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已成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2025年更是政策紅利集中釋放的關鍵窗口期。面對基礎設施老化、消費動能不足、城市功能滯后等挑戰,中央財政與多部委協同發力,通過超20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20個城市開展更新行動。本文將系統解析2025年城市更新政策的支持依據與資金規模、申報范圍與評選機制、2025年城市更新項目清單、資金重點支持方向及領域,并深入剖析其帶來的企業機遇、居民福祉和城市發展紅利,為各方把握政策機遇提供全景式指南。
一、政策依據與資金規模:中央財政的強力支撐
2025年城市更新行動的核心政策依據是財政部與住房城鄉建設部于2025年4月聯合印發的《關于開展2025年度中央財政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通知》(財辦建〔2025〕11號)。該通知明確了中央財政將通過“競爭性選拔”方式 支持不超過20個大城市實施城市更新,資金總規模超過200億元,重點推動老城區基礎設施升級、消費型設施建設及可持續更新機制探索。
資金分配采取區域差異化補助標準,充分體現對欠發達地區的傾斜支持:
東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8億元
中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10億元
西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12億元
直轄市: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12億元(參照西部標準)
資金將根據工作推進情況分年撥付到位,確保項目實施的可持續性。
除專項資金外,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25年5月宣布在中央預算內投資中專門設立城市更新專項,支持公益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這是對現有資金渠道(包括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等)的重要補充。據統計“十四五”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累計安排超過4700億元支持城市更新相關項目建設。

二、申報范圍與評選機制:精準扶持與競爭擇優
2025年城市更新政策在實施范圍上突出精準聚焦與區域平衡,具體體現在:(一)城市規模要求:限定為大城市及以上城市,優先向超大特大城市以及黃河、珠江等重點流域沿線大城市傾斜。
(二)申報數量限制:各?。▍^、市)僅可推薦1個城市參評,最終全國范圍內選拔不超過20個示范城市。
(三)基礎申報條件:1.建立專項工作機制,制定工作方案且實施范圍集中在城市老城區2.城市財力滿足投入需要,債務風險低,不因更新形成新隱性債務3.近三年(2023年以來)無重大住建領域安全事故或負面輿情。
(四)評選過程采取四步競爭性評審機制,確保公開透明與科學擇優:1.省級推薦:省級部門擇優推薦本市,組織編制方案(直轄市可直接申報)2.書面評審:財政部、住建部組織專家審查,按120%差額確定答辯名單3.現場答辯:城市派員參加公開答辯,展示方案亮點與實施能力4.集中公示:綜合評分確定入圍名單,公示無異議后正式確定為支持城市。截至2025年6月4日,財政部已公示首批20個入圍城市名單,包括:北京、天津、唐山、包頭、大連、哈爾濱、蘇州、溫州、蕪湖、廈門、濟南、鄭州、宜昌、長沙、廣州、??凇⒁速e、蘭州、西寧、烏魯木齊。
三、2025年城市更新項目清單
(一)居住環境改善:1.老舊小區改造:針對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重點改造水電氣路網、加裝電梯、完善消防設施、推進適老化改造(如無障礙通道)等,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例如,2025年全國計劃將2000年前建成的小區全部納入改造范圍。2.城中村改造:通過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或拆整結合的方式,消除安全隱患,改善居住條件和生態環境。2023年以來,全國已啟動超5000個城中村改造項目。
(二)基礎設施升級:1.地下管網更新:包括燃氣、供水、排水、供熱等老舊管道改造。2.海綿城市建設:通過雨水花園、透水路面等措施,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并同步推進雨污分流改造。 3.智慧市政設施:部署物聯網感知設備,構建城市生命線監測系統,提升基礎設施運行效率。
