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解決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兩張皮”問題,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高質量發展,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發改委社會司司長劉明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前期,已經有26個?。▍^、市)評選了省級產教融合試點城市,第二批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將優先考慮從省級試點城市中產生。目前,我們正在會同有關方面,積極研究制定相關工作方案,進一步優化遴選辦法,完善標準體系。第二批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工作將于今年下半年啟動。在這里我想強調一點,試點不是目的,目的是支持推動各地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探索,真正拿出一批真金白銀的支持政策,讓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真正成為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和“牽引繩”。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副司長孫志誠在發布會上介紹,按照《實施方案》有關要求,發改委將于今年下半年,啟動遴選第二批30個左右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
前期,發改委請各地認真總結了第一批試點城市的成效、經驗和問題,結合最近的幾次調研發現,一個城市產教融合做的好不好,不在于職教的體量有多大、專業有多全,而關鍵在于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結合得緊不緊,是否形成了良性互動。有的城市職業院校學生數量多、專業包羅萬象,但是人才培養不精準、不聚焦,培養再多人,都難以發揮出支撐作用,教育和產業還是“兩張皮”。
孫志誠指出,確定第二批試點城市,要更注重教育和產業的適配性,這是最重要的遴選標準。也就是說,一個城市職業教育體系不一定那么大、那么多、那么全,但是職業教育的總量、結構、質量,一定要與當地產業需求相匹配,二者要相互交融、互為支撐,真正做到有機融合、良性互動。
下一步,發改委要指導有關地方進一步聚焦,將現代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把那些教育與產業適配度高、融合度深、支撐性強的地方,納入第二批試點城市。
《實施方案》圍繞“賦能”和“提升”,提出5方面19條政策措施。
一是推動形成產教融合頭雁效應。梳理總結首批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經驗做法,啟動遴選第二批30個左右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再遴選一批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儲能、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養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務業等行業,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培養服務支撐產業重大需求的技能技術人才。
二是夯實職業院校發展基礎。對“十四五”教育強國推進工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項目實施情況開展中期評估,在儲備項目庫中新增200所左右高職和應用型本科院校。完善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加快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
三是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通過“十四五”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一批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建設100個高水平、專業化、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重大任務。
四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職業院校聯合企業、科研院所開展協同創新,引導企業深度參與職業院校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促進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各環節。發揮職教集團(聯盟)、市域產教融合聯合體、產教融合共同體作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高質量就業。
五是健全激勵扶持組合舉措。加大金融、投資、財稅、土地、信用等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健全組合式激勵政策體系,支持地方出臺符合本地實際的落地政策。
《實施方案》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會同有關部門牽頭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各地要健全協調機制,將各項任務分解到位、落實到人、責任到人。對各地實踐證明行之有效、可以上升為制度性成果的,要及時總結提煉,并推動修改完善相關政策和制度,符合條件的在全國復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