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啟動運行。先行區將集中試點示范落地國家和本市的10條政策措施,按照適應數據要素和數字經濟特征的新型監管方式建立先行先試機制,加快建設數據基礎制度綜合改革試驗田和數據要素集聚區。
先行區打造綜合改革試驗田
近年來,本市在數據資產登記、評估、入表、交易、融資和司法保障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創新突破,北京數據要素市場生態已經形成完整鏈條。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數字經濟實現增加值14060億元,按現價計算,同比增長8.3%,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4.3%。
先行區將在數據基礎制度上繼續探索。“先行區將按照適應數據要素和數字經濟特征的新型監管方式建立先行先試機制,加快建設數據基礎制度綜合改革試驗田和數據要素集聚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姜廣智說,先行區總體規劃面積68平方公里,建有18個數據要素相關的產業園區,包含4.57萬家市場主體,已有數據要素類的重點企業30余家,產業可利用面積261.7萬平方米。
從功能布局上看,先行區將在北投臺湖產業園建設數據先行區管理服務中心;在信創園建設智能算力中心、數據訓練基地等;在演藝小鎮圖書城改造項目等地布局數據總部基地,包括金融數據專區、文旅數據專區等。
十項政策措施集中試點示范
依據國家和本市的“數據二十條”,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也推出了《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政策清單》,共有10條,集中試點示范落地國家和本市相關政策措施,為全市打造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綜合樣板,進而推廣復制成功的經驗做法。
“政策清單的鮮明特色是先行先試,聚焦數據先行區范圍內的市場主體,率先享受數據價值合規實現、數據供需高效匹配等政策紅利及相關公共服務。”姜廣智說。
據悉,先行區將探索入駐的市屬國有企業數據資產納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機制的模式;在數據先行區出臺數據匿名化、去標識化技術處理規程,對于通過安全技術手段進行匿名化、去標識化等脫敏處理的大規模數據集,在不違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情況下,可以在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科學技術研究、臨床醫療和新藥研發以及公共服務領域數據產品研發中使用,若相關數據內容來源者提出異議,則采取刪除處理或適當協商補償;對于開展數據資產首登記、首交易、首入表、首開放等活動,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將利用高精尖支持資金給予政策支持。
2025年數據產業規模超500億元
10日,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建設工作辦公室等一系列數據服務窗口正式入駐數據先行區,首信云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國際算力服務有限公司等10家數據要素市場主體已率先在數據先行區落地。
這只是先行區邁出的第一步。2023年是先行區的建設培育期,將開展數據先行區重大項目(一期)建設和技術驗證;2024年到2025年是運營推廣期,將開展重大項目(二期、三期)建設,建設文旅、金融等數據專區,建設完成數據資產登記、托管平臺,開展數據資產評估試點,加快建設數據產業基地,推進數據要素型企業招商引資;2026年到2030年是引領發展期,將形成全國數據產業高地效應,樹立全國數據要素流通的標桿。
按照計劃,到2025年,先行區將基本形成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框架體系,匯聚高價值數據資產總量達到80PB,數據交易額達到50億元,數據產業規模超過500億元;到2030年,完全建成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打造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政策高地、可信空間和數據工場。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說,隨著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啟動運行,本市將與時俱進地調整與數字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探索建設有利于數據安全保護、有效利用、合規流通的產權制度和市場體系,培育發展壯大數據要素市場,推動北京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