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29日,陜西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和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先后在西安閉幕。記者從陜西兩會上獲悉,培育壯大高端裝備制造業,推動裝備制造業產業鏈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之一。

陜西省政協常委宋楊代表民建陜西省委在政協大會上作《培育壯大高端裝備制造業構建特色鮮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報告時說,高端裝備制造業處于產業鏈核心環節,決定整個制造業產業鏈的綜合競爭力。2023年陜西省規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5%,但與先進省份相比,裝備制造領域千億級企業僅2家、百億級企業15家,無論是企業規模還是大企業數量都有較大差距。同時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緩慢,配套企業分布較散,工業園區相關配套產業聚集度不高,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尚未形成。
為此他們提出建議,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打造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高地,形成以創新引領、智能高效、綠色低碳為核心的高端裝備制造業體系。二是利用西安獲批建設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契機,支持在西安布局建設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化工業軟件等方面研究的全國重點實驗室,解決一批“卡脖子”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三是高水平謀劃產業集群建設,重點支持央企與陜西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鏈,深化協同發展,提高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區的產業配套能力。四是積極落實高端裝備制造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投入財政補助等優惠政策,加大財政資金獎勵支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產品力度。
陜西省人大代表、陜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宏安也認為,陜西裝備制造業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性亟待改善,國產化特別是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不暢;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較低,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產業發展規模仍然較小,裝備制造業向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需進一步加快。
李宏安建議,落實好國家支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公平參與企業招投標有關政策,破除指定進口產品、對國產化設備設置業績要求等方面的隱形壁壘,逐步提升省內重大項目國產化裝備及軟件占比。強化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驅動活力,依托大型企業、科研院所和重點研發機構合作共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加強前沿技術研究和產業應用。同時,依托龍頭企業的行業經驗和運營數據,建立數智化工業互聯網平臺,形成連接企業內部生產和外部產業鏈合作伙伴的數字化產業互聯網,加速裝備制造業與新一代數智化技術融合發展。
據了解,“十四五”期間,陜西裝備制造業通過推進“制造”向“智造”轉變,不斷向中高端發展邁進。陜鼓創新研發全球最大的AV140軸流壓縮機、350MW壓縮空氣儲能機組占據全球技術制高點,秦川集團數控磨齒機、螺桿磨床市場占有率國內第一,鉑力特成為國內最大的金屬增材制造企業。陜鼓、法士特入選國家級數字領航企業,陜鼓等3戶企業被工信部評為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