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電子信息產業作為海洋經濟與電子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在全球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其重要性愈發凸顯。從廣義來看,該產業通過衛星遙感、聲學探測、雷達監測等技術手段,對海洋環境、資源、生態及人類活動等方面進行數據收集、處理、分析和應用 ,形成了一條涵蓋多個環節、涉及眾多領域的復雜產業鏈。
一、產業鏈上游:數據采集與感知裝備制造
(一)海洋傳感器制造
海洋傳感器堪稱海洋電子信息產業的 “神經元”,是獲取海洋信息的基礎工具。其類型豐富多樣,涵蓋物理類傳感器,用于測量海洋溫度、鹽度、壓力、流速等參數,如常見的溫度傳感器利用熱敏電阻等元件,依據溫度變化導致電阻改變的原理,精準感知海水溫度;化學類傳感器可檢測海水中溶解氧、酸堿度、重金屬離子濃度等化學指標,例如基于電化學原理的溶解氧傳感器,通過檢測電極間的電流變化測定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生物類傳感器則用于監測海洋生物的種類、數量、分布及生理狀態等信息,像利用免疫識別技術的生物傳感器,能夠特異性地識別目標海洋生物標志物。
在技術創新方面,研發方向聚焦于提升傳感器的精度、穩定性、抗干擾能力以及拓展其在極端海洋環境(如深海高壓、強腐蝕、低溫等)下的適用性。例如,通過采用新型材料,如耐腐蝕的特種合金、生物相容性好的高分子材料等,增強傳感器的耐用性;運用微納加工技術,減小傳感器尺寸、提高集成度,進而提升其靈敏度和響應速度。目前,國內部分企業如青島海研電子,在海洋傳感器研發制造領域已取得一定成果,產品廣泛應用于海洋環境監測、海洋資源勘探等場景。
(二)海洋觀測平臺制造
為實現對海洋數據全方位、多層次的采集,各類海洋觀測平臺應運而生。包括海洋浮標,作為一種在海面漂浮的觀測設備,可搭載多種傳感器,長期、連續地監測海表氣象、水文等參數,并通過衛星通信將數據實時傳輸回陸地接收站;潛標則布放在海洋中特定深度,用于獲取不同水層的物理、化學等數據,其能夠在深海環境下穩定運行數月甚至數年;無人船可按照預設航線自主航行,靈活穿梭于復雜海域,執行海洋環境監測、海洋測繪等任務,相比傳統有人船舶,具有成本低、機動性強、可在危險區域作業等優勢;無人機憑借其快速響應、高分辨率成像等特點,可對大面積海域進行巡查,獲取海洋表面溫度、海冰分布、赤潮等信息;此外,還有水下機器人,如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和遙控水下機器人(ROV),AUV 可獨立完成水下探測任務,具備較高的自主性和靈活性,ROV 則通過線纜與母船連接,在操作人員遠程控制下,進行精細的水下作業,如深海礦產勘探、海底管道檢測等。
國內在海洋觀測平臺制造方面發展迅速,諸多科研機構與企業積極投入研發。例如,羅博飛等企業在水下機器人制造領域技術較為成熟,其產品性能可靠,已在多個海洋科考與工程作業項目中得到應用,推動了我國海洋數據采集能力的提升。
二、產業鏈中游:數據傳輸與處理
(一)海洋通信網絡構建
海洋通信是實現海洋數據傳輸的關鍵環節,面臨著通信距離遠、環境復雜、信號衰減嚴重等挑戰。目前,主要的通信方式包括衛星通信、海底光纜通信、無線通信以及水下通信。衛星通信憑借其覆蓋范圍廣的優勢,可實現全球海域的數據傳輸,無論是遠洋船舶、海島基站還是深海監測設備,都能通過衛星鏈路與陸地進行信息交互。例如,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不僅具備定位導航功能,還擁有短報文通信能力,為海洋漁業、海上救援等提供了可靠的通信保障 。海底光纜通信則以其高帶寬、低延遲、穩定性強的特點,承擔著沿海地區及近海島嶼間大量數據傳輸的重任,是連接陸地與海洋的重要信息橋梁。在無線通信方面,岸基移動通信和海上無線通信可滿足近海區域船舶與船舶之間、船舶與陸地之間的通信需求,隨著 5G 技術的發展,其在海洋通信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有望提升近海通信的速率和容量 。水下通信技術相對復雜,主要包括水聲通信、藍綠激光通信等,水聲通信利用聲波在水中傳播實現數據傳輸,但存在傳輸速率低、距離有限等問題;藍綠激光通信具有高速率、低功耗的優勢,不過對對準精度要求極高,目前兩種技術都在不斷優化改進中,以滿足深海數據高效傳輸的需求。
國內眾多企業積極參與海洋通信網絡建設,如漢纜股份在海底光纜制造領域技術領先,為我國海底通信網絡的鋪設提供了堅實的產品支撐;泰戈菲斯、聲威海洋等企業專注于水聲通信技術研發,推動水下通信技術不斷進步。
(二)海洋數據處理與分析
