼓勵引進社會資本推進種業工程。支持和引導有實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和省級種子重點企業,加快建設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大力推動福州、廈門閩臺合作的種子產業園項目建設,帶動提升企業育種創新能力。結合新一輪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加快選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高產優質、多抗廣適、適合機械化生產、設施化栽培的突破性優良品種應用于生產。利用分子標記技術、細胞遺傳學技術與常規技術結合,提高育種水平。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監管、檢驗檢測和監督執法體系,建立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平臺和農資監管信息平臺,開展農業標準化建設,加強農業“三品一標”認證,實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全程監管。
打造農業企業知名品牌。積極培育福建農業知名品牌,創新和整合電子商務、農產品配送、連鎖專賣、直銷等多種模式互補融合的銷售方式,通過設計輔導、增值輔導和成果推廣等環節,加強品牌營銷推介,推動各地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鮮明、質量穩定、信譽良好、市場占有率高的品牌農產品。
十、著力發展海洋經濟
推動海洋產業集聚升級,加快發展高端臨海產業、海洋新興產業和現代海洋服務業,提升發展現代海洋漁業,構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進一步優化現代漁業發展。推進實施種業創新及產業化工程,推動建設一批良種繁育基地、現代漁業產業園區、海洋牧場等,壯大優勢品種養殖規模,鼓勵和支持灣外海域水產增養殖。加大海洋水產品精深加工研發力度,推進水產加工產業向高端延伸。加快推進遠洋漁船更新改造,扶持建設一批多功能遠洋漁業產業園區、海外綜合開發基地,力爭遠洋捕撈產量、產值全國第一。
積極培育發展海洋新興產業。優先培育發展海洋生物制藥、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材料等產業,發展海洋可再生能源裝備、海洋礦產資源開發裝備和海水淡化利用設備,推進一批海上風電項目建設,研究利用潮汐能和海洋天然氣水合物等,培育具有較強示范帶動作用的海洋能產業基地。
持續壯大現代海洋服務業。建設完善“兩集兩散兩液”核心港區,推進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加快構筑以海洋旅游與海洋文化創意、港口物流為主導,涉海金融、海洋信息服務為保障的現代海洋服務產業體系。穩妥發展濱海旅游業,推進藍色濱海旅游帶建設。加快發展涉海金融、信息、商務會展、科技咨詢、中介等服務業。
集聚發展高端臨海產業。加快建設廈門灣、閩江口、泉州灣、三都澳等四大船舶產業集中區,推進骨干船企與國內外大型船企、知名船舶設計研發機構合作,整合技術研發資源,開發大型運輸船、汽車滾裝船、遠洋漁船、執法船等專業船舶,支持船舶關鍵零部件的研發與制造,提升船舶產業核心競爭力。大力發展船用機械配套產業和海工裝備產業,推進海洋勘探、海底工程、海洋環保、海水綜合利用、海上儲油設備及油氣生產平臺、大功率風機、港口機械等項目建設,提升海洋工程研究水平。積極引導大型央企、民企和外企在核心港區后方布局大型臨港產業項目,推動臨海產業高端化發展。
十一、加快產業園區轉型升級步伐
著力園區提升發展,加強規劃引導和資源整合,形成產業集聚、要素集中、資源節約的發展模式,激活園區發展潛力,促進園區轉型升級,打造產業升級版的重要平臺和載體。
強化規劃引導轉型。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新產業園區,推動產業園區規劃與經濟社會總體發展規劃、城鄉規劃、產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有機銜接,促進“多規合一”,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打造一批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產業新城。依托廈門翔安、福州長樂等機場,規劃臨空產業園區,大力發展臨空產業和空港物流業。支持一批集約程度較高的老工業園區依法依規擴區升級。結合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石化等七大重點產業布局,加快推進退城入園,促進中心城區工業企業按行業屬性向產業園區搬遷,鼓勵支持園區共建,促進規模小、布局散、產業層次低的縣鄉工業園區整合提升,引導全省產業園區朝創新型、集約型、生態型方向發展。
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加強園區通水、通電、通路、通訊、通氣、平整土地等“五通一平”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硬件”水平。發揮省工業園區建設基金的引導作用,鼓勵有條件的市、縣(區)及產業園區與省工業園區建設基金合作設立子基金,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支持園區公用設施和基礎設施項目等建設。支持產業園區盤活經營性資產,構建園區建設投融資實體,吸引各類股權投資基金或國內外專業化園區建設機構,共同開發建設產業園區。加快產業園區污水及固體廢物集中處理、集中供熱、管網等公用設施建設。開展省級循環化改造、兩化融合等試點示范園區建設。
