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濱湖區胡埭鎮小型工業園區內,一輛印著“無廢城市 綠色發展”字樣的自動駕駛小藍車正繁忙地穿梭轉運。這是我市首臺用于一般固廢轉運的無人駕駛智能網聯車輛,由無錫市恒發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在加速“擁抱”新質生產力的當下,我市廣大節能環保企業聚力科技創新,為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注入更多力量。
“節能環保產業既是生態環境治理的主力軍,也是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市生態環境局人士介紹,節能環保產業集群是無錫“465”現代產業集群確立的6個優勢產業集群之一,現已集聚鏈上重點企業2000多家,年產值近1500億元。其中,節能環保裝備制造規模居全國前列,水污染治理領域占全國市場份額的40%。“但產業集群的協同創新能力有待提升,必須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據悉,按照《無錫市節能環保產業集群三年行動計劃》,無錫市將積極構建“攻關+平臺+轉化”的協同創新體系,助力打造綜合實力國內領先的節能環保產業集群。
作為國內發動機尾氣后處理系統的龍頭企業,無錫恒和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近十年來,始終埋頭技術攻關,走出一條與外資品牌不同的技術路線,實現產品自主可控。“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公司快速駛入科研成果產業化應用的‘高速路’。”企業負責人表示。
企業的深刻體會也是無錫的努力方向。去年,“太湖之光”科技攻關計劃聚焦生態環境領域科技需求,面向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處理、節能裝備等,組織開展關鍵技術攻關與應用示范,共安排資金860萬元、支持25個項目打好技術“攻堅戰”。
前不久,我國環境工程領域第一個基礎科學中心——“水質風險控制工程學”基礎科學中心宜興研究基地,正式落戶在有環保產業“最強大腦”之稱的南京大學宜興環保研究院,此舉將加快促進水清潔技術學科發展。據了解,目前無錫節能環保領域共集聚高層次人才1000多人,與國內外300多家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產學研合作機制,累計建立各級各類研發平臺132家。為增強共性技術服務支撐,我市將穩步提升重大平臺建設,力爭到2025年建成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等150家以上,培育產業創新平臺12個。
近30項發明專利、參編13項行業及團體標準……走進江蘇泰源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廳,榮譽墻上的一張張證書見證著企業的科創實力,而背后是對科研投入的不惜血本。近年來,我市鼓勵節能環保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積極推進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向“生產線”轉化。江蘇道同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牽頭的“光伏廢水資源化回收技術與裝備的研發及產業化”,江蘇新瑞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牽頭的“綠色零碳生物基前處理助劑的研發及產業化”等項目經評審后,便拿到了400萬元資金支持。
強化科技支撐,提高核心競爭力。無錫節能環保產業集群正不斷激發求“新”的內生動力,朝著全國最具輻射力的節能環保科技創新高地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