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有31個省(區、市)對外公布了本地202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梳理這些工作報告可以發現,眾多省(區、市)對于體育產業具體布局多有著墨。特別是在大力發展冰雪產業、體育與旅游融合發展、促進體育消費等方面,顯示出各地對于激發體育市場活力,釋放體育消費潛力,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深切期待。
后冬奧時代 發展冰雪產業正當時
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為冰雪產業在后冬奧時期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揮“雙奧之城”獨特優勢。扎實做好后冬奧文章,持續普及冰雪運動,落實場館賽后利用計劃,完成北京奧運博物館改造升級。推動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河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后奧運經濟,抓好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打造旅游強省。大力發展后奧運經濟和文旅產業。實施冰雪運動、冰雪文旅、冰雪產業融合發展行動,加快冬奧場館市場化開發,建設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
河北省體育局日前印發的《加快推動后奧運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對于河北省推動后奧運經濟發展提出了更加量化的指標,到2025年全省體育產業總規模要達到3000億元,全省冰雪產業總規模達到1500億元,冰雪旅游和冰雪裝備制造發展成效顯著,張家口“冬奧城市”品牌凸顯,崇禮成為國際冰雪高端賽事聚集區和冰雪運動休閑勝地。河北省體育局制定的《河北省體育局推進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實施方案》提出,通過打造“京張全季體育旅游嘉年華”IP品牌,堅持體育牽引、文化賦能、旅游帶動,會同京張體育和文旅部門,每年舉辦“京張全季體育旅游嘉年華”,推出四季賽事、體育研學、戶外運動、文化體驗等優質體育旅游產品,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宣傳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體育、文化、旅游等優質資源,打造具有世界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高品質體育文化旅游品牌。
有著豐富冰雪資源的東北三省也把發展冰雪產業作為政府工作重點。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冰雪運動,打造冰雪運動中心,壯大冰雪產業,創建“一市一品”體育名城。吉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扎實做好后冬奧時代“冰雪+”文章,高質量建設“冰雪絲路”創新先導區,加快完善冰雪經濟體系,推動冰雪旅游、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全鏈條發展。為100所冰雪運動特色學校配備設備器材。黑龍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壯大冰雪產業,持續提升冰雪基礎設施服務能力,豐富產品供給,辦好哈爾濱國際冰雪節等節慶活動。
遼寧省發展改革委、省文化和旅游廳、省體育局日前印發的《遼寧省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提出,要抓住后北京冬奧時代冰雪經濟飛躍式發展黃金機遇期,推進“體育強省、健康遼寧”建設,加快建設冰雪經濟強省,全面推動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要實現冰雪裝備制造業的新提升,產值達到50億元以上,重點建設冰雪裝備制造產業園區,加快打造冰雪器材遼寧品牌,建成2個省級以上冰雪裝備制造研發基地,培育3家年營業收入超億元的冰雪骨干企業。實現冰雪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省滑雪場館達到40個,滑冰場館達到100個,培育3個大型品牌賽事和活動等,冰雪經濟增速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長。冰雪旅游方面,打造10個以上冰雪旅游主題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推出5個以上省級滑雪旅游度假地。同時,鞏固提升冰雪運動強省地位,在冰雪人才培養上實現新突破。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印發的《黑龍江省冰雪經濟發展規劃(2022—2030年)》提出,到2025年,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滑雪旅游度假地,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冰雪企業和知名品牌,冰雪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產業鏈基礎不斷夯實,“冰天雪地”轉化為“金山銀山”成效明顯。冰雪競賽表演及教育培訓總產值達到50億元,冰雪文化產業總產值達到550億元,冰雪裝備產業總產值達到200億元,冰雪旅游收入突破1700億元,冰雪產業總產值突破3000億元。
河北體育智庫專家、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王曉強表示,眼下,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在交通、配套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經實現了質的提升,與京張體育文化旅游相關的新興玩法層出不窮,正在有力地推動后冬奧時代體育旅游經濟發展。這條體育文化旅游帶也正從“單點”向“環線”“全域”轉變。京津冀及東北三省緊抓后奧運經濟發展重大歷史機遇,充分利用我國北方得天獨厚的特色冰雪戶外資源優勢,大力推動冬奧場館后續利用,加快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緊抓京津冀、雄安新區等區域龐大的消費群體,打造世界級大型冰雪戶外運動綜合體、國際冰雪戶外運動休閑度假區,大力發展北方冰雪運動產業,未來最終將會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北方冰雪運動引領區。
拓展運動空間 促進體育消費增長
隨著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在自然環境中進行體育鍛煉已成為人們追求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種時尚。在這一背景下,群眾參與各種戶外運動的熱情高漲,戶外運動的大眾化常態化助力體育產業穩步發展。
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落實全民健身實施計劃,改造200處社區健身園,新建20公里健身步道、100處戶外微場地、50處鄉村健身廣場、15公里“海河藍絲帶”自行車騎行道。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設省全民健身中心;新建省級基層體育場地設施1000個、“環浙步道”2500公里。