優化園區發展軟環境。支持園區開展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創新平臺建設,設立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和小微企業創業基地,為入園企業創業提供全方位、專業化投融資和金融服務。積極探索建立市場化、社會化投融資體制,進一步優化投資審批流程,探索共辦“區中園”。加大檢驗檢測機構整合力度,引導在園區內設立區域性綜合檢驗檢測機構。加強園區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推動第三方物流與電子商務合作,為網上交易提供快速高效的物流支撐。搭建科技人才與產業對接平臺,大力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高素質管理人才、高技能實用人才和高水平創業團隊。探索建立產業園區動態管理機制,理順產業園區與所在地政府的事權、財權關系,整合調整一批經濟區劃與地理區劃矛盾突出的園區,有條件的園區與行政區實行“區街合一”管理體制。積極探索專業化企業運營模式,支持引進國內知名的專業化園區運營商,推動園區經營主體向企業化和產業服務者轉變。
鼓勵園區引進龍頭項目。組織產業園區開展專題招商,重點對接國內外知名企業、著名品牌等龍頭企業。通過龍頭帶動,加快培育發展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對符合我省產業發展導向和節約集約用地要求、且投資規模較大的龍頭產業項目入駐產業園區,優先列入省重點項目,優先保障用地指標。
十二、推進綠色發展
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著力點,推進工業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發展,提高資源能源綜合利用水平,構建綠色制造體系。
強化高耗能項目和重點行業節能監管。圍繞工業生產源頭、過程和產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對高耗能投資項目實行嚴格的節能評估審查,抓好節能技術改造,加強鋼鐵、造紙、有色、水泥等重點用能行業能效對標管理,嚴格能效、物耗等準入門檻。禁止新建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可恢復利用的、產生破壞性影響的礦產資源開發項目。在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等重點行業企業推廣采用先進適用清潔生產技術,推進清潔生產。
開展節能量交易試點。研究制定能源消費增量和能耗強度“雙控”機制下的節能量交易實施方案,結合我省產業結構、能源消費特征,出臺節能量交易管理辦法,加快培育節能量第三方核查機構,利用海峽股權交易中心等現有資源,推進交易平臺建設。
著力推動工業綠色循環發展。開發應用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產業鏈接技術,支持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建設,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促進企業間原料互供、資源共享、廢物互為利用。在各類園區內,通過上下游產業聯合、優化整合,實現區域內物質循環利用、廢物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綠色循環經濟。
十三、強化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支撐
有效發揮公共服務平臺在產業關鍵技術研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增強公共服務能力、聚集高端研發人才、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強化產業支撐力度。
加強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和產學研協同創新。優化產業創新平臺布局,探索企業主導、院校協作、多元投資、成果分享的新模式,加強創新平臺和示范基地建設,推動形成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整合利用相關重點(企業)實驗室、工程實驗室、行業技術開發基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資源,構建開放共享互動的創新網絡。拓展和提升6·18虛擬研究院的平臺功能,吸引境內外創新資源進入虛擬研究院產業技術分院,鼓勵虛擬研究院對接項目成果優化落地轉化。依托創新平臺和創新網絡形成實施重大科技項目的新平臺,推進科研機構分類改革,服務企業創新發展。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深化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進一步完善創新成果轉化機制,支持產業重點領域科技研發和示范應用。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有機銜接,支持引導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行業協會等成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科研生產聯合體,聯合攻關產業鏈關鍵技術,突破產業鏈中的短板。進一步加強與中科院、工程院以及高校合作,依托院校的強勢團隊吸引和集聚國內外產業化高端人才,實行專業化招商和市場化運作。探索建立靈活的院企合作模式,鼓勵科研院所與企業以專利共享、技術入股的方式進行合作,最大限度地激發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加強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依托重點優勢科技服務機構與企業,建設一批服務能力突出、商業模式先進、專業特色鮮明、輻射帶動作用強的科技服務龍頭品牌機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圍繞研發、創業、檢驗檢測、科技咨詢、專利轉讓、專利合作等重點領域,促進新型科技服務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業態融合的新格局。
