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種植是我國農村種植業內容之一,也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近年來,國家多次出臺中醫藥發展、中藥材保護等促進政策,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中醫藥的診療作用突出,更是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近日,202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頒布,共收載中藥2711種,其中新增117種、修訂452種,中藥材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江西省撫州市是我國中醫藥誕生地之一,也是歷史上極具盛名的“旰江醫學”和“建昌藥幫”發源地。近年來,撫州市立足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將中藥材等傳統優勢特色產業作為結構調整的重點,通過強化中藥材良種示范推廣、產業生產基地建設、農產品深加工與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制度創新等,不斷推動中藥農業、中藥工業、中藥商業、中藥服務業的深度融合發展,進一步增強了新型主體帶動中藥材產業發展的能力,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一、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撫州市中藥材種植和深加工及中藥健康養生旅游等新業態得到蓬勃發展。2018年全市新增中藥材種植面積10.72萬畝,總計達40.08萬畝,林下種植中藥材年產值約4.8億元左右,受益農民人均增收2600元。全市中藥材種植品種(含藥食同源品種)68個,其中種植面積在萬畝以上的品種有黃梔子、金銀花、白花蛇舌草、澤瀉、芳樟、松香、松節油、杉木油、青皮、陳皮;養殖中藥材主要品種有鹿茸、熊膽、石龍子,養殖企業5家,養殖面積約184.5畝。臨川區中藥材種植面積達8.95萬畝,人均年增收4336元,位列全市各縣區之首。樂安縣作為全國最大的紫蘇種植基地,種植紫蘇2萬余畝,中藥材種植面積7萬余畝,僅次于臨川區。
撫州市中藥材產業總體發展趨勢向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宏觀層面講,一是中藥材種植布局不合理,種植區域較為分散且規模偏小。種植面積在5畝以上的只有樂安、金溪、南城3個縣。大部分的中藥材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有50多種中藥材的種植面積不足1萬畝。二是中藥材產業整體創新能力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頂層設計和科學規劃,中藥材產業鏈涉及的中藥農業、中藥工業、中藥商業、中藥服務業的產業關聯性松散,未能形成產業集群優勢,因此,整個產業的抗風險能力、應變能力都較為薄弱。從微觀層面看,一是全市中藥農業尚未擺脫“品種多、規模小、單產低”的困境,種植模式依舊比較傳統,種植技術單一且效率較低,普遍達不到國家關于中藥材標準化種植的要求。二是全市中藥工業總量偏低,中藥材加工企業規模偏小,目前主要以原材料或粗加工后輸出到外省市,生產的產品大多為初級產品,精深加工的中醫藥企業少,大多為中藥飲片或保健品粗加工。三是全市中藥商業和服務業潛力尚未開發,對中藥材下游市場開拓不足,“建昌幫”等撫州特色品牌的培育和形成規模效應所需要的時間較長,因此,未能利用品牌效應促進和加快中藥農業與旅游休閑產業、健康醫療產業等新興產業的融合和開發。
二、今后發展思路
(一)堅持科學規劃,市場主導。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藥材品種優勢和生態環境優勢,重點發展“三子一殼”(黃梔子、吳茱萸、車前子、枳殼)、白花蛇舌草、金銀花、半夏、黃精等,將發展中藥材種植業作為促進農業升級、農村進步、農民發展,助推精準扶貧的重大舉措。通過政策扶持、科技支撐、品牌引領,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科學管理,逐步擴大種植面積,實現中藥材種植向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二)堅持創新經營,分步實施。
以推進繼承創新為主題,通過政府引導、主體培育、群眾參與,帶動中藥材產業化經營、訂單化和電商化銷售。把撫州市中藥材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五年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3年)”的目標任務落實到經營主體,落實到田頭、地塊、林地。
(三)發展創意農業,加強產業融合。
拓寬中藥材種植業與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采摘、科普、民宿等休閑農業產業,推動中藥材產業特色化升級發展。積極探索生產性景觀資源的科學利用新模式,建設道地中藥材標準化種植產業園,努力提升中藥材產業質量、效益和綜合競爭力。
三、產業發展目標
(一)加強基礎建設。
圍繞發展中藥材這一傳統特色優勢產業,加快中低產農田改造和標準化農田建設,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農田,完善產業基地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更好地為產業發展搭建平臺。
(二)推進結構調整。
到2023年,每個縣(區)建立1~3個萬畝以上道地中藥材種植基地,使全市優質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達到80萬畝。其中:主要品種種植面積達到41.95萬畝;1000畝以上集中連片種植基地達到240個;中藥材總產量達到35萬噸,年產值接近70億元。
(三)強化科技支撐。
