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國家發改委在京召開河北省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區新聞通氣會,宣布《河北省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獲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副司長任志武,省發改委副主任毛宇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武衛東出席會議并分別講話。武衛東會后還接受了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的采訪。
我市位于國家“三北”交匯處,是“一帶一路”中蒙俄經濟走廊重要節點城市,是京津冀地區重要的生態涵養區和國家規劃的新能源基地之一。2014年底全市風電裝機并網660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并網40萬千瓦,秸稈生物質發電裝機2。5萬千瓦,全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151億千瓦時,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的27%。同時,我市擁有“國家風光儲輸試驗中心”、全國首個風電研究檢測試驗基地以及風機總裝、葉片制造等生產企業,初步形成了涵蓋開發應用、裝備制造、科技研發、技術服務等相對完善的可再生能源產業體系。設立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對于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能源發展規劃具有重要意義。
《規劃》提出,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的設立并建設,將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京張攜手申辦2022年冬奧會重大機遇,著力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著力創新商業服務模式,著力加快規模化開發應用,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將示范區建設成為可再生能源電力市場化改革試驗區,可再生能源國際先進技術應用引領產業發展先導區,綠色轉型發展示范區,京津冀協同發展可再生能源創新區,為我國可再生能源健康快速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規劃》的核心內容為:著力推進“三大創新”,包括體制機制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著力實施“四大工程”,包括規模化開發工程、大容量儲能應用工程、智能化輸電通道建設工程和多元化應用示范工程;著力打造“五大功能區”,即低碳奧運專區、可再生能源科技創業城、可再生能源綜合商務區、高端裝備制造聚集區、農業可再生能源循環利用示范區。發展目標為:可再生能源發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占終端能源消費總量比例2020年達到30%,2030年達到50%。《規劃》還提出了金融、人才、創新、土地和財政價格五方面的政策支持措施。
圍繞京張攜手申辦冬奧會,張家口作為雪上項目的主承辦地,將“低碳奧運”作為申辦冬奧會的重要理念。《規劃》中明確提出在張家口建設國際領先的“低碳奧運專區”,并提出到2020年,張家口示范區55%的電力消費來自可再生能源,全部城市公共交通、40%的城鎮居民生活用能、50%的商業及公共建筑用能來自可再生能源,40%的工業企業實現零碳排放。在奧運場館電力和熱能供應方面,奧林匹克中心和其他賽場用電100%采用可再生能源,實現奧運場館所有建筑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熱。在市政和交通方面,在崇禮縣(奧運專區)辦公區、醫院、學校、公園、廣場等公共場所,用電用熱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在交通運輸方面,按照綠色、智能的理念,打造可再生能源交通運輸體系,專區內交通運輸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設施供能。在民居方面,奧運村、崇禮縣城、風景區和周邊農村采暖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奧運村和縣城按照集中為主、分散為輔的方式,供暖主要采用太陽能、地熱等熱源,其他區域利用分布式太陽能方式供熱。
針對可再生能源的輸出和消納問題,《規劃》還特別提出了推進能源電力體制改革,建立適應可再生能源大規模融入電力系統的新型規劃管理體制、電力市場體制、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利益補償機制。其中,為解決制約當前棄風、棄光、限電,可再生能源交易機制缺失等問題,重點開展包括發電、用電和輸配電在內的電力價格體制改革,鼓勵企業以混合所有制方式投資局域智能電網建設,完善示范區跨省(區、市)電力交易機制,向京津冀地區輸送電力。此外,通過確定示范區可再生能源電力占本地電力消費比例的年度配額指標,明確地方政府、電網企業和發電企業的責任,推動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納。
武衛東表示,作為示范區的實施主體,下一步將圍繞落實好《規劃》重點開展兩方面工作,一方面扎實開展好宣傳工作,在切實加大對外宣傳的同時,重視對廣大干部群眾的宣傳介紹,做到家喻戶曉、人人明白,使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建設形成大家的自覺行動;另一方面在國家發改委等有關部委的指導幫助下,立即著手制訂“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第一個三年行動方案,圍繞《規劃》就可再生能源的生產、輸送、應用及相關產業發展,以及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融合推進,作出具體安排,努力將張家口建設成為京津冀區域“生態腹地、宜居家園、產業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