打造特色區域創新體系。加快整合和構建一批重大創新基地和海峽西岸研發高地,構建以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等為支撐點,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產學研用緊密協作的創新組織作為創新鏈,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國家知識產權示范(試點)城市、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各類科技園區、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區)等為帶動面的區域創新網絡。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充分發揮集聚、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中心和新增長極,增強區域內創新系統和資源要素的聯動效應發揮和整體功能躍升。推動開展兩岸科技合作先行先試,探索建立海峽兩岸科技合作交流的新模式、新機制,形成閩臺多方位、寬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建設,組織實施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加大力度引進國(境)內外一流大學、科研機構、跨國公司在我省設立研發機構,建設一批資源配置優、聯合創新能力強、開放服務水平高、運行機制活的科技創新平臺和新型研發機構。
推動建設一批創新聯合體。改革政府支持科技重大專項等技術創新項目的組織方式,對產業目標明確的項目由具備條件的企業牽頭組織實施,形成企業主導、政府推動、聯合高校和科研機構實施的模式,重構科技成果研發、轉化的鏈條,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集聚創新資源的主體,以產業發展實際需求組織項目攻關。圍繞一個產業鏈的系列產品技術開發或一項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過程的各個環節,加強區域間、行業間和產業上下游間的協作配套,推動研發單位、龍頭骨干企業、科技中介、風險投資機構等形成分工協作、上下游銜接、合作共贏高效的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
十四、進一步提升產業開放合作水平
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體制機制的創新作用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對外互聯互通作用,加強閩港澳臺僑產業合作和“海絲”沿線國家、地區經貿合作,爭創對外開放新優勢,引導和推動企業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從產品輸出向產業輸出提升。
加強閩臺產業合作。拓寬對臺產業對接合作領域,探索閩臺產業合作新模式。支持閩臺企業共建平臺、共創品牌、共拓市場,促進臺資企業轉型升級。加強與臺灣百大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合作,深入推進閩臺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的對接融合,推進閩臺汽車、精密機械、太陽能光伏、集成電路、顯示器、紡織、食品等產業更高層次合作,大力吸引臺灣科技研發、文化創意、現代物流、電子商務、養老照護等優勢現代服務業來閩投資,深入開展與臺灣在綠色能源、生物科技、觀光旅游、健康照護、精致農業及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的合作。
深化閩港澳產業合作。加強閩港兩地在先進制造業和金融、物流、旅游、文創等現代服務業合作,推進香港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相關業界來閩投資,參與傳統產業改造;結合我省的豐富文化資源,在影視、娛樂、出版、創意等領域共同發展文化產業。積極推動閩澳在金融、會展、旅游、文化、醫療、教育等領域深化合作。
重視用好僑力資源。創新海外閩籍鄉親回鄉投資創業等引資引智機制,做好僑資企業投資促進與服務工作,促進僑資回歸。挖掘海外華僑華人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潛力,充分發揮沿線國家和地區華僑華人影響力,推動我省企業“走出去”,拓展發展空間;主動對接閩籍重點僑團、重點僑商,爭取建立僑商總部、海外僑商創業園,設立僑商產業聚集區,吸引和鼓勵僑胞投資發展新興產業。
提高利用外資質量。鼓勵外資企業增資擴股,引導外資投向現代農業、先進制造、高新技術、新能源、節能環保、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承接高端產業轉移。鼓勵跨國公司來閩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財務管理中心、結算中心以及成本和利潤核算中心等功能性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申報認定高新技術企業,設立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積極參與國際產能合作。借助自貿試驗區的區位和政策優勢,吸引有實力企業在區內設立區域總部和研發中心,推廣經營總部加生產型分支機構的做法,實現高端制造企業區內外聯動發展,打造自貿試驗區高端制造板塊。依托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引導和推動我省企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積極鼓勵建材、化工、輕紡、汽車、通信、能源、工程機械、海洋漁業、船舶和礦產資源開發等重點行業“走出去”,共建一批國際產業合作園區,更好地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現新發展。
十五、強化保障措施
