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國務院公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規劃,以及2020年我國要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并對生態環境、公共配套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型城鎮化規劃對房地產市場構成哪些挑戰?給房地產商轉型又帶來怎樣的機遇?日前舉行的中信地產2014年度論壇以“協同帶來增長——中國城市之路”為主題,邀請各界人士,共同把脈中國新型城市之路的走向與路徑。
“各行各業投房地產,千家萬戶買房子”盛景將難再現
近來,一些地方商品房價格松動,房地產市場是否迎來“拐點”、未來又將何去何從、開發商如何轉身等話題引發各方強烈關注。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秦虹提出,房地產業經過了十幾年高速增長之后,必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她的判斷是,房地產市場的趨勢性機會即將過去,未來迎來的主要是結構性機會。
秦虹說,在趨勢性機會下,各行各業投房地產,千家萬戶買房子,是沒有錯的,而在結構性機會中,只有專業化能力強的企業才能在房地產行業中找到新的結構性機會,無論個人還是房地產企業,要作好選擇與判斷,“否則未來的投資將會面臨很大的風險”。
秦虹分析,未來房地產市場格局將會呈現三個新的特征:
第一,房地產行業高速增長時期已經過去,未來房地產業的增長將從過去的低基數高增長,變成高基數低增長。
第二,以新房交易為主的時期即將過去,進入二手房市場和新房市場并存的格局。40個重點城市在2013年二手住房的交易量同比增長了60%,二手房的交易占到整個房屋交易總量的40%。“即使未來總需求量仍保持很大,但對新房需求有可能降低。”
第三,過去以住宅開發為絕對主體的房地產開發模式會過去,代之以城市所承載的第二和第三產業發展為主體,特別是服務業發展為主體的產業調整必然會到來,在這種情勢下,要特別關注以產業支撐為核心的產業地產開發。
秦虹說,未來的房地產業發展,必然伴隨城鎮化的轉型發展,實現房地產業的轉型發展。“這意味著房地產行業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企業整合在所難免,房地產企業的轉型發展更是迫在眉睫。”
新型城鎮化不能只造空城,沒有人氣
在原建設部副部長、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名譽會長宋春華看來,新型城鎮化要避免陷入的一大陷阱就是“只造空城,沒有人氣”。宋春華走過看過一些城市,深深感慨,一些城市的開發區“又好又新,但就是沒有人氣”。
宋春華認為,農村人口轉移的動力源是產業的升級轉移和集聚,“如果沒有產業支撐,你不能提供就業,不管你造出多么好的新城,不會吸引人,吸引人也留不住,只能是空城。”他提醒,“必須要摒棄那種沒有產業支撐,只靠房地產開發的城鎮化。”
“中國未來的城鎮化,要避免過去所形成的一些弊端,比如說鬼城現象,沒有產業支撐,單純建樓房的城鎮化,只是以建筑為中心,不是以人和產業為中心。”秦虹說,下一步新型城鎮化轉型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要產城融合。
過去的房地產開發模式,建完住房以后,配套一點醫院、商場等來解決居住需求。“這已經遠遠不夠,在住房總量已經不短缺、城鎮化進程加快發展的背景下,要結合消費升級以及產業結構的升級,大力發展服務性的文化、休閑、養生的產業為中心配套住宅。”秦虹說。
未來房地產業的發展機會在哪里?秦虹認為:“如果說過去是建住宅配套商業服務業,今后可能是以新型產業為主體,來配套住宅,這種以產業支撐為核心的產業發展模式,是風險小的、健康的,也更加考驗產業發展能力。”
房地產商如何讓城市運營成為可能
河北的燕郊,近來成為媒體聚焦的中心。因為比鄰北京,不少外來人口在燕郊買房安家,而由于缺少配套資源,當地教育、醫療、交通,甚至治安管理都捉襟見肘,不少老人要凌晨四五點起來給孩子到公交車站排隊候車,三四歲幼兒則要穿城上幼兒園。樓房蓋起來了,房價上去了,這種種窘境,令人不由得發問,這是宜居的、人的城市化嗎?
新型城鎮化時代背景下,走中國城市發展之路,房地產商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正如華夏時報總編輯水皮笑問:今后的房地產商還是“挖個坑,蓋座樓,拍拍屁股走人”嗎?
中信地產給出的答案是“城市運營商”的定位與選擇。中信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王炯的認識與上述專家不謀而合。他說,過去以土地升值為核心的經營方式,已經造成了城市發展之間的不平衡和產能過剩。而今,房地產行業正在從過去簡單的土地紅利帶動增長,向集約、有內涵、注重公共配套、夯實產業的方向轉變。中信地產已在成都、汕頭等地進行了探索,其實現的路徑是創新引入PPP(公共私營合作制)模式。
房地產商能否成為城市運營商?安邦咨詢創始人陳功講起他在英國利物浦的見聞:當地城市的垃圾清運、水、電、路燈、綠化等市政維護管理都交由公司打理,政府從城市運營管理中退出,大大減輕了政府財力負擔,政府、企業、居民三方受益。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稱,過去只能由政府運用財政資金來做的一些公共基礎設施、公共工程、公共服務項目,在PPP模式下,可轉變為由非政府的企業主體、民間資本、社會資金進入實施,從而更充分、更有質量地滿足公眾需要。“應更多發揮PPP模式在改革創新中的正面效應。”他評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