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起主導作用的新質生產力由新勞動者、新勞動對象、新勞動工具、新基礎設施等四大要素共同構成,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具有高科技、高能效、高質量等三大突出特征。而通過壯大新產業、打造新模式、激發新動能,新質生產力能夠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促進行業發展。
如果說新質生產力是對“深度科技創新”與“產業持續發展”之間相互關系的精確總結,那么按照新質生產力邏輯重新審視諸多科技力量應用方法并持續推進創新落地,產業將獲得一條實踐高質量發展的全新路徑。
千行百業如此,文化產業亦如此。
文化產業中的新質生產力
通過觀察文化產業過往的發展路徑我們不難發現,新技術、新手段的應用總能夠為文化產業提供新的內容和形式,并帶來傳播方式、商業模式等層面的創新。而伴隨近年來ICT技術的加速發展,整個文化產業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轉型升級機遇。消費者對于高品質、多元化文化產品及服務的需求已經被充分激活,市場容量和空間都已變得更廣闊。這些現象均與新質生產力和產業發展之間相互促進的邏輯相合、相通。
而在更高層級的國家戰略層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更明確提出:“推進文化數字化發展,深入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同時,《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也指出:“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點集成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
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擲地有聲,產業與市場的高速成長肉眼可見;這是擺在全行業面前的歷史性發展機遇,也是華為積極投身文化產業建設并在2024年“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工作推進會”中匯報成果的底層動力。

【圖】華為中國政企互聯網傳媒行業總經理李騰
發表主題演講《華為ICT七力助推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在華為看來,包括數字化工具、通訊網絡、數據中心和云計算、存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工具、大數據分析工具、智能終端等在內的一系列科技創新已經為文化產業構建了新質生產力落地所需的新勞動工具和新基礎設施。而這些科技創新也與市場和行業內部的創新力量共同作用,催生出了新勞動者和新勞動對象。
有了新基礎設施、新勞動工具、新勞動對象、新勞動者等四大關鍵要素的加持,新質生產力已經在文化產業的全產業鏈生根發芽;一條文化產業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業已逐步成型。而在實踐新質生產力的漫漫征途之中,華為則能為產業鏈中的政企客戶提供七大助力。
用七種科技創新之力,打造文化產業的新質生產力
正如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落地需要文化大數據體系支撐,文化產業的新質生產力同樣需要ICT技術的體系化支撐。憑借在計算、存儲、網絡、云計算、AI、綠能等領域的長久積累,華為能夠攜手伙伴,為客戶提供ICT層面的體系化支撐,以全棧方式幫助客戶構建新基礎設施、新勞動工具。
華為將面向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的海量技ICT術和萬千解決方案歸納總結為七種力量:
連接力:從“人聯”到“物聯”,從“數聯”到“算聯”
華為能夠提供從5G到5G-A、從F5G到F5G-A、從IPv4到IPv6/IPv6+的全套網絡連接技術及配套解決方案,幫助產業實現用戶、數據、應用和計算之間的多維互聯,讓文化大數據能夠快速在云和邊緣之間傳輸、存儲和計算,提高文化產業的運營效率和響應速度,為行業提供更多可能性。
運力:打造超寬、粗壯的超級運力網絡支撐
由廣電客戶運營的廣播電視網絡是國家的重要戰略戰備資源,也是產業內海量文化數據傳播傳輸的重要基礎設施。面向廣電網絡,華為能夠提供F5G-A、IPv6/IPv6+等多種新技術演進選項,可在廣電網絡和國家骨干網、骨干網、數據中心之間實現200G/400G的高速連接,支撐文化產業打破地域限制,推動文化產業的數字化產品實現全球化營銷和推廣。
算力:多樣化應用驅動計算多樣性發展
與千行百業一樣,以云游戲、AR/VR、推薦搜索等為代表的眾多文化產業新業態也在驅動多樣算力快速發展。根據《智能世界2030》報告預測,到2030年,通用算力將迎來10倍于今的成長,而智能算力更將增長500倍。要滿足需求、達成目標,則需要構建全國一體化的算力網絡,用大量通用數據中心、智算中心、超算中心、邊緣數據中心來實現算力的空間布局和多樣性布局。而在這一過程中,華為提供的鯤鵬、昇騰等算力產品將扮演重要角色。
智力:盤古文化大模型助力文化企業智能化
盤古大模型是華為開發的L0層級基礎大模型,擁有千億級參數。以此為基礎,華為正聯合文化大數據產業,使用文化行業海量數據,開發生成面向文化產業的百億參數L1級別盤古文化大模型。
完成訓練后,文化企業仍可根據自身需求,使用場景化數據對盤古文化大模型進行L2級訓練微調,讓大模型不僅適用于集團型企業、行業龍頭和文化監管單位,更能與出版社、報業、文化傳媒機構等中小企業的需求相適配。
目前,盤古文化大模型已能夠提供自動文生圖、自動標注、文化知識問答與搜索、知識圖譜生成等眾多場景化功能,可在歷史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和恢復古老文化作品及文物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存力:數據要素市場發展驅動存力系統化、規模化
伴隨數字化進程的深入和數字裝備的增加,文化產業同樣面臨數據量倍增、非結構化數據比例提升、數據勒索事件頻發、數據處理成本抬升等多方面挑戰,需提升存力來解決矛盾,并最終推進文化產業的數據要素市場發展。華為提供的海量存儲產品和方案能夠從容量、可靠性、性能、安全、低碳、多云生態等六大維度幫助客戶構建新時代先進存力,打破數據孤島,助推多維創新。
感知力:用豐富的終端打造文化產品的沉浸式體驗
各類智能終端已成為當代消費者群體的標配,而AR、VR、MR、體感交互等新型終端也方興未艾、層出不窮;這些都在深遠地影響著文化產業的生產和交付邏輯。華為在智能終端領域始終堅持構建自主硬件架構,向消費者和行業客戶交付自主、可信、安全的終端產品,用更優質、更全面的體驗助推文化消費普及,促進文化市場繁榮。
綠電力:用比特+瓦特守護行業可持續發展
為實現行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文化產業也在經歷從高碳向低碳、從低碳到零碳的深刻轉型。實現這一目標即需要綠色能源所帶來的“瓦特”,也需要數字化能源管理技術的“比特”。目前,華為正通過清潔發電、能源數字化、交通電動化、綠色ICT能源基礎設施、綜合智慧能源等多種方式構建能源數字化管理平臺,推動能量流與信息流的融合,為文化產業和千行百業注入新的綠電之力。

【圖】“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工作推進會”于3月28日在湖北武漢舉辦
七力合一,御力前行;華為與文化產業相守相伴
經濟發展使人們對文化產品的需求顯著提升;新科技的快速發展讓文化產業的經營、生產和交付邏輯面臨深層變革;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則讓文化產業成為國家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市場需求、行業發展和國際競爭三層動因都要求文化產業以更高質量、更快速做大做強,而落實新質生產力正是發展的必由之路。
用七種創新科技之力為產業提供新基礎設施和新勞動工具,是華為參與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建設的切入點。當連接力、運力、算力、智力、存力、感知力、綠電力等七大ICT合而為一,文化產業便有了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底層驅動力。
御力前行,中國文化產業將迎來更璀璨的星空和更寬廣的舞臺;與行業伴行,華為亦將攜伙伴用不斷翻新的ICT技術和方案為新質生產力注入更多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