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每年投10億元引才,2020年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贛深高鐵、廣汕鐵路建成后惠州將融入廣深港“半小時生活圈”,即將啟用省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5月27日,惠州市市長麥教猛上線省政府門戶網站“市長在線訪談”欄目,就“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接受專訪,并回應廣大網友和南方日報等媒體觀察員關注的問題。

“十二五”期間,惠州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躍升至全省第5位,“十三五”是發展“黃金期”。麥教猛介紹,惠州將在2017年,比全省提前1年,比全國提前3年,實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十三五”惠州經濟總量將突破5000億元,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實現更有質量的發展和更高水平的惠民。
他透露,惠州將構建創新驅動發展“三大圈層”,而在平臺方面,將依托仲愷國家級高新區、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韓(惠州)產業園區和潼湖生態智慧區,進行“四區聯動”,高標準建設中韓(惠州)產業園,把潼湖生態智慧區打造為惠州“硅谷”。 ●南方日報記者 周歡
關鍵詞:創新驅動
構建“三大圈層”發力產業中高端化
“十三五”時期,惠州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更好質量更高水平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定為核心目標,力爭2017年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和GDP比2010年翻一番、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成為省創新型城市,2020年成為國家創新型城市。
如何實現?麥教猛稱,對惠州來說,唯有走創新驅動發展的路子。“從發展方式來看,以規模擴張為主導的粗放式增長,要向以質量效益為主導的可持續發展轉變。從產業層次來看,要從價值鏈中低端向價值鏈中高端轉變。從發展要素來看,傳統要素主導發展要向創新要素主導發展轉變。”
去年,惠州出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城市的“1+6+N”系列文件。麥教猛介紹,該系列文件提出了構建創新驅動發展“三大圈層”:由環大亞灣新區和仲愷高新區兩大戰略平臺構成的“第一圈層”,由全市7個省級以上產業園區構成的“第二圈層”,由全市多個專業鎮和工業集中區形成的“第三圈層”。
臨近深圳、香港等地,惠州具有集聚創新資源的區位優勢,而海外孵化器建設是惠州的抓手。麥教猛說,惠州主動對接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大力開展科技合作。“我們在全國率先探索‘海外研發、惠州孵化’模式,在美國波士頓、德國科隆等地設立了海外孵化器,去年成功引進了德國錫根大學庫特納教授領銜的無人機項目。”
麥教猛表示,惠州主動對接深圳,學習深圳敢想敢闖敢干的精神,積極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人文環境,加快引進深圳先進技術成果、人才資源,積極承接優質產業溢出。同時,在文化創意、工業設計、金融服務、高端人才等方面加強與香港合作。
關鍵詞:扶持政策
財政科技創新投入3年至少30億
科技創新需大量投入。麥教猛回應稱,惠州提出2015-2017年市、縣兩級財政科技創新投入總量不少于30億元。“這是去年定的,從現在的情況看,只能多不能少。”
他說,惠州已制定了針對新型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等方面的9個配套政策,“真金白銀”扶持。“在每年的科技計劃項目中,對通過專家評審的創新創業項目,每個給予20萬元至100萬元的資金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對認定的省級、市級新型研發機構,分別給予獎勵資金100萬元、50萬元,對支撐和引 領全市科技進步、高端人才培育、產業升級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新型研發機構,采取“一院一策、一事一議”的方式,給予更大力度的扶持,最 高1000萬元;新型研發機構還可按照近3年投入科研儀器、設備和軟件購置經費最 高25%的比例申請扶持。
“我們每年統籌安排1億元,激勵工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麥教猛稱,去年惠州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332億元,增長106.7%,推動了325家規上企業投資實施技術改造,35家規上工業企業開展了“機器換人”。
“今后還將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或增加相關配套政策,‘缺什么就補什么’。”
科技創新,企業的熱情很關鍵。據介紹,惠州市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資金、研發成果、專利申請90%以上都在企業。