?。ㄒ唬┘訌娊M織領導與協調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凝心聚力,心無旁騖推進轉型升級。加快推進重大產業項目、重大技改項目、重大創新工程、重點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培育等工作,及時解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的重大問題。按照本意見和《福建省實施〈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的要求,結合本部門、本地區實際情況,認真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及配套政策,并作為“十三五”規劃重要內容。根據主體功能區和生產力布局的要求,綜合考慮資源能源、環境容量等因素,調整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推動沿海和山區產業協調發展。通過“三比一看”活動,狠抓轉型升級工作,大力實施產業轉型升級“七個一批”工程,即發展壯大一批產業龍頭、打造形成一批產業集群、加快培育一批新興產業、創新突破一批行業關鍵技術、引進消化一批先進裝備、改造提升一批傳統企業、兼并重組一批關聯企業;大力推進企業“機器換工”“空間換地”“電商換市”“對標換能”“體制換新”,加快培育“名企”“名家”“名牌”“名師”“名匠”,實現“量”和“質”共同提升。建立健全上下聯動、部門協調的工作推進落實機制,明確責任主體,加強跟蹤分析和督促落實。各地要將年度工作成效向上級黨委、政府報告,確保轉型升級工作落實到位。
?。ǘ┘涌煺毮苻D變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落實取消行政審批事項、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創新服務、馬上就辦,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完善和實施涉企收費清單制度。深入推進投資審批改革,大幅減少投資項目前置審批和規范前置中介服務,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促進民間資本投入實體經濟。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有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增強發展活力和核心競爭力。繼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在全省范圍內加快實現“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和企業名稱自主選用,簡化登記手續,為企業提供便利。利用“制度+技術”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推進部分政府職能向行業協會、行業組織有序轉移。建立行業自律與政府監管相結合的管理體系,完善中介服務執業規則與管理制度,提高中介機構服務質量,強化中介服務機構的責任。
?。ㄈ┰鰪姰a業龍頭的骨干支撐和帶動示范作用
全面落實產業龍頭發展促進的鼓勵扶持措施,加強產業協作配套,完善信息服務,推動形成產業龍頭引領轉型升級的良好態勢。全面發揮龍頭企業的聚集帶動升級作用,發揮品牌、技術、資源、管理等優勢,打通一批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推廣應用先進生產經營理念和商業模式,推進與關聯企業建立產業合作網絡,提升產業龍頭與中小企業協作配套水平,加快形成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提高產業集中度。全面支持產業龍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或跨國收購,形成一批大企業大集團。全面支持龍頭企業開展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強化產銷銜接和市場開拓,建立產銷聯盟、供需對接、互采互用,降低成本,提高市場占有率。
?。ㄋ模┘哟?ldquo;三維”項目對接力度
突出推進產業鏈核心關鍵項目招商選資和落地建設,形成高端“三維”項目儲備、實施滾動推進的良性循環。要加強與中央企業、世界500強及臺灣百強企業、全國民企500強企業溝通對接,推動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新興產業等一批高端項目落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新增長點。加強協同聯動,做好投資環境推介,促進在談項目簽約,形成一批合同高端項目群;做好項目核準備案服務工作,推進一批高端項目進入前期工作程序;實施專項服務,完善地方配套支持措施,針對性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問題,持續促進一批高端項目開工建設,早日建成投產。
?。ㄎ澹娀瞬胖伪U?/div>
著眼產業轉型升級需要,以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加強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加大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完善從研發、轉化、生產到管理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大力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好一批應用技術大學和技能型高職院校,制定實施緊缺人才培訓行動計劃,培養產業急需的科研人員、技術技能人才與復合型人才。構建全覆蓋、差異化的職業培訓體系,實施產業工人素質提升計劃,大力開展崗位適應性培訓、服務企業提升性培訓和服務產業儲備性培訓,建立城鄉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機制,推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落實加強引才工作行動計劃。有計劃、有重點地遴選和引進一批具有領軍才能的杰出人才、創新型科研團隊。完善人才使用政策,進一步發揮企業在人才培養和使用中的主導作用,通過股權或期權激勵、創造收益按比例返還等方式留住人才并發揮其引領作用。
?。┌l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
