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科技新城規劃效果圖
小編昨天從市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上了解到,揚州市正在編制生態科技新城規劃。未來的生態科技新城將展現出“水、岸、綠、城”四個主題,彰顯“水岸邊”“花園里”“萬象坊”理念。
1、立體式規劃
“水、岸、綠、城”四大主題
在國家新型城鎮化和市委市政府推動跨江融合發展戰略的背景之下,生態科技新城面臨著生態文明建設、城鎮轉型升級發展、新興智慧產業集聚、重大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體制機制要素創新等諸多重大挑戰。如何描繪好新城美好藍圖,直接關系揚州未來城市發展格局和城市核心競爭力,也直接影響“七河八島”區域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
據了解,去年12月成立以來,生態科技新城立即著手謀劃規劃編制,率先破題以區域規劃為引領、以專題研究為支撐的“1+6+11”綜合規劃,開創了我市“立體式規劃”模式的先河。
“1+6+11”,即:1個“區域規劃”,核心區、杭集鎮、泰安鎮3個控規和3個城市設計,綜合交通、市政管網、防洪排澇、環境保護、水系統、低碳生態、產業發展、旅游發展、智慧城市、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杭集泰安城市更新等11項專題研究。預計明年5月形成報批成果。
據了解,規劃將突出“水、岸、綠、城”四個主題,對生態科技新城現有的水系和生態資源進行了深入發掘和精彩演繹,通過對水系的梳理、濱水空間的塑造和公共綠化的規劃,并加入單元式開發的理念,目標將生態科技新城打造成為一座吸引新揚州人和匯集各類創新要素的目的地城市。
2、三大功能分區
田園郊野、科技中樞、轉型社區
據了解,規劃以橫河和老寧通高速為界,將新城分為三個區域,制定差異化發展策略,分別是北部的田園郊野、中部的科技中樞、南部的轉型社區。
北部田園郊野,以泰安鎮為主體,面積約37平方公里,未來將圍繞“城市生態中心”建設,嚴格按照“四控一禁”要求先做好生態保護、修復、涵養與環境整治,在此基礎上適度開發,打造一個集都市田園風光、生態旅游度假、綠色養生人居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功能聚集區,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
中部科技新城。即橫河以南、寧通高速以北區域,面積約10平方公里。未來依托高鐵新城的優越地理位置,積極對接吸納蘇南和長三角核心區的創新資源,打造著眼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的科技創新中心,以及軟件設計研發、專業技術服務、科技交流和推廣為導向的產業服務中樞。
南部轉型社區,以杭集鎮為主體,面積約34平方公里。未來以杭集工業園轉型升級為核心,積極延伸“大日化”產業鏈,逐步形成傳統工業與現代科技,生產型服務業與消費型服務業相互融合的相關集群,同時重塑優化鎮區空間結構,全力打造“新產業培育區、新人才蓄水池、產城融合工住平衡典范與富民強鎮轉型升級典范”。
3、多樣化設計理念
“水岸邊”“花園里”“萬象坊”
據了解,規劃彰顯“水岸邊”“花園里”“萬象坊”三大理念。
首先是彰顯“水岸邊”理念,也就是依托周邊豐富的水資源,結合地形設計不同的駁岸形式,通過多種設計手法,打造門戶水岸、靜謐水道、水田坊等豐富的濱水空間樣式,營造多彩的濱水生活。
其次彰顯“花園里”理念。結合現有的景觀資源加以改造,打造花田公園、濕地公園、水上公園等公共公園,并串聯成片,形成大疏大密城市格局,營造多元復合公共空間,為居民提供娛樂休憩的理想去處。
最后是彰顯“萬象坊”理念。通過綠帶把核心區劃分成“總部基地坊”、“創智服務坊”、“文化創意坊”、“媒體數碼坊”、“綜合科技坊”、 “國際社區坊”6 個易于管理的分區。每個分區既有豐富多樣的活動功能,又具有各自明確的主導功能定位,同時配套生活服務設施,各種功能用地編織在一起,打造有機生長、產城一體、快慢融合的單元式發展格局。
4、街坊式開發模式
將新城核心區空間分為11個單元
如何開發?據了解,規劃將生態科技新城核心區空間分為11個單元,每一個單元規模為0.5—1平方公里,是一個慢行優先社區的適宜規模。所謂慢行優先社區的適宜規模,也就是約10分鐘的自行車出行即可以覆蓋整個單元。
每個單元相當于一個生產和生活服務完備的社區。單元內均規劃經營性物業,比如辦公、研發和商業,以及可銷售的物業,比如住宅。
單元內部綠廊縱橫,平均景觀邊長比例達到27%以上,相當于每個地塊至少有一個邊面臨景觀資源。每個單元除確定功能建筑面積配比以外,還預留5%—10%的彈性建筑面積,以應對未來的市場變化,適應功能調整需要。
5、設立產業“門檻”
從源頭限制污染產業入駐
生態科技新城,生態是重中之重。據了解,為避免對七河八島整體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規劃提出從源頭限制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的產業入駐,依據少污染低能耗、低碳環保優先的原則,篩選生態科技產業,設立產業引入的“生態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