(三)公共空間與社區服務優化:1.完整社區建設:完善“15分鐘生活圈”,增設托育中心、養老設施、社區醫療等嵌入式服務,補齊“一老一小”。2.公共空間打造:建設口袋公園、文化廣場、步行街等,增強城市宜居性。
(四)產業功能提升:1.舊工業區轉型:將廢棄廠房改造為文創園、科技園區或商業綜合體。2.產城融合:推動產業園區與城市功能融合,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土地產出效率。
(五)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1.歷史街區修繕:保護傳統建筑風貌,引入文化創意產業。2.非遺文化傳承:在更新項目中嵌入非遺工作室、文化展覽空間,促進傳統與現代融合。
(六)綠色低碳與生態修復:1.建筑節能改造:推廣外墻保溫、光伏屋頂(BIPV)等技術,目標提升建筑能效30%。2.生態修復:治理黑臭水體、修復綠地綠廊,構建“藍綠交織”的生態網絡。
(七)安全與韌性城市建設:1.防災減災能力提升:改造老舊消防設施,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增強社區防災能力。2.城市洪澇治理:完善排水防澇體系,消除易澇點,構建“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的工程系統。
(八)數字化與智慧化轉型:1.智慧社區建設:集成安防監控、智慧停車、垃圾分類管理等數字化平臺,提升社區治理效率。2.新型基建融合:推廣5G網絡、北斗導航、物聯網等技術,建設“千兆城市”和數字孿生城市。
四、城市更新項目金融及其他相關政策
2025年,城市更新首次被納入國家“兩重”建設清單(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中央財政“真金白銀”支持力度空前。
(一)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范圍:1.城中村改造2.城市公共空間改造利用3.城市公共設施功能提升4.老舊街區(廠區改造提升)5.老舊場站盤活利用等
(二)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范圍:1.地下管網升級:燃氣、供排水、供熱管網老化更新改造;2.城市防洪排澇:雨水行泄通道建設、內澇點整治;3.公共服務補短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設施(如普通高中建設、醫院病房改造)4.設備更新:住宅老舊電梯更新、既有住宅加裝電梯。5.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重點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向人口密集型城市傾斜】
(三)政府專項債資金支持范圍:1.老舊街區改造2.老舊廠區改造3.城鎮老舊小區改造4.棚戶區改造(主要支持在建收尾項目,新開工城市危舊改造項目)5.城中村改造(含城市公共空間功能提升)6.其他城市更新基礎設施建設【優先投向具備一定收益的更新項目】
(四)中央財政資金補助資金資金支持范圍:1.城市供排水、燃氣、供熱等城市地下管網更新改造和經濟集約型綜合管廊建設;2.城市生活污水管網全覆蓋樣板區建設;3.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建筑垃圾治理、綜合桿箱、危舊橋梁、機械停車設施等市政基礎設施提升改造;4.歷史文化街區、老舊小區、口袋公園、綠地開放共享等既有片區更新改造。【限城市更新重點樣板項目(全國20個名額),范圍為大城市及以上城市,主要向超大特大城市以及黃河、珠江等重點流域沿線大城市傾斜?!?/p>
(五)市場化融資資金支持范圍:1.社會資本合作:通過PPP、ABO 等模式引入企業參與(如老舊街區商業運營權置換改造投資);2.存量資產盤活:推動符合條件的項目發行基礎設施REITs(如保障性租賃住房、停車場資產);3.綠色金融:對接銀行綠色信貸、碳中和債券,支持海綿城市、節能改造項目。
(六)其他資金支持范圍:1.稅費減免政策:申請城市更新項目涉及的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減免;2.土地政策優化:利用“用途轉換”政策,將低效工業用地轉為養老、文體等民生設施用地;通過“增存掛鉤”機制,以存量用地盤活換取新增建設用地指標;3.容積率獎勵:對配建公共服務設施(如社區食堂、托育中心)的項目給予容積率補償。
五、多維政策紅利:企業機遇、居民福祉與城市轉型
2025年城市更新政策將釋放多層次紅利,為不同主體創造價值。
