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銅陵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優化創新環境,搭建創新平臺,培育創新主體,為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海亮(安徽)銅業公司的生產車間里,工人準備輸送即將拉伸的銅桿
據了解,該公司是格力、美的、海爾等國內知名空調企業的重要供應商,今年以來,該公司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供給側結構調整,針對市場需求,提升主要產品高效節能環保精密銅管產能,產品產量穩中有升,去年完成節能環保精密銅管銷售3.9萬噸,今年該公司精密銅管在家電出口預期利好的刺激下,訂單充足,計劃完成銷售4.8萬噸,增長23%。
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戰場”,銅陵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十三五”開局之年主動亮劍,多管齊下打好主動仗,在轉型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突破。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2016年,經開區提出的奮斗目標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以上;規上工業總產值680億元,增長4%;規上工業增加值145億元,按可比價增長11%;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510億元,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以上;實現財政收入19.66億元,增長2.8%;招商引資中內資132億元,外資0.75億美元。為發揮好“主戰場”的帶動作用,經開區將著力突出銅基新材料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突出項目建設和服務,突出招商引資,努力爭取在省政府組織的全省國家級經開區考評中獲優秀等次,排名爭先進位,銅基新材料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考核位于前列。
據了解,為順利實現銅基新材料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目標,今年,經開區將大力推動22個在建銅基新材料產業鏈項目、2個產業配套項目、3個公共服務平臺項目、3個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建設,爭取年內實現投資36億元。一季度,全威柔性扁平軟排線、國傳公司霧化銅粉、安博電路板、精達制冷壓縮機用電磁線、精達頂科汽車用合金線、沃特瑪新能源汽車電池、錦信環保電子電路廢棄物處理、奧爐改造升級、全威銅資源配置中心等重點項目都明確了推進時序進度。
同時,為夯實基地基礎,積蓄發展后勁,經開區將依托現有的六大產業鏈,推進銅基新材料產業邁向高端化、規模化和高效益;圍繞產業鏈延伸和補鏈項目,提升產業競爭力;圍繞存量挖潛,重點謀劃有色高導低氧銅桿擴產、精達新能源汽車電磁線、充電樁接插件等重點銅基新材料產業項目。
以經開區的快速發展為例,我市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政策驅動,營造科技創新良好環境,激發全社會自主創新的熱情。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大對企業設立研發機構,爭創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知識產權創造以及開展產學研合作等科技創新活動的支持。
二是載體推動,做大做強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升級、轉型發展。對重大項目、重點工作實施專項推進,實施新材料、新型電子元器件、先進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重大科技專項。引導各類創新資源向銅陵集聚,建立“企業聯絡員+輔導員+創業導師”三級輔導模式,探索財政資金與銀行、擔保公司、風投機構合作,加大科技孵化項目資金支持力度。按照“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上市公司”的發展路徑,下大力氣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力促100多家重點科技型中小企業“快生快長”。
三是產學研聯動,構建產業創新公共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平臺。在鞏固現有合作渠道的同時,推進與中科院、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高校院所建立市校(院所)合作關系。進一步完善產學研合作協同創新機制,引進上海理工、武漢理工等高校、科研院所在銅設立技術轉移機構。加快組建以重點行業、骨干企業為主體的研發機構,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普遍建立企業研發機構及高端研發平臺;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建立技術組織機構。圍繞制約產業發展特別是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鼓勵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申報國家、省科技重大專項等各類科技計劃項目,強力組織關鍵技術攻關。
四是人才帶動,實施科技創新智力聚集工程。實施“1155”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程,集中開展重點產業項目的科技攻關、新產品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以企業院士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生創業園、創新型企業和高等院校等平臺為支撐,搭建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載體。實施“千名大學生進銅陵”工程,從2011年起,每年引進高校畢業生1000名以上來銅工作。實施海外人才智力引進工程,引導企事業單位圍繞產業發展積極申報引進國外技術、管理人才項目計劃,組織選派高層次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赴國(境)外進行學習培訓。
為進一步打造中心城區綠道網絡,銅陵市計劃建設綠道標識系統約90公里,充分利用現有的道路慢行系統,有效銜接城市公園、游園、景點等重點綠化空間,并與新建成的城市綠道相連接,形成綠道系統網絡。
銅陵市將主動對接國家、省重大創業布局,緊緊圍繞銅陵的產業升級發展,構建眾創空間,打造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創新園區等科技創新創業孵化鏈條,激活全社會創新活力,為我市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培育更多的創新主體和優質項目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