當海量海洋數據通過通信網絡傳輸至陸地后,需借助先進的數據處理與分析技術挖掘其中的價值。這一過程涉及數據清洗,去除因傳感器故障、傳輸干擾等產生的噪聲數據和錯誤數據,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數據存儲則采用分布式存儲、云存儲等技術,將海量海洋數據安全、高效地存儲起來,以便后續調用和分析,例如青島建立的全球最大海洋大數據存儲體系,為海洋數據存儲提供了范例 。在數據分析環節,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對海洋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如通過深度學習算法對衛星遙感圖像進行分析,可識別海洋中的魚群分布、海洋污染范圍等;利用大數據分析方法整合海洋環境監測數據、海洋資源勘探數據等多源數據,構建海洋生態系統模型,預測海洋生態環境變化趨勢,為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同時,數據可視化技術將復雜的海洋數據以直觀的圖表、地圖等形式呈現,方便科研人員、管理人員等快速理解和應用數據。
在海洋數據處理與分析領域,國內的勵圖高科、中科曙光等企業具備較強實力,研發的相關技術和平臺在海洋科研、海洋管理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三、產業鏈下游:信息應用與服務
(一)海洋資源勘探開發應用
在海洋油氣資源勘探中,海洋電子信息產業發揮著重要作用。利用高精度地震勘探技術,通過向海底發射地震波并接收反射波,結合先進的數據處理算法,構建海底地質構造的三維模型,精準定位油氣藏位置,大大提高勘探效率,降低勘探成本。在深海礦產資源勘探方面,借助水下機器人搭載的高分辨率聲吶、成像設備以及地球物理探測儀器,對海底多金屬結核、熱液硫化物等礦產資源進行探測,獲取其分布范圍、儲量等信息,為后續的開采決策提供依據。例如,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探測裝備在南海等海域的礦產資源勘探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二)海洋環境監測與災害預警服務
海洋環境監測涵蓋海洋水文、氣象、生態等多個方面。通過實時監測海流、水溫、鹽度、海平面高度等水文參數,以及風速、風向、氣壓、降水等氣象要素,結合海洋生態環境指標如浮游生物數量、海水富營養化程度等,運用數據模型進行分析預測,為海洋災害預警提供支持。例如,對臺風、風暴潮、海嘯等災害的預警,通過監測海洋氣象數據和海平面變化,利用數值模擬模型提前預測災害路徑和強度,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幫助沿海地區做好防災減災準備,減少生命財產損失 。同時,海洋環境監測數據對于海洋生態保護、漁業資源管理等也具有重要意義,為制定合理的海洋開發利用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三)海洋交通運輸與物流信息化服務
在海洋交通運輸領域,電子信息產業助力船舶導航、航運管理和港口運營實現信息化、智能化。船舶導航系統結合衛星定位、電子海圖、雷達等技術,為船舶提供精確的位置、航向、航速等信息,保障船舶航行安全。航運管理系統通過對船舶動態、貨物信息、港口資源等數據的整合與分析,實現船舶調度優化、航線規劃、貨物跟蹤等功能,提高航運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例如,智能港口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港口設備自動化控制、貨物快速裝卸與轉運、港口物流信息實時共享,提升港口的運營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增強港口的競爭力。
(四)海洋漁業信息化服務
海洋電子信息產業為傳統漁業轉型升級賦能。通過海洋環境監測數據,漁民可了解漁場的水溫、鹽度、溶解氧等環境信息,結合漁業資源監測數據,精準尋找魚群分布區域,提高捕撈效率,同時避免過度捕撈。在水產養殖方面,利用傳感器實時監測養殖水域的水質、水溫、溶氧等參數,通過智能化控制系統自動調節養殖環境,實現精準投喂、病害預警等功能,提高養殖產量和質量,降低養殖風險。此外,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還為漁民提供市場行情、漁業政策等信息,促進漁業產業鏈各環節的信息流通與協同發展 。
海洋電子信息產業產業鏈各環節緊密相連,上游的數據采集與感知裝備制造為中游的數據傳輸與處理提供數據來源,中游高效的數據傳輸與深度處理分析為下游豐富多樣的信息應用與服務奠定基礎,而下游的應用需求又反向推動上游裝備制造和中游技術服務的創新發展,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不斷發展演進的產業生態系統,在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維護海洋權益、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