(一)企業增長機遇1.工程與建材市場:地下管網、污水處理、市政設施改造直接拉動建材(管道、環保材料)和工程建設需求。據國家發改委數據,僅2024年就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超2900億元支持地下管網建設,2025年將繼續投入。
2.運營服務市場:消費型設施(智慧停車、文旅街區運營)和公共服務(污水按效付費、垃圾分類處理)催生長期運營服務市場。政策鼓勵通過REITs、特許經營等模式盤活存量資產。
3.技術創新應用:智慧管網監測、節能改造技術、建筑信息模型(BIM)、垃圾資源化利用等技術在更新項目中應用空間廣闊。中央對機制創新的支持為技術方案提供商帶來機遇。
4.社會資本參與:政府明確鼓勵采用PPP新機制、民企參與特許經營。政策性銀行(如國開行)設立專項借款,支持符合條件項目融資。
(二)居民生活改善
1.居住品質提升:重點改造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完善無障礙適老化設施(如電梯加裝)、增補托育設施和兒童活動場地,解決“一老一小”民生痛點。
2.房產價值增值:更新改造顯著改善片區環境和配套。
3.消費場景豐富:歷史文化街區與消費設施融合,打造“15分鐘生活圈”,就近滿足文化、旅游、餐飲需求,提升生活便利性。
4.安全隱患消除:更換老化燃氣管網、修繕危舊橋梁、整治排水防澇設施,有效防范安全事故,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三)城市發展動能
1.投資消費雙驅動:城市更新兼具“補短板”與“促消費”雙重屬性。據住建部估算,基礎設施補短板將帶動數萬億市場投資;消費場景更新則激活文旅休閑等服務業態。
2.更新模式可復制:中央財政支持旨在通過3年探索,形成可推廣的更新“方法論”,如多元化籌資、存量用地盤活、審批精簡等機制創新。
3.城市韌性增強:通過地下管網改造、海綿城市建設(“十四五”已安排600億元支持60城)、排水防澇工程提升城市抗風險能力。
4.綠色低碳轉型:污水“廠網一體”提升處理效率,垃圾分類與建筑垃圾治理減少污染,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六、實施保障與挑戰:資金管理、風險防范與長效發展
(一)為確保政策紅利有效釋放,中央層面建立了嚴格的實施保障機制:1.績效評價體系:財政部、住建部按照《中央財政支持城市更新行動績效評價辦法》(財辦建〔2024〕46號)開展年度考核,重點評估地下管網改造成效、污水收集處理效能、宜居環境改善等指標。
2.日常跟蹤機制:省級部門需建立常態化監督機制,每年至少報送1期進展報告,動態監測項目推進。
3.債務風險防控:通知明確要求“不得新增政府隱性債務”,資金使用需與地方財力匹配,杜絕盲目舉債搞更新。
4.材料精簡要求:申報材料以電子版為主(不超過8GB),嚴禁委托中介“編本子”、印制豪華材料,降低申報成本。
(二)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在于:
1.地方資金配套壓力:中西部城市財力有限,需創新融資工具(如專項債、REITs)緩解配套資金缺口。
2.跨部門協作障礙:更新項目涉及規劃、住建、財政等多部門,需打破行政壁壘形成合力。
3.社會資本參與顧慮:部分項目收益不明,影響民企參與意愿,需通過合理風險分擔機制設計增強吸引力。
對此,國家發改委明確了創新路徑:對市場化程度高的項目(如消費型設施),充分采用市場機制運作;對收益適中的領域,推廣PPP新機制和REITs工具;對公益性強的項目,以中央投資為引導,撬動政策性金融支持。
七、結論:把握窗口期,共建城市新生態
2025年城市更新政策通過“專項資金+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為城市轉型、企業發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歷史性機遇。中央財政超200億元投入,差異化支持20個示范城市,重點聚焦老城區更新、地下管網改造、消費場景融合三大領域,同時大力推動用地、審批、融資等制度突破。
對企業和投資者而言,應重點關注:參與中西部12億高補貼城市項目;布局管網改造、污水處理等優先領域設備供應;創新探索消費型設施運營與REITs退出路徑。對地方政府而言,需把握6月底前中央預算內投資下達節點,結合“兩重”建設申報特別國債項目,同時通過機制創新吸引社會資本。對居民而言,可積極參與老舊小區自主更新(如杭州浙工新村模式),推動加裝電梯、托育設施等改造,實現房產保值與生活品質雙提升。
隨著6月國家發改委城市更新專項投資計劃下達,2025年城市更新行動將進入實施高峰。把握這一關鍵窗口期,政企民協同發力,不僅能實現“舊貌換新顏”的直觀改變,更將培育出集約高效、功能完善、文化延續的城市發展新生態,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