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淮鎮位于縣城以西36公里,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60公里,305省道貫穿其中,東接化龍,西與竹山文峰毗鄰,南與門古交界,北連姚坪、大木,版圖247.21平方公里。下轄14個村,70個村民小組,4611戶,17676人。全鎮平均海拔680米,立體氣候明顯,是典型的二高山農業鎮,具有適宜茶樹生長的自然環境條件。為了進一步整合窯淮鎮茶葉資源,推動茶葉產業快速發展,實現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按照市委、市政府“分區域布局、分產業規劃、分類型指導”的方針,結合窯淮實際,制定茶葉產業2016-2020年發展規劃。
一、全鎮茶葉產業發展概況
(一)發展現狀
⒈生產基地不斷壯大。多年來,鎮黨委、政府搶抓退耕還林、農業綜合開發等政策機遇,將茶葉產業作為重要的產業來抓,加大茶葉基地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茶葉產業取得突破性進展。近年來,在撫育改造老茶園2.2萬畝的基礎上,新建茶葉基地面積0.5萬畝,全鎮茶葉總面積達到2.7萬畝,產量100噸,產值7000多萬元。
?、部萍忌a水平顯著提高。進一步推廣標準化生產、高壟栽培、機采機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的農業、物理、生物綜合防治等技術,通過采取現場指導、組織培訓、印發宣傳資料等措施,提高茶農的生產技術水平,茶葉的科技貢獻率提高了3-5個百分點,推廣有機茶生產面積2.5萬畝,名優茶比率由原來的40%提高到80%。
?、巢枞~產業化經營格局已初步形成。通過優化、整合茶葉資源,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培植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初步形成以房縣神農貢茶業有限公司為龍頭,以陳家鋪村、窯場村等9個茶葉專業村為網絡,以27個茶業專業合作社為支點的“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茶葉產業化經營格局。
⒋品牌建設成效顯著。深入實施精品名牌戰略,積極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獲得綠色、有機食品認證證書。實行 “四個統一”的管理模式,即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標準、統一監管。強化品牌建設,依靠神農貢公司,從質量監管、技術推廣、產品宣傳、產銷協調等全方位開展工作。
(二)主要制約因素
?、辈鑸@基礎條件差,管理粗放。由于茶葉基地建于80年代,受資金、技術、信息等諸多因素制約,基地建設分散,基礎設施薄弱,抗災減災能力差。再加上農民文化素質不高,對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的推廣與應用的接受較慢,茶園管理粗放,重采輕管、粗采濫制現象嚴重,影響了茶葉的產出效益。
?、昌堫^企業實力不強,帶動能力太弱。房縣神農貢茶業有限公司起步較晚,雖有了一定的規模和成績,但目前還不能擔當起全鎮茶葉發展的重任,充其量還停留在初級發展、自我壯大階段,產業鏈還十分薄弱,龍頭帶動效應還沒有真正“舞”起來。在茶葉新產品開發和深加工方面差距很大,深加工項目尚未起步,茶資源綜合利用水平較低,
⒊質量安全意識不強,品牌建設滯后。窯淮鎮雖然認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由于茶葉基地面積小,茶葉數量少,有產品、無精品,有品牌、無名牌,品牌開發緩慢。同時,由于窯淮鎮茶園較分散,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不規范管理現象依然存在;部分茶廠設備陳舊,生產衛生條件差;現有檢測設備陳舊,檢測手段落后,很難進行有效的源頭監控,影響了茶葉的質量安全。
?、促Y金短缺,阻礙了茶葉的規模化生產。茶葉產業是一個勞動密集性、建設投入大的朝陽產業,但受縣、鎮財力限制,對茶業投入、必要的扶持和引導及招商引資力度不夠,茶業專項資金投入少,茶園和廠房設備改造升級難度大,難以擴大生產規模,另外,很多承包經營者自身實力不強,投入有限,影響了茶葉基地建設步伐,制約了企業的做大做強。
(三)發展前景分析
?、弊匀簧鷳B條件得天獨厚。房縣位于鄂西北大山區,具有亞熱帶和暖溫帶雙重氣候特色,立體氣候明顯。境內山巒疊障,云霧繚繞,森林覆蓋率高,茶園生態環境好,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且中性偏酸,具有發展高香綠茶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條件。
