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云南昭通市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壯大“三大經濟”的部署,加快理念轉變、資源轉化、結構轉型、動能轉換,突出壯大高原特色農業、綠色能源、綠色硅鋁、磷基及新能源電池材料、現代服務業“5個千億元產業”,加快優勢特色資源轉化利用,打造經濟發展強勁引擎。
中共昭通市委副書記、昭通市人民政府市長楊承新介紹說,昭通市堅持“打高原牌、走生態路、強‘昭字號’”,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昭通高原農特資源豐富,“果”香濃郁的“紅蘋果”、“椒”香四溢的“青花椒”、藥食同源的“烏天麻”、鮮嫩可口的“筇竹筍”尤為出名。昭通目前全市有10萬人種天麻、50萬人種蘋果、60萬人種花椒、100萬人在竹產業中受益。高原特色農業已成為人民群眾就地就業的致富產業。近年來,“昭通小肉串”持續火爆,目前,“昭通小肉串”全國門店有8000多家,年產值超過100億元,帶動了上下游近7萬人就業。
在發展新型工業上,昭通市堅持“‘電’好基礎、從‘磷’起步、‘硅’模發展”。昭通電力裝機全省第一,頁巖氣資源量全省第一,煤炭占全省的2/5、硅礦占全國的1/5、磷礦占全國的1/2,初步探明鋁土礦8000萬噸。依托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3座世界巨型水電站,持續上“光電”、增“風電”、補“火電”,年發電量穩居全省第一,今年將超過900億度,全國每用100度電就有1度電來自昭通。依托亞洲最大規模的單體富礦磷礦區,與云天化集團等合作,全面推進磷資源開發,加快打造千億級磷化工園區。引進旗濱集團、中鋁集團、合盛硅業、新安化工等龍頭企業,推動“硅礦不外運、鋁水不落地”,今年6月,昭通下線了全省第一塊光伏玻璃,填補了全省沒有自產光伏玻璃的空白。
在發展現代文旅上,昭通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緊緊圍繞“一山、一城、一址、一江”,加快打造文旅“新名片”。今年以來,昭通文旅持續升溫,“五一”假期全市累計接待游客數、實現旅游總花費,同比分別增長22%、29%。
“不久的昭通,您可以到大山包坐索道看濕地、觀云海,領略高原精靈黑頸鶴的豐姿、感受驚奇險峻大峽谷的壯美;您可以到昭通古城感受朱提故城的神奇、感觸千年古跡的精美、感受古都煙火的魅力;您可以到'扎西會議'舊址參觀紅色遺跡、欣賞紅色劇目、傾聽紅色故事;您可以到金沙江感受大江東流的壯闊、感悟大國重器的雄偉、欣賞高峽平湖的美景;您還可以到昭通摘蘋果、挖天麻,泡溫泉、吃小肉串、品昭通美食”,楊承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