“十二五”時期,全市財政科技支出達55.8億元,帶動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從2010年的1.11%上升到2015年的2.4%,年均增長超過30%。“今后幾年,在政府扶持政策帶動下,全社會研發投入會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麥教猛說。
關鍵詞:平臺支撐
潼湖生態智慧區將建成惠州“硅谷”
深圳打造了南山樣本,廣州有“北斗七星陣”,東莞有松山湖,惠州呢?麥教猛表示,惠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戰場是“第一圈層”中的仲愷高新區。
仲愷既是國家 級高新區、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又包含規劃建設中的中韓(惠州)產業園區和潼湖生態智慧區。“我們將充分利用仲愷高新區‘四區疊加’的優勢,大力推進‘四區聯動’,打造惠州創新發展的‘綠色引擎’。”麥教猛說。
去年10月,仲愷高新區核心區成功納入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麥教猛透露,按照國家和省的要求,正加快制訂具體實施方案,重點在創新驅動的體制機制方面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充分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推動示范區加快建設、高端發展。同時,強化示范區生產、生活、生態的良性互動,促進產、城、人的深度融合、和諧發展。
記者了解到,位于仲愷西部的潼湖生態智慧區近日已上升為省級發展戰略平臺。省“十三五”規劃把潼湖生態智慧區與深港創新圈、東莞松山湖高新區、廣州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一起列為“建設珠江口東岸科技創新走廊”的五大平臺。近日,經省政府同意,省發改委印發工作方案,要求惠州先行先試、對潼湖生態智慧區加大政策創新支持力度,為全省提供經驗。
“我們將突出‘生態’‘智慧’兩個關鍵,把潼湖生態智慧區打造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廣東城市經濟社會轉型實踐區、珠三角創新要素集聚區和惠州智慧城市引 領區。”麥教猛稱,簡要講,就是把潼湖生態智慧區建設成為惠州“硅谷”。
關鍵詞:人才建設
高水平創新團隊最 高資助1000萬
周邊有深圳、廣州等城市,惠州靠什么吸引人才?麥教猛表示,惠州有四大優勢——人才政策優、生活環境好、發展機會多、服務效率高。
他說,今年初惠州啟動“人才雙十行動”,財政每年投入10億元,用于人才工作。例如,5年內建成1000套以上人才公寓;對引進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最 高給予1000萬元經費資助;對引進的院士、國家最 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等頂 尖人才獎勵別墅一套,市財政給予一次性專項工作經費資助100萬元等。
在生活環境方面,惠州有“好山好水好空氣”,還有便捷的交通。麥教猛介紹,貫穿惠州的贛深高鐵、廣汕鐵路預計今年動工,深惠城軌也緊鑼密鼓開展前期工作。“建成后,從惠州前往深圳只需20多分鐘,去廣州和香港都只需半個小時,融入珠三角‘半小時生活圈’指日可待,而且惠州的創業成本和生活成本相對較低。”
他還表示,惠州的發展機會很多,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創新創業者落戶,每年新設立的各類經營主體6萬多戶,其中企業1.8萬多戶。
在服務效率方面,惠州的政府公共服務滿意度連續4年居全省第一。麥教猛還透露,惠州與省人社廳共建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即將掛牌運營,將打造立足惠州、面向廣東、輻射全國的一流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預計每年能為2000多名大學生進行創業培訓,成功孵化100多個團隊。
人才不單靠引進,還要培育,惠州如何補高等教育“短板”?對此,麥教猛回應稱,正與國內外相關名 牌大學洽談商議合作辦學。
據介紹,惠州將積極實施“高端引智”策略,引進國內外名 牌大學來惠辦學。特別是中科院“兩大裝置”落戶惠州,將聚集一批高水平科研團隊和超過1000名的高科技人才,惠州將抓住契機,力爭到“十三五”末形成“2 10 N”的高等教育發展格局。
■關注
中韓(惠州)產業園劍指惠州創新高地
位于仲愷的中韓(惠州)產業園,是我國繼煙臺、鹽城之后的第3個中韓產業園,也是廣東唯 一一個。因此,該園區的規劃建設情況備受關注。
麥教猛在回答南方日報記者提問時介紹,中韓(惠州)產業園初步規劃起步區面積約24.8平方公里。“我們將采用‘一園多區’模式,努力將中韓(惠州)產業園建設成為尖 端電子信息產業城、中韓文化創意集聚區、中韓科研合作交流區、‘一帶一路’戰略合作平臺。”
他告訴南方日報記者,目前惠州正在加快推進中韓(惠州)產業園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同步做好城市空間、土地利用、基礎設施等專項規劃,形成科學合理和全面系統的規劃體系。“我們將采取‘邊規劃邊招商’的模式,依托惠州現有電子信息產業基礎,以高端電子、智能裝備為核心,制定重點產業投資促進計劃,一手抓大企業集團引進,一手抓科技型中小企業落戶。”
據透露,中韓(惠州)產業園將以高端電子、智能裝備為核心產業,發展高端業態和優勢產業,打造新時期惠州乃至廣東創新開放的新高地。
麥教猛表示,近期惠州正積極推進萬澤美浦森、中韓智慧物流園、韓國CJ生物科學、韓國坡州書城創意文化基地、韓華透明導電薄膜等一批優質項目入園落戶。在吸引韓資企業進駐的同時,惠州也鼓勵企業“走出去”,到韓國去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