?、布夹g力量雄厚。通過整合鎮農技推廣中心和房縣神農貢茶業有限公司業務骨干,選派茶葉生產管理技術過硬的特產技術干部10名,深入到各村著力推廣“一年種,二年摘,三年畝產過一百(斤)” 的密植速成豐產優質種植技術、高壟栽培等輕簡高效的實用技術和無性系栽種技術,茶葉生產、加工推廣服務體系已初步建成,為窯淮鎮茶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痴邫C遇好。房縣已被省政府列入湖北省高香綠茶板塊基地縣(鄂政辦發〔2006〕77號文件)、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接續產業發展規劃、“南三縣百里茶葉生產長廊”聯接縣,縣委、縣政府將從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為窯淮鎮茶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機遇。
?、崔r村勞動力富余,農民種茶積極性高。茶葉產業是一種勞動技術密集型產業,容納農村勞力多,且適宜短期、零星打工的農村婦女。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將茶葉產業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來抓,通過出臺優惠政策,加大資金投入,鼓勵和引導茶場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經營,產業鏈條已初步形成,農民種茶的積極性空間高漲。
?、蛋l展潛力大。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和富有,人們對茶飲料的需求明顯地將從生理性需求發展至安全性、健康需求。由于茶對人體健康特有而卓越的功效,越來越引起世界范圍的關注,尤其是綠茶和紅茶正在變成21世紀最暢銷的流行飲料。這一不可逆轉的綠色健康消費趨勢,將突破區域性消費的局限性,對窯淮鎮茶葉尤其綠茶和紅茶國內外市場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二、發展思路、原則及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以綜合效益為目標,堅持“綠色、生態”開發和建管并重,擴大基地規模,突出產業特色,推進全鎮茶葉產業向產業化方向發展。
(二)發展思路
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核心,在撫育改造現有茶葉基地的基礎上,堅持建管并重,一手抓發展,擴大基地上規模,一手抓改造,提檔升級增效益,加大資金投入,做強龍頭企業,打造精品名牌,努力把窯淮建設成為茶葉名鎮。
(三)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導向原則。根據市場需求,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堅持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合理布局,適度發展。
——堅持因地制宜原則。根據茶葉的生長特性,科學評估建設地塊的生態條件,因地制宜,集中連片,合理布局,科學發展。
——堅持產業化經營原則。以高產、優質、高效為目標,扶優扶強茶葉加工企業,走“企業(加工廠)+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之路,促進貿、工、農和產、經、銷一體化,大力推進加工業,提高茶葉產業的整體效益。
——堅持科技興茶原則。以科技為依托,大力推行“無公害、綠色、有機茶”生產管理技術標準,盡快解決粗放經營、科技含量較低現狀,提高茶葉的科技水平。
——堅持分戶建園原則。茶葉基地建設要以農民為建設主體,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并進行正確的引導,按照“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技術標準”,企業統一加工、銷售,農戶分戶建園,由政府提供種苗,農戶投工投勞進行茶葉基地建設。
(四)發展目標
⒈總體目標:實施茶葉產業工程,到2020年,全鎮茶葉面積達到2.7萬畝,其中:優質茶園2.2萬畝,無性系5000畝,產量100噸,實現產值9000萬元。
⒉專項目標:
——新建茶葉基地5000畝。每年發展1000畝,通過5年發展,到2020年全鎮茶葉基地規模達2.7萬畝(其中:高產高效示范基地1.5萬畝),培育茶葉專業村9個、茶葉種植大戶200戶。新建茶葉基地通過3年的扶育管理進入采摘期,5年進入豐產期,畝產鮮葉60公斤,畝平收入達3000元。
