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第九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在武漢開幕,論壇以“構筑現代化商業航天產業體系:創新與引領”為主題。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獲悉,為了進一步助推商業航天產業資源融合和快速發展,論壇上發布9項商業航天重大項目,涉及運載火箭、衛星等多領域,分別為超低軌通遙一體星座、天目氣象探測星座、女媧星座、珞珈二號毫米波SAR遙感應用系統、武漢市衛星數據應用公共服務平臺、航天星云·衛星資源共享服務平臺(5.0)、四維地球遙感云服務平臺、天龍三號大型液體運載火箭、威海一號激光通信載荷項目。
超低軌通遙一體星座
今年底發射首星
“傳統遙感衛星高度在500公里到3.6萬公里之間,超低軌通遙一體星座所在軌道低于300公里,最直接的優點就是可以看得更清、看得更快、成本更低。”中國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總體部副總經理李艷彬對記者說。
超低軌通遙一體星座由中國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總體部打造,衛星軌道低于300公里,充分發揮超低軌距離近、延時低和路損小等優勢,打造以“小而精、快而智、多而廉”為差異化特征的超低軌通遙一體星座及其應用系統。
李艷彬介紹,該星座建成后,可在實現分米級精準“感”知、分鐘級實時“傳”輸的同時,通過先進星載智能處理、星端直連、星間通信實現空間信息直達用戶終端,進而孵化直連用戶感、傳、算一站式服務的新域新質空間基礎設施,建立面向衛星直連大眾用戶的數字經濟新業態。
“傳統遙感數據傳輸到用戶側,需要經過很多環節,鏈條較長。通過超低軌星座,信息可以直接傳到用戶終端,加上衛星上的高效智能處理設備,可以快速成像。”李艷彬說。
李艷彬介紹,該星座建設分為三個階段,在技術與業務驗證階段,計劃2023年完成超低軌通遙一體星座首發星發射,2024年完成9星業務驗證星簇發射;在規模組網階段,計劃2030年完成300顆星在軌組網運行;在融合發展階段,完成業務系統全面建設,達到全球范圍10分鐘以內的即時業務響應和服務能力,助推空間經濟發展,為全面建設航天強國提供重要支撐。
“第一階段完成后,通過星間組網可以達到1天級服務響應能力,主要是驗證業務模式和業務場景,為后續大規模組網打下較好基礎。”李艷彬說。
李艷彬介紹,星座實現規模組網后,可形成全球15分鐘響應能力,“如果頭頂上正好有衛星經過,甚至可以達到分鐘級響應。”
據悉,目前超低軌通遙一體星座首發星已完成正樣產品設計與投產,將搭載光學遙感相機、星載智能處理設備、原子氧探測器等有效載荷,計劃今年12月發射。
珞珈二號毫米波SAR
遙感應用系統實現亞米級成像
“在萬物互聯時代,我們要抓緊建設通信、導航、遙感一體化的空天信息實時智能服務系統,推動遙感在交叉學科中的發展。商業化遙感要補充國家體系的不足,必須建立智能遙感衛星星座。”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說。
當天,珞珈二號毫米波SAR遙感應用系統正式發布。該系統由武漢大學和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聯合研制,是國際首個星載Ka頻段高分辨率SAR,是大范圍、大比例尺遙感數據定期、快速、及時獲取的“利器”,可全天時多天候對地面進行觀測并獲取高分辨率微波影像,服務自然資源調查、水資源監測、災害預警預報等多個領域。
5月21日,珞珈二號01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這是珞珈系列衛星的“第三星”,也是武漢大學牽頭研制并成功發射的“第四星”。
“珞珈二號01星由武漢大學牽頭研制,我們承擔毫米波SAR載荷的研制工作。該載荷工作頻段是在軌對地觀測衛星中最高的,具有較大的商業化應用潛力。”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副所長杜鑫介紹。
“01星成功發射至今,一直在軌穩定工作。我們已拿到首幅0.5米分辨率的毫米波頻段SAR圖像,實現亞米級成像,分辨率達到全球領先水平。以前雷達成像都是圖片,該系統后續可實現視頻成像,更高效產出圖像。”杜鑫說。
杜鑫介紹,01星的應用主要面向水利,包括河流的流速、流向,對于水利部門確認水域的變化,包括水利監測方面都有較好應用前景。
武漢市衛星數據應用公共服務平臺年底上線服務
當天,航天三江行云公司發布武漢市衛星數據應用公共服務平臺項目。
“目前我國衛星數據資源有限,應用場景不足,今天現場發布多個星座項目,可推進和實現航天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場景落地。”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羅志偉介紹,武漢市衛星數據應用公共服務平臺建成后,可匯聚國內大部分商業衛星資源,做好多源數據融合,為各行各業及政府提供一站式數據服務。
該項目立足發展衛星數據應用產業,采用“政府主導、企業建設、開放合作、共享共贏”模式,依托衛星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通導遙衛星數據匯聚、公共行業需求統籌、多源數據融合處理、一站式應用綜合服務平臺。
“當前用戶和衛星數據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等的問題,服務平臺可統籌雙方資源,讓用戶更高效、更便捷、更低成本地利用數據,數據端也可以更快、更精準地找到用戶。”羅志偉說。
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突破性發展高端裝備產業三年行動方案,我省將大力推動衛星數據應用產業,建設全省衛星數據應用公共服務平臺,做大做強航天產業。
近年來,行云公司搶抓市場發展機遇,立足前期積累的衛星設計、星座建設、系統管理、星座運營、衛星應用全產業鏈閉環的工程大系統抓總能力,大力拓展通導遙數據融合應用服務。
羅志偉介紹,行云公司一方面大力整合國內衛星資源,另一方面通過平臺進行應用場景開發,嘗試為城市治理、智慧交通、智慧農業、自然資源管理等方面提供解決方案。
“目前在新洲區和江夏區提供了違法用地、違法建設‘兩違’監管服務,每半個月提供一次遙感衛星數據,通過數據對比精準給出違建點坐標,為城管部門精準、高效執法提供了支撐。后續我們將向其他地方和行業進行應用推廣。”羅志偉說。
該平臺計劃于2023年底上線服務,屆時將實現衛星數據服務向體系化、智能化轉變,形成產業生態圈,做大產業規模,賦能傳統產業提檔升級,助力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建設,助推湖北航天產業和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論壇上,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進行專題推介,來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企業與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簽訂11個投資項目,協議投資額158.6億元,涉及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現代服務等領域。論壇同期舉辦商業航天產業主題成果展覽,共有71家國內外企業和機構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