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5%、人均GDP超過13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過2000億元……”十二五“期間,棲霞區堅持不懈抓項目、擴投資、增后勁,以大項目帶動大建設、大建設促進大發展,舉全區之力建成了一批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發展支撐和后勁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強。
“五年來,我們堅持不懈抓融合、轉方式、調結構,圍繞‘一個領導核心、一個利益主體、一張規劃藍圖’,把行政區管理優勢、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優勢、仙林大學城科教優勢緊密結合起來,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全區呈現出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的強勁勢頭。”棲霞區負責人表示。
聚焦項目穩增長,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
今年,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棲霞始終把穩增長作為首要任務,以項目突破帶動投入優化,確保經濟頂住下行壓力保持平穩增長。
“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0億元,同比增長1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0.2億元,同比增長11%。”棲霞區負責人說,該區堅持領導掛帥、政企掛鉤、進度掛表,每半年排出一批引領轉型的優質項目集中攻堅,千方百計推動42個總投資572億元的重點項目簽約落地,29個總投資430億元的重點項目開工建設,38個總投資380億元的重點項目竣工投產。今年,該區預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50億元,同比增長20%。
同時,該區加大政策創新和“預審批”服務力度,支持深圳華僑城項目實現當年引進當年開工,仙林萬達茂建設環環緊扣高效推進,G108項目如期建成世界一流液晶面板線,重大項目呈現多元布局、多點開花良好態勢,為轉型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該區還保障重點企業平穩運行,扶持9家企業成功上市,今年預計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2480億元;積極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9億元,同比增長12%。努力克服外需不足困難,實現外貿出口總額55.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5億美元。
緊扣產業抓創新,“三大三新”科技產業實現產值2035億元
今年,該區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在結構優化中促進經濟提質增效,預計“三大三新”科技產業實現產值2035億元(三大產業即光電顯示、生物醫藥、智能制造,三新產業即物聯網、3D打印、移動互聯網),占規模工業比重達82%,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5.5%。
該區制定實施融入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行動計劃,新港高新園獲批“國家火炬光電及激光特色產業基地”,引進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國內首個創業創新中心。仙林科技城推動中電28所等一批大型研發項目開工建設,國電研究院等一批新建科研院所投入運營。成立區高層次人才創業服務中心,新集聚國家“千人計劃”8人、省“雙創”專家5人、市科技創業家8人、市“321引進計劃”60人,創建省人才工作先進區“三連冠”。金港科創中心創業孵化鏈條不斷完善、成為首批“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紫東國際創意園項目招商提質增量、產出效益持續擴大,江蘇生命科技創新園主體建設全面完成、與社會資本戰略合作有序推進。召開街道園區建設推進會,十月科技園、馬群科創中心等一批載體建設成效明顯。
加速發展“五型經濟”,“互聯網+”成發展新引擎
棲霞采取“提高重大項目建設成效、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園區轉型升級”等務實舉措,將深入發展創新型、服務型、樞紐型、開放型和生態型“五型經濟”作為發展戰略重點和主攻方向,全力促進經濟提質增效。
該區提出創新項目建設投融資機制,探索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在重點平臺引進有實力、有經驗的戰略合作者,促進“五型經濟”發展。“構建企業上市服務體系,強化政策支持,推動更多企業登陸資本市場。”該區負責人說,該區提高重大項目建設成效,深入落實項目推進責任制,繼續加強對仙林萬達茂等重大項目的跟蹤服務,確保LG化學動力電池等67個億元以上重大項目順利推進,開工建設深圳華僑城等一批新簽約項目,竣工投產中傳設備等一批重點項目。
對互聯網經濟,該區進行專題部署和專項扶持,引進飛馬旅5i空間、騰訊眾創空間、中國電信江蘇創業基地等一批孵化平臺,互聯網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0%,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2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