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化工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
發展目標
2025年,化工新材料產業產值達到1200億,力爭1500億,基本形成創新驅動的綠色、智慧、節能、低碳、安全發展模式,在氟硅材料、電子化學品、新能源電池材料等領域成為國際知名的新材料產業基地。
發展重點
(一)做長氟硅新材料產業鏈
在已形成的有機氟和有機硅基礎上,進一步深入開展二次加工,提升氟硅新材料及其制品的產品層次,實現氟硅新材料產業鏈的補鏈、延鏈和強鏈。
(二)做大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鏈
圍繞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強化正極材料、電解質、電解液、光伏硅、氫能等優勢產業,補強負極材料、隔膜等弱勢環節。積極向整裝電池、電機、電控及其他電子器件等下游產業鏈延伸,打造完備的電池產業鏈。
(三)做強電子化學品產業鏈
推動衢州已形成的電子化學品產業積極向上下游產業鏈條延伸,解決高性能光引發劑、成膜樹脂、前驅體化學材料等對外依存度較高問題,推動電子試劑及氣體產業、產品升級。
(四)做精特種功能材料與精細化學品產業鏈
充分利用現有氯堿化工(600618)產能,提高生產效率,做精做優氯堿基礎化工產品;重點發展特種工程塑料、環保可降解塑料等先進塑料產品,水性涂料、多功能涂料等特種涂料產品,以及特種尼龍與氨綸絲等高性能纖維產品;重點發展高分子材料功能性助劑及加工助劑、石化配套助劑,印染助劑與表面活性劑,高附加值染料等產業。
主要任務
(一)優化空間布局,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形成以高新園區為核心,其余五個化工園區為支撐的空間布局。聚焦氟硅新材料、電子化學品材料、新能源電池材料、特種功能材料與精細化學品四大重點產業鏈條,推進化工新材料核心技術突破,打造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新材料產業集群高地。
(二)狠抓安全管理,打造平安生產環境
按照“規范達標一批、兼并重組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搬遷入園一批、淘汰退出一批”要求,全面提升企業安全、環保、智能化水平。按照“一園一策”整治方案,完成“安全管理、危險源監控、人流物流管控、應急救援、社會化服務”等“五個一體化”建設,實現全市化工產業園區安全發展、智能發展、集聚發展、綠色發展、高效發展。
(三)關注環境健康,打造綠色化工體系
按照碳達峰工作要求,制定化工行業碳達峰行動方案。推動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推廣新型反應、新型催化、節能節水等一批綠色制造技術,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物減排。建立健全“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危險廢物環境監管體系,強化危險廢物從產生、貯存、轉運到利用處置全過程監管。推行循環化生產方式,促進企業、園區、行業間鏈接共生、原料互供、資源共享,建設能源、水資源、副產物等多重循環系統,實現園區內產業的集約集聚、循環高效、能源梯級利用最大化。
(四)關注智能制造,打造數字化工典范
推進化工行業數字化改造賦能,加強兩化深度融合,打造面向化工生產全流程、價值鏈、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智能制造“人機物”協同體系。推動園區搭建化工行業數字化平臺,綜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信息與通信技術,實現智能化運營、便捷通行、資產管理等多功能綜合集成。推動裝備、軟件、儀器儀表、系統集成、安全防護等不同領域企業的緊密協同合作,培育一批針對化工行業的智能設備生產供應商、智能生產方案解決商、平臺運營服務提供商。
(五)增強企業培引,打造完備化工鏈條
強化龍頭企業核心引領帶動作用,構建以龍頭企業為骨干,中小企業為基礎的化工新材料產業生態網絡。扶持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深入實施“雄鷹”“鳳凰”“雛鷹”“放水養魚”和單項冠軍培育行動,加大對創新型中小化工新材料企業的扶持力度,打造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型創新企業。聚焦氟硅、動力電池整裝、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制造、涂料深加工等優勢產業鏈的上下游領域,積極引進國內外龍頭企業、重大項目和優秀團隊,構建從材料到器件到應用的全鏈化發展格局,增強衢州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水平。
(六)聚焦技術創新,打造化工科創高地
加大企業技術創新激勵力度,引導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打造高層級創新載體,圍繞新材料科創高地建設,支持企業與高校之間加強合作,面向關鍵核心技術開展技術攻關,打造引領世界高端化學材料技術的創新高地。加強科技創新生態建設,積極營造創業創新的社會氛圍、公平高效的政策環境、健全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
保障舉措
強化組織領導
加大政策支持
加強要素保障
完善公用設施
提升發展環境
集聚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