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對應大科技大健康大制造賽道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以及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從定義上看,新質生產力是代表新技術、創造新價值、適應新產業、重塑新動能的新型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夯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物質技術基礎的重要舉措。從構成上看,形成新質生產力需要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未來產業。
從行業劃分看,新質生產力涵蓋的二級市場賽道包括計算機、電子、通信等大科技行業;電力設備、機械設備、國防軍工、汽車等大制造行業;醫藥生物等大健康行業。
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如何起源和誕生的?
我們認為,新質生產力可能源自軍事領域的新域新質作戰力量,更多表現為統籌發展與安全背景下,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當前,大國戰略博弈明顯升溫,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國際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域新質作戰力量已成為大國戰略競爭的制高點和制勝未來的關鍵力量。
根據“十四五”規劃對于國防現代化的闡述,新域新質作戰力量指向以機械化為基礎、信息化為主導、智能化為方向,在推進智能化進程中發展高度發達的機械化和更高水平的信息化,這也與新質生產力強調數智技術、綠色技術等為傳統產業注入新動能的內涵一致。
新質生產力把握的關鍵點在哪?
新時代背景下,勞動者、生產資料及其相對應的生產關系都在發生深刻變化。發展新質生產力,重點從以下三個方向著手:一是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二是掌握和用好新型生產工具,三是塑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系。
發展新質生產力舉措如何度量?
2023年12月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詳解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六大方面政策舉措,為了能更好地度量和跟蹤新質生產力政策舉措帶來的實際效果,我們構建了潛力指標、供給指標、生產指標和分配指標四大類指標。
其中,潛力指標側重于反映新質生產力發展基礎和潛力;供給指標體現新質生產力的供給能力;需求指標側重于新質生產力與內需及外需的需求市場;分配指標體現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對人力資本、數據要素、資本要素等要素的合理分配情況。
由于我國新質生產力方興未艾,相關官方數據尚未完善,因此,當前我們的重點在于先建立起符合經濟邏輯的指標體系框架,具體指標隨著官方數據的完善或在未來會做相應的調入或調出。
新質生產力包括8大新興產業和9大未來產業
2023年8月2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科技部、國家能源局、國家標準委印發《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文中指出:“新產業是指應用新技術發展壯大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具有創新活躍、技術密集、發展前景廣闊等特征,關系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局?!蔽覀冋J為在較大程度上為新質生產力以及其涵蓋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框定了行業范圍,可以作為未來新質生產力的產業布局方向,主要包括8大新興產業和9大未來產業。
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民用航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未來產業包括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顯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等9大未來產業。
新質生產力支持政策有哪些?
貨幣金融對新質生產力的支持政策主要涉及加強頂層設計、支持科技貸款、拓寬融資渠道、推廣跨境融資和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等五個方面。
財政政策重點在于配合產業及科技政策協調發力,針對于新質生產力,財政政策重點在資金支持、財政貼息和減稅降費等方面予以支持和政策傾斜。
產業政策將堅持創新推動,一方面依托新型興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另一方面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在具體舉措上需關注五大方面的落地: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搶立新產業標準、產業結構調整目錄增加鼓勵新質生產力相關領域、國家高新區招商引資和加快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等改造升級。
傳統生產力的投資機會主要在哪?
傳統生產力的投資機會重點關注兩大方面,其一,地產基建穩增長鏈條,在中央經濟工作會的積極定調下,中央政府加杠桿積極發力,地方政府圍繞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房建設積極謀劃,預計三大工程有望對地產基建帶來積極支撐,進而促進經濟增長修復。其二,在美國補庫周期逐步開始的催化之下,我國供給優勢帶來的“性價比紅利”值得關注,我們提示短期重點關注兩大方向,其一是機電產品類出口,涉及消費電子、汽車及零部件、家電、機械等。其二是與美國地產后周期相關的家具、家電、輕工、紡服等,與美國制造業回流、資本開支增加相關的機械、化工等。
2024年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的投資機會有哪些?
我們預計,2024年經濟總體處于向潛在增速中樞回歸的過程。在以寬財政主導的穩增長政策協同發力的情況下,預計2024年上半年市場風險偏好總體較低,傳統生產力相對占優,基建相關的周期股可能相對受益。
隨著經濟內生動能觸及高位,預計無風險利率在下半年或呈現波動下行趨勢,疊加市場的信心穩步修復,2024年下半年可能形成股債雙牛格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賽道可能迎來估值彈性釋放,包括制造、科技和醫藥等領域。我們進一步提示,如果出現了新的技術突破,新質生產力或迎來間或性的投資機會。(作者為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