隨著中藥材品種結構的不斷優化,每個縣(區)明確主要種植品種。大力推行中藥材“三品一標”認證,優選當地“綠色+道地”中藥材品種,創立“建昌幫”中藥材品牌體系。加快推進中藥材種植方式的生態化轉型,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植物增長劑零使用,不斷提升中藥材產業供應鏈的綠色價值。加強對中藥材優良品種的篩選,積極探索中藥材套種、輪種、林下種植、混合種植、野生撫育等種植技術,建立中藥材種養、采儲技術標準,保障和提升中藥材質量。推動中藥材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和中藥材科技示范園建設,建立種質資源鑒定與評價技術體系,加強種質資源利用研究,到2023年,全市建設中藥材規范化選育繁育基地達到2500畝。構建農科教相結合、產學研一體化的新型社會化服務體系,在江西省高等醫藥專科學校、撫州職業技術學院開設藥用植物栽培專業,或依托院校開展中藥材生產技術短訓班。充分利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就業創業培訓等資源,加強藥農實用技術培訓,加快培育一批中藥材專業化生產合作社。
(四)加快產業化進程。
到2023年,全市中藥材產業規模化經營面積達80萬畝,新增中藥材年加工能力160萬噸,中藥材產業年產值接近70億元。中藥材產業集群規模及帶動能力顯著增強,形成一批不同產品類別、各具優勢的中醫中藥產業集群和一批傳承“建昌”炮制技術的中藥飲片企業群,地產中藥材90%以上實現在本地加工消化。創建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0家、中藥品牌6個,培育中藥材產業新型經營主體500個,藥農人均收入達到9000元。
四、功能定位與布局
(一)功能定位。
針對撫州市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及前瞻性規劃,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規劃團隊對撫州市中藥材產業功能進行了科學定位。
定位一:打造成全國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立足撫州市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整合全市豐富的中藥材資源,科學布局各縣區種植結構和品種,推動中藥材產業向著“品種優良化、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經營產業化、管理數字化”方向發展,傳承“古建幫”,打造中藥材種植的“撫州模式”,將撫州市打造成“北看安國,南有撫州”的全國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
定位二:打造成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樣板區。挖掘整理“旴江醫學”典籍,保護創新“建昌幫”炮制技藝,傳承發揚“旴江醫學理論”和人文精神,把撫州市打造成江西省中醫藥文化強市和樣板區,創建全國知名、國際有影響的地方醫學流派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中心,使之成為中醫藥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地方樣板。
(二)產業布局。
按照撫州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規劃,將中藥材產業布局為兩大產業園。
其一,道地中藥材標準化種植產業園。即圍繞“擴規模、提品質、強服務、增效益”要求,重振“旴江醫學”“建昌幫”中醫瑰寶,抓好野生中藥材資源保護、種質保護與撫育、人工種植,穩定發展“三子一殼”道地中藥材、特色中藥材及藥食同源中藥材基地;培育“公司+合作社(協會)+農戶+基地”形式的中藥材產業化聯合體,提升龍頭企業深加工能力,重點傳承及恢復“建昌幫”傳統中藥材炮制技藝;深度挖掘山區農業資源,發展“林藥、果藥、糧藥”兼作種植模式,探索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徑;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發展理念和經驗,打造撫州“綠色+道地”中藥材名優品牌。道地中藥材標準化種植產業園主要建設兩大種植基地:一是道地藥材和優勢中藥材種植基地,該基地主要布局在撫吉(金)、資光、福銀高速沿線,以臨川、南城、資溪、金溪、崇仁、宜黃、樂安等縣(區)為核心;二是中藥材深加工項目示范展示基地,該基地以南城、臨川、樂安、金溪等縣(區)為重點。
其二,中醫藥康養休閑旅游特色產業園。即立足于撫州發展中藥材產業獨特的生態和生長環境,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康養方面的特色優勢,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健康旅游基地,形成一批健康旅游特色品牌,推廣一批適應不同縣(區)特點的健康旅游發展模式和典型經驗。著力打造以資溪縣、南城縣和黎川縣為核心的健康養老養生基地,提高全市醫療康養服務能力和水平,實現醫療、康養、旅游與中醫藥產業融合發展、相互促進,帶動撫州醫療康養產業加速發展。其中,中醫藥康養休閑旅游特色產業園主要建設兩大康體產業園:一是健康休閑運動產業園區(以臨川為中心向周圍輻射);二是康養旅游度假產業園區(以南城為中心的“南城-資溪-黎川”休閑度假區)。
撫州市中藥材產業經過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從經濟效益角度分析,其綜合生產能力將會得到全面提升。通過進一步開拓國內外中藥材市場,以及“建昌幫”品牌效應的帶動,全市中藥材產業從2019年起,每年總產值增加大約10億元,到2023年,全市中藥材產業總產值將達到97億元,爭取實現100億元的突破。(作者:方雅冰 李全新 周穎 張懷志 甘壽文 馬遇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