——改造老茶園1萬畝。每年更新改造2000畝,到2020年全部改造完成。
——以房縣神農貢茶業有限公司為龍頭,整合現有加工企業,實現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加大對茶葉加工龍頭企業的扶持服務力度,使其成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2.7萬畝。通過撫育改造,到2020年,全鎮無公害茶園面積達到100%,綠色茶園面積達到80%?!吧褶r貢(綠茶)”品牌建設基本形成。
三、優勢區域布局及主攻方向
(一)區域布局
以346國道為軸線,以觀音堂、鋪溝村、三岔村、東溝村、西溝村、窯場村、淮水村、陳家鋪村、界山村9個村為重點,全鎮茶葉基地規模達到2.7萬畝,形成生態有機綠茶板塊基地產業帶。其中:觀音堂1000畝、鋪溝2500畝、三岔3000畝、西溝4000畝、東溝4000畝、窯場5000畝、淮水2500畝、陳家鋪3000畝、界山2000畝。高產高效示范基地重點建設在窯場、三岔、鋪溝、淮水、界山5個村,其中:窯場5000畝、三岔3000畝、鋪溝2500畝、淮水2500畝、界山2000畝。
(二)重點項目與主攻方向
?、鄙a基地建設: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連片,采取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技術標準、分戶建園的種植模式,新建茶葉基地5000畝,全鎮茶葉基地總規模達到2.7萬畝,其中:高產高效示范基地1.5萬畝,作業道、溝渠、水窖等基礎設施配套。同時,每年更新改造老茶園2000畝,修建和改造路、渠等基礎設施。
?、布庸んw系建設:以房縣神農貢茶業有限公司為龍頭,以27家專業合作社為支撐,主打“神農春雨”品牌,加入武當道茶協會,規范“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動作模式,實現產值9000萬元。
⒊品牌開發體系建設:整合茶葉資源,統一打造 “神農貢(綠茶)”品牌,推行標準化生產和“QS”市場準入制,指導茶葉生產加工企業進行“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凸顯“神農綠茶”品牌效益。
⒋市場體系建設。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加強宣傳包裝,建立健全定點代銷體系,建立市場與企業(或茶場)快捷的營銷渠道。
?、悼萍寂嘤柵c科技支撐體系建設。依托中國茶葉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省果茶研究所等權威科研單位,組建科研攻關機構,培訓技術骨干,加強名優茶系列產品研制、無公害茶生產與加工、名優茶冷藏保鮮等技術應用。組建區域性、專業化的茶葉農技推廣服務隊伍,開展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與推廣,提高茶葉產業的科技貢獻率。
(三)建設重點
?、毙陆▋炠|茶葉基地2.7萬畝,其中:高產高效示范基地1.5萬畝。
?、怖喜鑸@改造升級1萬畝。
⒊新建或擴建茶葉加工車間35個,其中:新建8個,改建或擴建27個。
⒋新建無性系茶葉示范基地5000畝。
?、甸_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建立健全質量檢測體系。
⒍統一品牌包裝,打造“神農貢(綠茶)”品牌。
?、放鄡灧鰪姴枞~生產加工龍頭企業,支持企業引進先進的加工設備和生產工藝,爭創省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附⑼晟频牟枞~生產、加工科技推廣與服務體系和營銷渠道。
四、主要任務
(一)高標準建設茶葉生產基地
按照布局區域化、建園標準化、經營規模化的要求,突出“一村一品”,以346國道沿線的界山、陳家鋪、淮水、窯場、鋪溝、三岔、東溝、西溝、觀音堂9個村為重點,積極輻射帶動全鎮發展。通過5年的發展,到2020年全縣茶葉基地達到2.7萬畝,各茶葉生產重點基地面積達到1.5萬畝以上。堅持“兩手抓”,即一手抓茶葉基地建設,擴大茶葉基地規模。主要通過“坡地點茶果、平地無性系”方式擴大規模;一手抓茶園管理和改造,實現建管并重,促進全鎮茶葉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加強現有茶園基地改造升級,通過坡耕地改造,補苗植樹,增加植被,完善排灌設施,防止水土流失。堅持茶葉基地建設與退耕還林、水土保持、糧油生產相結合,大力推廣林茶套種、果茶套種、糧(油)茶套種,提高土地的使用率。
