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家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概念,充分肯定了互聯網對傳統經濟的支撐和促進作用,并制定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互聯網+”行動計劃。
“互聯網+”即“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是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滲透與融合,但并非二者的簡單相加,也并非傳統行業簡單觸網即可完成滲透與融合。而是要通過互聯網平臺、互聯網思維打通傳統行業的“任督二脈”,對傳統行業進行思維模式和經營模式的顛覆,進而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截至目前,我國互聯網用戶規模已經超過6.49億,普及率已達到47.9%,互聯網產業已在深刻影響傳統IT市場和傳統產業,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的變革已在進行當中,“互聯網+”有望成為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的重要推動力。我們認為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滲透與融合包含兩個方面:
1)“互聯網+”。對于傳統互聯網行業來說,其單純基于線上的發展模式已經接近發展瓶頸,未來的發展趨勢勢必是線上與線下的深度融合,且勢必是從互聯網向傳統行業滲透,通過與傳統行業協同發展來迅速擴大互聯網經濟的規模,其發展模式是互聯網行業主動向傳統行業滲透,對傳統行業的業務發展模式與思維模式進行顛覆,進而實現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主動、深度的融合.
2)“+互聯網”。除互聯網主動出擊“顛覆”傳統行業外,對于傳統行業來說,由于新興經濟的替代,其自我革新和自我升級意愿較為強烈。其在目前的發展階段中受到了來自互聯網行業的極大沖擊,我們認為,對于傳統行業來說,其對互聯網的態度應是“擁抱”而非“抵觸”,因此對于傳統行業來說,應積極培養并深化“+互聯網”思維,主動進行思維模式和經營模式的自我顛覆與變革,加速行業的互聯網化程度,實現行業+互聯網的深入融合,突破現有的發展瓶頸。其次要利用大數據推動創新。傳統企業都應當果斷地、全身心地參與到互聯網經濟的建設中來,利用好中國良好的產業基礎,借互聯網之手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改變過去的拼成本、拼資源的發展模式。以上海建工為例,這是一家水泥得不能再水泥、傳統得不能再傳統的企業,通過和浪潮合作,搜集互聯網和自己企業信息系統中的大數據,對不同區域、時間段的原料價格進行整合分析,不但能夠精準預測建筑工程目標成本,而且能夠準確預測競爭對手投標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