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生產新能源汽車突破100萬輛,成為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今年1月至8月,新能源汽車產量61.87萬輛,同比增長41.0%,全國大約每生產7輛新能源汽車,就有一輛產自這里……在新能源汽車這個多方角力的新賽道上,十三朝古都西安異軍突起,表現搶眼。
3年前,《西安市現代產業布局規劃》發布,擘畫“6+5+6+1”現代產業體系藍圖,構筑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新材料新能源作為6大支柱產業之一,被寄予厚望。增強創新驅動引領,將綠色理念融入產業發展,西安以“含新量”“含綠量”賦能“含金量”,使產業結構變“輕”、發展模式變“綠”、經濟質量變“優”,走出一條綠色低碳發展的新道路。
科技創新孕育“產業地標”
2021年3月,隆基綠能與上海朱雀投資合資,成立西安隆基氫能科技有限公司,進軍“光伏制氫”;2022年起,維納氫能科技、德燃動力、比克新能源技術等多家氫能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安家西安
氫儲運作為氫能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如何解決當前氫氣儲運效率低、安全隱患大、成本高等難題,成為產業發展亟待突破的瓶頸。
經過10余年科研攻關,西安交通大學新型儲能與能量轉換納米材料研究中心成永紅教授團隊研發出一種石墨烯界面納米閥技術,研制出可以放在手上的復合儲氫材料。
9月10日,在秦創原科技成果產業化暨一九零八新能源新型儲氫材料與氫動力電源產品發布會上,成永紅發布最新進展:公司完成單套系統年產3000噸的工藝包設計,為后續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華電電力科學研究院總經理嚴新榮表示,華電集團在全國擁有多個新能源制氫項目,固態儲氫材料技術為華電在大規模儲運氫等領域提供了更經濟、更高效、更安全的解決方案。
近年來,西咸新區緊扣太陽能光伏、氫能等“3+7+N”的主導產業,持續加強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和產業培育,已招引落地氫能產業鏈企業40余家。
新興產業代表了一座城市的硬實力,決定了城市發展的高度。
西安正在成為企業布局氫能產業的“香餑餑”:2021年3月,隆基綠能與上海朱雀投資合資,成立西安隆基氫能科技有限公司,隆基創始人李振國親自“掛帥”,進軍“光伏制氫”;2022年起,維納氫能科技、德燃動力、比克新能源技術等多家氫能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安家西安。一條新的千億級產業鏈正向西安“招手”……
同時,《西安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3—2035年)(征求意見稿)》明確:西安定位全國氫能科創之都、全國氫能高端裝備產業集聚高地。
“預計到2030年,氫能的發展將進入黃金時代。現在看來,這個目標正由夢想逐漸變為現實,我們和世界上最清潔能源的距離越來越近!”成永紅信心滿滿地說。
高質量發展的“雙向奔赴”
《西安市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西安市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提升方案》等扶持政策出臺,提出構建安全可控、層級合理、供給全市、配套全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
放眼西安,新能源產業發展星光閃耀——
坐落于西安高新區草堂科技產業園的比亞迪汽車生產基地,平均每30秒便可下線一輛新能源汽車,僅2022年就實現汽車產值1431億元、動力電池產業產值266.6億元。
在西安北部的涇渭新城,吉利汽車西安制造基地已建成吉利全球首個全架構、全能源、全車系超級智能“黑燈工廠”,成為國內整車企業首個零碳工廠。
如何保持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的優勢?
今年以來,西安市成立了由市級領導掛帥的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提升工作專班,出臺了《西安市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西安市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提升方案》等扶持政策,提出構建安全可控、層級合理、供給全市、配套全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以整車需求為牽引,做強動力電池,做大電機、電控,破解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及短板弱項,形成全產業鏈集群化發展。
《西安市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5年)》提出,將西安打造成國家級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目前,西安正在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加倍努力。
市場瞬息萬變,機遇稍縱即逝。競速新賽道,考驗的不只是企業,還有政府的決心。實踐證明,同心同向同力,是干事創業決勝的關鍵。
總部位于西安的隆基綠能,數年間成長為全球光伏龍頭企業,在電池轉換效率上屢創新高。
其中,隆基綠能西安電池工廠位于西安航天基地,項目滿產后可實現年產13吉瓦太陽能電池片。
西安隆基樂葉組件事業部總經理邵愛軍介紹,這個項目采用了國內領先的全自動化生產線,是整個光伏產業鏈中技術含量最高、生產工藝最復雜、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環節。“自我們電池工廠項目開建以來,航天基地成立了隆基項目工作專班,為我們提供全天候的保姆式服務,全方位服務于項目推進,有效保證了項目早建設、早投產、早達效。”邵愛軍說。
目前,航天基地已聚集了國家電投、陜煤新能源等50余家新能源企業,形成了“大項目帶動、全產業鏈并進”的良好態勢,被國家能源局列為光伏能源重點發展區域。
“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光伏產業迎來發展“風口”。在這場“追光”的賽跑中,西安有基礎,更有信心。
搭乘“鋼鐵駝隊”馳騁新絲路
8月3日,中歐班列(西安—塔什干)陜烏經貿合作隆基綠能光伏組件出口專列首發儀式舉行。本次發貨的光伏組件是烏茲別克斯坦1吉瓦光伏項目的首批產品。該項目是由中國能建投資建設的我國在烏茲別克斯坦最大的光伏項目
4月26日,隨著一聲汽笛長鳴,中歐班列“一帶一路”10周年長安號西安—中亞專列,裝載著260多輛西安制造的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緩緩駛出西安國際港站,20天后抵達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這是陜西開行的首趟中歐班列新能源汽車出口專列。
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近年來,西安著力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充分發揮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作用,加快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重要對外開放通道,越來越多的新能源汽車從這里走向世界。
8月3日,中歐班列(西安—塔什干)陜烏經貿合作隆基綠能光伏組件出口專列首發儀式舉行。本次發貨的光伏組件是烏茲別克斯坦1吉瓦光伏項目的首批產品。該項目是由中國能建投資建設的我國在烏茲別克斯坦最大的光伏項目,也是隆基綠能在中亞最大的光伏組件供應項目。產品計劃分裝在約3000個集裝箱中,陸續搭載中歐班列長安號走出國門。
根據協議,中國能建將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卡什卡達里亞州和布哈拉州建設兩座600兆瓦太陽能光伏電站。項目投產后,預計每年發電23億千瓦時,減少天然氣年消耗約5.88億立方米。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西安市外貿結構繼續優化,外貿新產品增長強勁,新能源汽車進出口增長64.8倍。
眼下,西安正加快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重要對外開放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構筑內陸地區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貿易通道。從絲綢、茶葉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光伏產品,古老的西安正通過“鋼鐵駝隊”擁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