(二)開發無公害、有機和綠色食品茶
一是加快茶葉標準化生產加工技術操作規程的制定、推廣與普及。加強茶園生態環境保護和生產管理,建立茶園緩沖隔離帶,實施無公害栽培,推行茶園覆蓋免耕技術,堅持施用生物活性肥和有機肥,控制施用化學肥,采取農業、生物、物理機械等方法防治病蟲害,大力推廣茶園機械化管理,名優茶機械化加工、名優茶的冷藏、茶樹設施栽培等優質高效、節本的實用技術,嚴格執行生產、加工、包裝、貯藏、銷售全程無污染控制,力爭用5年時間使全縣茶葉實現“無公害化”。二是探索改造茶葉的加工工藝,完善廠房機械配套設施建設,引進茶葉加工機具、汽熱式殺青機組和微波殺青干燥等設備,實現名優茶加工機械化,機制工藝規范化,品種系列標準化,促進名優茶生產上規模、上檔次、上效益。三是研究和開發茶葉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技術,提高茶葉的綜合利用率。
(三)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一是政府重視,政策扶持。由鎮政府全面負責有機茶開發的規劃、協調、管理、指導和服務;二是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和創新經營模式。制訂有機茶地方標準規范,出臺有機茶生產經營管理辦法,保證有機茶質量,同時,創立“市場+公司+基地+茶農”的經營模式。三是加快茶樹良種化建設,以茶葉無性繁殖進行推廣,提高經濟效益。四是改造茶葉生產車間,提高產品品質。
(四)實施精品名牌戰略
以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為抓手,強化品牌意識,培育精品名牌,大力開發名、特、優質茶。進一步加大對品牌的整合和保護力度,推行“QS”市場準入制,按照“統一品牌、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包裝、統一進入市場銷售”的品牌發展戰略,完善檢驗監測體系,重點培育以“神農貢(綠茶)”品牌為代表的有規模、有市場、有帶動力、有發展潛力的品牌,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品牌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建立市場與企業(或茶場)快捷的營銷渠道,促進茶葉產品流通,解決品牌過多過雜、有品牌而無名牌的問題,形成規模優勢和品牌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茶業產業在窯淮鎮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重要作用,切實加強領導。成立茶葉產業領導小組,負責對全鎮茶葉產業發展實行統一規劃,對重大問題進行科學決策。領導小組下設茶葉產業發展辦公室,負責建設項目的組織協調、規劃設計、技術指導、檢查驗收、目標考核等工作。強化措施,落實責任,實行政府領導、部門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工作機制,做到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
(二)加大資金和政策扶持
加大對茶葉產業開發的資金投入力度,投入專項資金重點扶持品牌開發、基地和基礎設施建設、幼齡茶園管理、加工設備及新技術引進推廣與科技創新,對獲得國家名牌產品、湖北名牌產品及通過有關認證的企業按有關規定予以獎勵。要捆綁整合退耕還林、農業板塊、低產林或低丘崗改造等項目資金,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資金捆綁、各計其功”的辦法,優先用于茶葉基地建設,新建茶園由鎮政府無償向農戶扶持茶種,并每畝補助建設資金1200元,在茶園撫育管理的前3年,每年補貼200元的撫育管理費。
(三)加強技術指導
新建茶園和加工車間一定要先論證,后施工,切實做到誰論證,誰負責,技術與投資相統一。要抽調經濟發展辦公室和農技推廣服務中心有關人員組建技術專班,包村包戶,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負責建設地塊和加工車間的作業設計和質量把關。嚴格按照技術標準進行建設,確保建設質量。
(四)加強建設檢查力度
在茶葉產業開發過程中,鎮黨委、政府要按照“五制”管理要求,組織專門力量對建設工程進行檢查驗收,嚴格獎懲兌現,對建設成績突出的有關單位、村和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對不負責或挪用投入資金的有關單位、村和個人給予批評或處分,從組織上、制度上保證茶葉產業又好又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