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韓國曉星高性能碳纖維新沂產業基地項目投產活動舉行,該項目正式投產標志著我市“343”創新產業集群中的新材料產業發展邁出了新步伐。
近年來,徐州市把新材料產業作為“343”創新產業集群中3個優勢創新產業集群之一重點培育,圍繞“基礎材料、戰略材料、前沿材料”三大板塊,聚焦高端金屬、新型能源、功能纖維、電子信息材料等細分領域,進一步強鏈補鏈延鏈,關鍵新材料產業持續快速增長。全市已形成10億元以上企業10家,上市企業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家,省級以上綠色工廠8家。
緊跟“大勢”
把握產業風口
高性能碳纖維新沂產業基地項目由韓國曉星集團投資建設,是該集團在全球碳纖維市場布局的重要一環,主要產品包括差別化纖維絲、氨綸絲、輪胎簾子布、滌綸工業絲、尼龍薄膜等,主要應用于碳芯電纜、基建設施、壓力容器、氫能源汽車等領域。
隨著該項目的深入實施,碳纖維產業將成為我市又一新材料產業。建成達產后,預計可年產0.96萬噸高性能碳纖維及1.68萬噸碳纖維復合材料,實現年銷售額超100億元。
去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3年度增材制造典型應用場景名單,江蘇威拉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商業航天渦輪盤高溫合金粉末成分設計優化及制造”項目成功入選。除了研發制造的商業航天用新材料,威拉里還有兩款材料取得國家藥監局三類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實現粉末產品在醫療領域應用重大突破改革創新。
位于徐州經開區的天通凱巨科技有限公司鈮酸鋰大尺寸晶片已經量產。依托天通股份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的平臺優勢,天通凱巨擁有了大尺寸鉭酸鋰和鈮酸鋰兩種晶體材料關鍵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突破了“卡脖子”技術,實現了國產化替代。
新材料產業是戰略性、基礎性產業,也是搶占未來科技和經濟發展制高點的關鍵領域。堅持產業集聚化、循環化發展,沛縣延伸鋁板—帶—箔產業鏈,成為淮海經濟區最大鋁材基地;邳州市依托煤焦化資源,打造全省最大煤基碳材料基地;新沂市依托化工園區優勢,成為全省重要的高性能膜材料基地;賈汪區延伸“水泥+”產品鏈,形成蘇北地區最大的水泥建材基地。
發揮“優勢”
凸顯優勢產業定位
1月30日,生物醫藥專精特新產業學院在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揭牌,這是我市首家由工信部批準設立的專精特新產業學院,也是生物制藥領域第一個專精特新產業學院。
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將聯合江蘇萬邦生化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結合學校藥品生產技術專業排名全國第一的專業優勢,深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徐州新材料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為了助力創新產業高質量發展,徐州市多次舉辦新材料專利成果轉移轉化活動。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兩項開放許可專利——“二元乙丙基高耐候型電線電纜橡膠防護套及其制備方法”和“一種時尚透氣高幫作訓鞋鞋面”,分別與徐州耐力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江蘇安保來防護科技有限公司達成轉化協議。中國礦業大學、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分別與江蘇極易新材料有限公司、徐州騰飛工程塑料有限公司結成戰略協作伙伴。
在徐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上交大(徐州)新材料研究院的技術人員們正在為徐工機械關鍵材料科研攻關。上海交通大學是新中國最早建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高校之一,是世界一流、國內頂尖的新材料研發引擎。該研究機構負責人單愛黨教授表示,落戶徐州既是看中了這里的發展潛力,也能夠在淮海經濟區框架內發揮更好的服務和驅動作用。“徐州有著世界一流的裝備制造業產業鏈,對于新材料的研發和后續服務,有著旺盛的需求。其次,淮海經濟區有著龐大的產業縱深,我們可以依托徐州這個中心城市,為區域協調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材料技術與信息技術、制造技術、能源技術交叉融合、協同應用,這為新材料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下一步,徐州市將穩步提升新材料產業集群規模,統籌推進基礎材料提檔、戰略材料壯大、前沿材料培育,更大力度暢通產業循環、打造新材料產業優質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