浙江省體育局印發的《浙江省體育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000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超過2%,體育服務業占體育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60%以上。全省體育消費總規模超過2000億元,人均體育消費支出超過3000元。每年舉辦10項以上國際高水平體育賽事,累計培育100項品牌賽事。
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為經濟持續回穩向好提供有力支撐。培育養老托育、家政服務、醫療健康、健身休閑等消費新熱點。《江蘇省“十四五”體育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全省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7200億元,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2%以上,其中體育服務業占比超過70%;城鄉居民體育消費總規模超過3000億元,人均體育消費達到3500元;新增3至5家體育類上市公司,創建一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動態評定100個以上體育產業基地,新增60個以上體育服務綜合體。
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增加消費供給,推動健康、文體、養老、托育、家政等服務消費擴容提質,培育避暑、冰雪、近郊游等文旅消費熱點,繁榮發展“四首”經濟、共享經濟、新個體經濟等新業態。《重慶市體育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則提出了更具體的量化指標,到2025年,全市體育產業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向體育強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基本形成消費引領、創新驅動、主體活躍、結構優質、治理高效的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格局。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1000億元,年人均體育消費達到1500元以上。
隨著科技進步和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數字科技正在為體育注入新活力。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培育數字消費、文化消費、綠色消費、冰雪消費,加強商旅文體等消費跨界融合。
“在當前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背景下,各地都非常重視促進包括體育消費在內的新型消費的增長。要促進體育消費增長,政府的關鍵抓手是不斷完善、拓展和創新體育消費場景,實際上這在很多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有著詳細的體現,例如天津、浙江、江蘇等。相信隨著體育消費場景更加豐富多樣,更加生活化,將有力促進體育消費增長。”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認為,各地應緊緊把握體育消費場景創新的三大發展趨勢:一是線下體育消費場景與其他生活場景的深度融合;二是線上和線下消費場景的深度融合;三是現實消費場景和虛擬消費場景的融合發展。另外要堅持三個發展路徑:首先是加強體育消費場景的布局,使其更多地進入居民的各類生活場景;同時鼓勵其他生活場景中主動引入體育消費場景和業態;其次是加強對傳統消費空間和場景的智能化和數字化改造,將體育消費打造為流量入口,大力發展基于各類體育運動數字化終端的服務生態體系;再次是大力推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和元宇宙技術在體育消費場景中的應用,舉辦各類虛擬體育賽事活動,積極培育新的體育消費熱點。
讓體育成為促進旅游發展新動能
體育與旅游交集融合,有助于解決旅游業結構單一、季節性強、回頭率低等難題。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豐富紅色旅游、古鎮旅游、工業旅游、郵輪旅游、康養旅游等消費場景,促進文化體育、交通信息等服務消費,釋放綜合帶動效應。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精準發力抓消費。特別是像那達慕這樣的活動要紅紅火火搞起來,用歌舞的海洋、乳肉的飄香、壯美的風光把天南海北的游客吸引過來,讓內蒙古成為自駕游的首選地、露營游的佳選地、度假游的必選地、康養游的優選地。
山西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依托世界文化遺產、高等級景區等資源,圍繞文化體驗、山岳度假、康養健身等類型,集中打造10個文旅康養集聚區,集聚一批星級酒店、精品民宿、特色文創、旅游服務、康養等市場主體。加快發展紅色游、鄉村游、研學游、生態游等新業態,開發小群體、低密度、定制式休閑旅游產品,促進露營旅游健康發展。
云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品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促進旅游業與健康、體育、文化、教育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創建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推動旅游市場強勁復蘇,加快“門票經濟”“觀光經濟”向“綜合消費經濟”轉變,旅游總收入超過1.2萬億元。
對于如何推動體育與旅游融合發展,《云南省“十四五”體育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培育滇西南沿邊跨境體育產業帶、大滇西體育旅游發展帶、滇東北山地戶外運動帶三條體育產業帶。例如,昆明將以足球、網球等運動項目帶動發展健身休閑業和體育旅游業,玉溪、楚雄重點發展水上運動和山地戶外運動,紅河重點發展足球等時尚運動項目和民族體育旅游業。滇東北山地戶外運動帶將著力打造以徒步、登山、定向、攀巖等為重點的山地戶外運動產品體系。
“在發達國家,體育賽事以及與體育相關的消遣娛樂活動在旅游活動中所占的比重已達到25%以上。”西安體育學院運動休閑學院教授楊芳表示,我國自然景觀壯美、文化底蘊深厚,草原、沙漠、河流、湖泊、森林、石林、冰雪等旅游資源豐富。隨著全民健身、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體育旅游與地方歷史人文、民俗節慶、體育賽事、地理特征等相結合,將會成為推動旅游產業升級發展的新動能。
“許多旅游者已不局限于走馬觀花式的傳統旅游方式,更愿意參與一些能夠促進身體健康、恢復體力精力、增強體育鍛煉意識的運動休閑旅游項目,他們希望用運動的腳步串聯美景,體驗不一樣的旅行感受,體育旅游儼然成為中國旅游市場的新寵。百姓對于體育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長,也正在催生出龐大的市場上升空間。”楊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