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醫藥健康產業營業收入達9761億元,一批前沿技術企業及創新醫療器械、創新藥涌現。新的發展路線圖正在鋪展,剛剛發布的本市第三輪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提出:到2026年,本市醫藥健康產業總規模達1.25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每年100億元以上。6月6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對新一輪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進行解讀。
醫藥健康將實現萬億級產業躍升
“醫藥健康產業是助推北京創新發展的‘雙發動機’之一,也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張繼紅介紹,本市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已經進入第三輪。此前,兩輪行動計劃分別在2018年至2020年、2021年至2023年實施,為北京實現醫藥健康萬億級產業躍升奠定了扎實基礎,推動醫藥健康產業成為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堅實力量。
在北京,中關村生命園、大興醫療器械園等7家高品質特色園區已經形成。從2018年至今,一批全球頂尖科學家創辦的醫藥健康前沿技術企業涌現,上市企業數量新增50家,超過前些年的總量,累計達到84家;創新醫療器械、人工智能三類醫療器械、創新藥等創新成果正在持續產出。
自2014年啟動的首都衛生發展科研專項,則推動醫務人員、科研人員以臨床問題和臨床需求為導向,開展高水平臨床研究。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昂介紹,十年來,該專項的成果已推動494項診斷方法、877項治療措施優化,制定或更新診療指南57部,申請專利600余項。目前,本市已分3批建設了30家研究型病房,提供5500余張床位,確保了臨床試驗床位資源的有效供給。
新一輪行動計劃將強化原始創新
《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2024—2026年)》明確了多項任務目標:到2026年,本市醫藥健康產業總規模達1.25萬億元;實現引領全球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5至8項;新建1至2家研究型醫院……屆時,本市醫藥健康產業承載力將進一步提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化醫藥健康產業集群加速形成。
新一輪行動計劃已經啟動。張繼紅表示,接下來,本市將強化原始創新,依托首都醫科大學等優勢創新主體,再布局一批主體多元、機制靈活的新型體制機制的研發機構。同時,將聚焦新興技術領域,催生具有顛覆性、引領性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并打造5至10個高水平基礎與臨床結合的研究基地,推動從研究到應用的轉化。
科技創新還將與醫保體制改革、衛生體制改革與藥品流通體制改革聯動。通過研審用聯動的全流程服務機制,本市創新藥械研發上市腳步將進一步加快,并將支持創新藥械“走出去”,在全球注冊上市和銷售,提高北京創新成果在海外的影響力。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潘峰介紹,近5年來,本市醫藥健康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連續實現正增長,2023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4.6億元,是2018年的4.5倍。2024年以來,昌平未來美城產業創新基地、曼迪卡爾人工智能藥物研發生產建設項目等實現“拿地即開工”,諾華制藥、阿斯利康、丹納赫等跨國龍頭企業的新項目也即將落地。后續,本市的醫藥工業用地保障將繼續加強,未來3年規劃新增不少于3000畝,建設標準廠房300萬平方米。
前沿科技為醫藥健康帶來新機遇
“人工智能技術為醫藥健康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北京擁有良好的人工智能創新基礎,我們要搶抓機遇。”張繼紅說,接下來,本市將加快醫療大模型落地應用,先期推動面向藥物研發、醫療輔助、輔助診療、健康管理和中醫藥等5類場景的醫療大模型開發和落地應用。人工智能還將助力加速藥物研發、虛擬臨床試驗等研發輔助平臺搭建,為診療新技術、新藥研發提供重要支撐。
腦機接口作為生物智能與機器智能融合的關鍵性技術,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近期,北京在這一領域也屢獲突破。清華大學團隊與宣武醫院、天壇醫院合作,在脊髓完全性損傷患者中,率先開展無線微創腦機接口臨床試驗,實現了自主喝水等腦控功能,抓握準確率超過90%。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自主研發的“北腦一號”“北腦二號”,近期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北京在基礎研究、臨床、審批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將得到重點發揮,并從技術突破、人才引進、成果轉化等方面做好布局和服務?!睆埨^紅表示,在腦機接口研發過程中,本市將推動醫療機構與高校院所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并建立適合腦機接口系統的技術檢測服務平臺,發揮國家醫療器械創新北京服務站的作用,前瞻做好監管技術研究,進一步補齊產業鏈關鍵要素,加快產出一批服務國家科技戰略、解決臨床需求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