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浪潮奔涌向前的當下,數據已成為關鍵生產要素,數據產業的發展水平更是衡量國家數字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十五五” 時期,我國數據產業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臨著諸多機遇與挑戰,明確發展重點、規劃發展路徑刻不容緩。
一、“十五五” 時期數據產業發展形勢洞察
(一)蓬勃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數據產業規模持續擴張。國家數據發展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 年全國數據企業數量超 40 萬家,產業規模達 5.86 萬億元,較 “十三五” 末增長 117%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成果斐然,截至 2025 年 6月底,5 基站總數達 455 萬個,千兆寬帶用戶達 2.26 億戶,算力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
在技術創新層面,集成電路產業鏈逐步完善,國產操作系統嶄露頭角,鴻蒙生態設備總量突破 11.9 億臺;人工智能綜合實力大幅躍升,專利數量占全球 60% 。
(二)復雜多變的挑戰
從國際環境看,地緣政治沖突頻發,科技封鎖不斷加劇,我國數據產業在關鍵技術引進、海外市場拓展等方面遭遇阻礙。國內而言,盡管數字經濟發展迅猛,但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部分新基建領域如 5G、算力中心存在盲目投資隱患;在民生數字化領域,智慧家庭、智慧社區、智慧養老等尚存在短板;國家及地方數據局系統成立后,數字治理與協同機制有待完善。
二、發展重點聚焦
(一)核心技術攻堅
集成電路領域:持續加大在芯片設計、制造工藝、封裝測試等環節的研發投入,突破高端芯片制造技術瓶頸,提升芯片自給率,降低對進口芯片的依賴,增強產業供應鏈的自主性與安全性。
人工智能技術:重點攻關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如機器學習算法優化、自然語言處理底層技術革新等,推動人工智能在醫療、金融、工業制造等關鍵領域的深度應用,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企業與產品。
數據安全技術:研發先進的數據加密、訪問控制、數據脫敏等技術,構建全方位的數據安全防護體系,確保數據在采集、存儲、傳輸、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為數據產業發展筑牢安全屏障。
(二)產業融合深化
數據產業與實體經濟融合:以制造業為切入點,推動數據技術在生產流程優化、供應鏈管理、質量檢測等環節的應用,打造智能工廠、智慧車間,提升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在農業領域,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實現精準種植、養殖,助力鄉村振興。
數據產業與服務業融合:在金融領域,通過數據分析實現精準風險評估、個性化金融產品推薦;在文旅行業,基于游客數據打造定制化旅游線路、提升旅游服務體驗,促進服務業創新發展模式、提高服務質量。
(三)數據要素市場完善
數據產權明晰:加快落實數據資源持有權、加工使用權和產品經營權的 “三權分置”,制定詳細的產權界定規則與實施細則,明確各主體在數據要素市場中的權利與義務,為數據交易、流通奠定基礎。
數據交易規范:建立健全數據交易平臺管理制度,完善數據交易流程、定價機制、合同標準,加強對數據交易的監管,嚴厲打擊數據黑市交易,營造公平、公正、安全的數據交易環境。
數據共享開放:推進政務數據、公共數據的共享開放,打破部門、地區之間的數據壁壘,建立跨區域、跨部門的數據共享機制,提高數據資源利用效率,激發市場創新活力。
三、發展路徑探尋
01政策支持體系構建
?強化政策引導:國家數據局等相關部門應出臺針對數據產業發展的專項政策,在稅收優惠、財政補貼、信貸支持等方面給予傾斜,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拓展業務規模。
?完善法規保障:加快制定數據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數據隱私保護、數據安全責任、數據交易合規等方面的法律規范,為數據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法律支撐。
02人才培養與引進
?教育體系優化:高校和職業院校應增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相關專業,優化課程設置,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適應數據產業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人才引進計劃:實施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進政策,吸引海外高層次數據人才、技術專家回國創業、就業,為數據產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03區域協同發展
?產業集群打造:支持重點區域如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依托自身產業基礎與技術優勢,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據產業集群,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帶動區域數據產業協同發展。
?區域合作機制建立:建立跨區域的數據產業合作聯盟,加強區域間在技術研發、人才交流、產業轉移等方面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推動全國數據產業均衡發展。
“十五五” 時期,我國數據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唯有聚焦技術創新、產業融合、數據要素市場完善等重點方向,通過政策支持、人才培養、區域協同等有效路徑,才能在全球數字經濟競爭中搶占先機,實現數據產業的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注入強大動力。讓我們攜手共進,共同見證我國數據產業在 “十五五” 時期綻放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