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鄭州善做“加減法”
五年擔當 五年實干 五年巨變
系列報道之二十八
核心提示
十二五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鄭州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圍繞“三大一中”戰略定位,以航空港實驗區為統攬,突出“三大主體”工作,堅持開放創新雙驅動,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積極推進鄭州都市區建設。可以說,十二五的五年,是全市上下勇于擔當奮力拼搏的五年,是省會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城鄉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五年,是鄭州民生改善、市民生活質量明顯提升的五年,是在鄭州發展史上濃墨重彩、必將留下痕跡的五年。
五年的發展和變化,生活其中的市民有切身的感受,參與建設的人們有鮮活的記錄,專家和社會各界也會有各自獨到的觀察、評價和建議。鄭州報業集團所屬《鄭州日報》、《鄭州晚報》、中原網、手機報及數十個“兩微一端”等新媒體集群聯合推出“我看十二五 鄭州這五年”大型系列報道,我們把重要版面留給普通市民,留給生產和建設一線的勞動者,留給為鄭州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們,留給關心鄭州、支持鄭州的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傾聽他們最真實、最動人的講述,從他們的字里行間、話里話外感受他們的喜悅和激動,感受鄭州五年來的發展和變化。同時,我們也期待著各位讀者的參與,如果你有關于鄭州建設發展的難忘故事、精彩圖片;如果你對鄭州未來的模樣,有著美好期許、展望以及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不管是文字、圖片、視頻、動漫都可以發送給我們,我們將認真梳理后予以刊播,期待著與你們一起共同記錄城市成長的腳步,共同感受城市變化的律動。
講述 “鄭州制造”叫響全國
市民 牛逢露
作為一個普通市民,我也能感受到鄭州工業發展的日新月異。鄭州市戰略性產業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汽車、電子、食品和服裝產業。就汽車工業而言,鄭州市有多家在全國都叫得響的汽車企業,如宇通、鄭州日產、海馬、少林等。就拿電子產業來說,鄭州更是牛氣。近幾年來,鄭州“手機城”的名號越來越響,核心就是富士康。在富士康帶動下,如今,鄭州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蘋果智能手機生產基地。
說到食品工業,鄭州響當當的品牌也不少,三全、思念、好想你、雛鷹農牧等聞名全國,特別是速凍食品企業,市場份額已占全國半壁江山,鄭州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速凍食品之都”。服裝行業咱們也不遜色,逸陽、婭麗達、夢舒雅……成了眾多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女褲品牌,一說女褲,首先想到的就是鄭州。看著鄭州工業一天天變大變強,作為一個鄭州市民,我深感自豪。
以“匠人”精神奉獻汽車業
鄭州日產裝配工 譚 飛
我們裝配工雖然整天勞作在一線,但也很關注相關產業政策,近年來,政府對汽車裝備制造業的扶持力度在持續加大,這個產業已經成為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而我,就是這個產業中千千萬萬人中的普通一員。
雖然崗位普通,但是奉獻不分高低。目前,汽車行業正處于同質化嚴重時期,企業需要依靠作業人員嫻熟、規范、高超的技能水平,保證穩定的產品品質和優秀的品牌形象,這就是我們一直孜孜追求的,將簡單做到極致的“匠人”精神。
在我的身邊,就有著一群這樣的“匠人”。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鄭州日產目前已經擁有一級經銷商260余家、二級經銷商近700家、特約維修站500余家,形成了集整車銷售、配件銷售、信息反饋、售后服務為一體的銷售服務網絡。同時,“鄭州制造”還走出國門,形成了非洲、中南美洲、東南亞、東歐、大洋洲等眾多海外市場。
講述 “一升一降”間實現工業經濟質變
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運行局局長 丁華領
“十二五”期間,鄭州市確立了以汽車及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工業、新材料產業、生物及醫藥產業、鋁及鋁精深加工產業、現代食品制造業、家居和服裝制造業為工業七大主導產業,其中汽車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產業作為四大戰略性產業進行重點布局發展。通過制定每個產業明確的發展專案,推動工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
同時,按照新形勢下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要求,我市還明確了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為六大高耗能產業,通過政策指導、資金扶持等方式,加大上述產業的轉型發展、技術升級和兼并重組,促進工業能耗逐步下降。
2014年,全市四大戰略性產業占工業的比重達到47%,六大高耗能產業比重達到42%,戰略性產業比重首次超過高耗能產業比重,標志著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義。今年1至11月份,全市戰略性產業占工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到49%,六大高耗能產業占全市工業的比重降低到40.8%,全市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預計到今年年底,戰略性產業占全市工業比重可達50%,比2010年提高15個百分點左右;高耗能產業的比重將下降到40%,比2010年降低12個百分點左右;“一升一降”幅度可達27個百分點,表明“十二五”期間鄭州市工業經濟發展已發生質的跨越。
優化產業結構 夯實轉型發展基礎
省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博士 王中亞
近年來,鄭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實施開放創新雙驅動戰略,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在工業結構調整方面,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戰略性產業培育,通過集群招商、承接產業轉移、重大項目建設,形成調結構的有效增量;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積極化解過剩產能,鼓勵企業轉型發展,盤活產業存量。
回眸“十二五”,鄭州市工業發展妥善處理調結構與穩增長的關系,實現了雙贏,做到了魚和熊掌兼得。從2014年的數據看,戰略性產業占比首次超過高耗能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在35個大中城市位列第10位,前移10位。鄭州工業經濟發展逐漸擺脫了對高耗能產業的過度依賴,戰略性產業支撐作用日益增強。鄭州市優化產業結構的探索與實踐,顯著提升了鄭州工業的首位度和競爭力,對省內外眾多資源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展望“十三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鄭州市要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努力打造工業經濟升級版,進一步夯實轉型發展基礎,在營造產業生態、突出創新驅動、加快開放合作、推廣智能制造和促進綠色低碳等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為河南先進制造業大省和鄭州都市區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數字看發展
“十二五”期間,鄭州市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電子信息、新材料、汽車及裝備制造等工業七大主導比重持續提高。2012年,七大主導產業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63.9%,2013年為67.2%,2014年為69.6%,2015年預計71%。
與此相對應的,全市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不斷下降。2012年下降10%,2013年下降5.75%,2014年下降16.18%,2015年預計下降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