加強財政資金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持,整合并盤活現有財政有關專項資金,重點投向智能制造、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發展、高端裝備等轉型升級的關鍵領域。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通過設立產業股權投資基金等市場化模式,逐步與金融資本相結合,引導帶動社會資本增加投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落實和完善首臺(套)政策、固定資產加速折舊、設備投資按比例抵免稅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政策,加大對重大技術裝備引進、消化的扶持政策。發揮政府創投引導基金和財稅政策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投向初創期、早中期創新型企業、高成長企業。進一步對接國家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支持設立多幣種產業股權投資基金,通過股權投資、風險投資等方式支持重大產業項目和新興產業培育。
?。ㄆ撸┘哟蠼鹑谛刨J支持
鼓勵銀行業機構增加對產業轉型升級的信貸投放,以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為前提,對產業升級、企業技改、先進裝備制造業、智能制造等領域重大項目優先給予信貸支持,并在貸款額度、貸款期限及貸款利率等方面給予傾斜。加快發展跨境人民幣業務,利用自貿試驗區政策積極引入境外低成本資金,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加快金融服務和產品創新,鼓勵金融機構在產業集中度較高的地區設立專業支行、特色支行或事業部,推廣商標、專利、版權、倉單、保單、應收賬款、廠房長期租賃權等質押貸款,加快發展以核心企業帶動的產業鏈融資。加快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加大力度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或到“新三板”、海峽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交易;支持企業到銀行間市場、交易所發債融資,支持按行業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或區域集優票據。鼓勵銀行業機構發放并購貸款,加快設立省產業并購基金。鼓勵產融結合,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發起設立民營銀行、財務公司、消費金融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機構,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金融服務。引導私募股權投資等支持我省企業創新發展,支持投資基金與商業銀行加強“投貸聯動”,發展綜合化金融解決方案。支持重點領域大型企業集團開展產融結合試點,通過融資租賃方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ò耍I造轉型升級的良好環境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營造公平高效、充滿活力的市場環境,山清水秀、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互利共贏、和平發展的開放環境,風清氣正、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工會支持改革創新作用,積極引導企業創新轉型,支持企業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轉變,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轉變,打造一批規模大、帶動力強、有核心研發能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努力壯大實體經濟。要加大中小微企業扶持力度,開展扶助小微企業專項行動,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積極做好牽線搭橋工作,幫助融入大企業產業協作配套體系。要積極支持企業創新商業模式,加強產銷聯盟,參加國內外各類大型專業展會,大力開拓國際國內市場,提高閩貨市場占有率。要落實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具體政策措施,通過創業創新培訓輔導、創新投資、創新孵化等多種方式,支持個人創業、“草根創新”,營造想創業、敢創業、能創業的良好環境;簡化創業登記手續,支持有條件地方提供低成本場所,在創客空間、創新工廠等孵化模式的基礎上,構建一批各具特色的眾創空間,實現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為小微創新企業和個人創業提供開放式綜合服務平臺;對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中小企業給予鼓勵支持,培育發展天使投資,更好發揮創投引導基金帶動創業創新投資的作用。要優先支持轉型升級項目用地需求,實行差別化用地政策,加大存量建設用地盤活力度,進一步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和土地投入產出效率。要充分調動企業家積極性,發揚“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的闖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增強產業競爭力,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為建設新福建作出更大貢獻。
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15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