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研究人員27日表示,他們在小鼠中發現了能有效阻止寨卡病毒感染的抗體,朝開發寨卡疫苗、更好的診斷測試工具以及新的抗體療法邁出重要一步。
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當天在美國《細胞》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利用寨卡病毒感染一種轉基因小鼠,使其免疫系統產生寨卡病毒的抗體,然后從中篩選出了6種候選抗體。在細胞與小鼠實驗中,有兩種抗體可同時有效預防和治療亞洲株、非洲株和南美株的寨卡病毒感染。
進一步分析顯示,這兩種抗體識別的是寨卡病毒包膜蛋白的同一個區域,這一信息對開發基于抗體的疫苗很重要。
研究還發現,這些抗體只針對寨卡病毒,不針對與寨卡病毒同屬黃病毒科的其他病毒。這意味著它們可用于寨卡病毒的診斷測試。
參與研究的華盛頓大學傳染病研究人員邁克爾·戴蒙德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是朝著最優化現有疫苗策略、研制潛在的基于抗體的療法以及加強開發能把寨卡病毒與其他相關黃病毒明確區分開的診斷方法所邁出的第一步。”
無獨有偶,美國發現第二例攜帶含基因MCR-1的“超級細菌”病例。這個基因會使細菌對被稱為抗生素中“最后一道防線”的多粘菌素產生耐藥性。
隨著抗生素使用愈加頻繁,細菌的耐藥性問題也日益突顯,目前抗菌能力強大的多粘菌素被視為抗生素“最后一道防線”。當青霉素、四環素等傳統抗生素逐漸失效時,醫護人員只能選擇多粘菌素。鑒于農業和畜牧業中普遍使用多粘菌素,多位研究人員建議,應盡可能限制對多粘菌素的使用。
不僅在國外,我國生物醫藥“十三五”規劃已基本制定完成,按照相關工作流程,這一規劃將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出臺。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將重點發展重大疾病化學藥物、生物技術藥物、新疫苗、新型細胞治療制劑等多個創新藥物品類,同時發展生物3D打印技術等重大醫療技術。
招商證券等券商研報指出,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我國確定的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經濟意義。一方面,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將進一步滿足我國人民不斷增長的衛生健康服務需求;另一方面,作為重要的產業,生物醫藥領域和化工等基礎制造業部門息息相關,提升生物醫藥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對促進上下游產業、帶動化工等傳統行業轉型升級也有著巨大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