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率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效率體現, 城鎮化率高則經濟水平相對也高。在縣域經濟中, 高城鎮化率區域還需提高鄉村發展水平, 才能更好地推動區域經濟全面發展。因而該經濟區域在經濟薄弱的鄉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規劃顯得尤為重要。中機院以福建省石獅市為例, 圍繞如何在擁有高度城鎮化率的縣域經濟基礎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規劃, 促進城鄉融合。
一、前言
根據美國地理學家諾瑟姆建立的“S”模型分析:城鎮化率在10%時開始啟動, 城鎮化率在30%之前發展較慢;在30%到70%則是城鎮化高速增長期, 表現為經濟結構和人口結構的活躍性足夠支撐城鎮化高速推進。當城鎮化增長率突破70%之后, 進入全社會追逐高福利狀態, 此時經濟增速下降, 城鎮化速度又開始進入慢速發展階段, 這也是全球城鎮化增長率的發展規律。城鎮化水平極大的影響著區域經濟發展, 高城鎮化率則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也高。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 并于2018年9月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 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主要內容, 會上指出鄉村振興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據統計, 石獅市作為縣級市, 2017年城鎮化率達79.1%。而通過高城鎮化率的經濟區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開展鄉村振興規劃, 促進城鄉融合, 筆者認為其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 值得深入探析。
二、城鎮化效率與縣域經濟發展關聯
“城鎮化”被中央首次正式采用為2000年10月11日。中共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正式采用“城鎮化”一詞, 并專門用500多字“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進行詳細闡述。我國自2013年起逐步加快城鎮化工作推進, 當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 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 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 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2013年12月10-13日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期間, 且12-13日“同步”召開城鎮化工作會議, 明確推進城鎮化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原則、主要任務, 并于2014年3月中旬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 (2014~2020年) 》實施文件。據國內學者仇保興以國內外城鎮化水平數據比較分析, 1981年到2003年的22年期間, 我國城鎮化率即提高20%, 而發達國家城鎮化增長率從20%到40%, 英國用120年, 法國用100年, 德國用80年, 美國用40年, 蘇聯用30年, 日本用30年。通過比較, 按此速度測算, 如果我國城鎮化率再提高20個百分點, 僅需l6-17年即可實現, 以此推算, 我國到2020年將實現較高城鎮化水平。據查閱有關統計數據, 當前, 我國平均城鎮化率為58.52%, 福建省平均城鎮化率為64.8%。如上文所述, 我國城鎮化率水平正逐步提高, 且局部區域已明顯超過平均水平, 比如石獅市城鎮化率2017年達到79.1%, 居于福建首位。但是, 在當前縣域經濟發展中, 與工業化、城鎮化的高速增長相比, 農業現代化還有一定差距, 城鄉發展不平衡, 因此及時進行對包含“三農”在內的農業現代化,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對新型城鎮化質量提升的有力補充, 更有利于拉近縣域中城鎮與鄉村經濟發展平衡。
三、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
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曾說過, 影響21世紀人類社會進程的兩件最深刻事情:其一是以美國為首的新技術革命, 其二是中國的城鎮化發展。當前我國正在經歷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新型城鎮化進程, 其成績有目共睹。以石獅市為例, 自2013年我國大力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以來, 結合同年7月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石獅市全域城市化發展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精神, 作為全省首個試點改革城市, 雖口號為“全域城市化”, 其本質仍為新型城鎮化發展范疇。2013年至2017年石獅市城鎮化率分別為77%、77.8%、78%、78.4%、79.1%, GDP增速分別為12.5%、11.2%、10.2%、8.1%、8.5%, “三農”所集中體現的第一產業值增長率分別為0.4%、3.2%、4.6%、2.5%、-6.8%, 第二產業值增長率分別為13.5%、11.6%、10.1%、6.3%、6.9%, 第三產業值增長率分別為11.8%、11.2%、10.7%、10.9%、11.6%。其中表明石獅市城鎮化率不斷提升的同時, 而涉及農村的第一產業退化, 第二、三產業不斷提升。另根據有關研究數據, 即使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 仍還有近四分一的鄉村人口。綜上, 一方面體現了新型城鎮化帶動的縣域經濟發展迅速, 另一方面則反映出新型城鎮化需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 從而補上鄉村“短板”。在不損害農民利益、不改變農村土地所有制、不減少農村耕地面積情況下, 高度城鎮化的鄉村區域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將為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提供良機。因此, 在諾瑟姆“S”模型的理論基礎上, 堅持走中國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針對高城鎮化率區域的薄弱鄉村進行鄉村振興規劃, 推動城鎮與鄉村協同發展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以福建省石獅市為例:
1. 提升鄉村優勢產業。
石獅市陸域160平方公里, 其中鄉鎮基本農田不足13平方公里, 2017年種植農業僅占GDP的0.07%, 從事純農業的勞動力占全部農村勞動力的比重僅為8%。而2017年漁業產值為48.2億元, 居福建省前列, 側面反映了石獅市鄉村產業主要以漁業養殖捕撈為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指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鼓勵農民勤勞守法致富”, 且石獅市發展城鎮化的目的在于縮小城鄉差距, 而提高鄉村農民 (漁民) 收入是主要手段。因此, 在城鎮化的帶動下, 石獅市實施鄉村振興規劃, 可發揮漁業產業優勢, 比如: (1) 推進海洋捕撈漁船更新改造, 推動海洋捕撈業結構調整。推進祥芝鎮祥芝村、鴻山鎮東埔村漁港經濟區建設, 在2018年底前完成海水養殖規劃編制, 促進2020年漁業標準化養殖生產基地建設面積達700畝。 (2) 穩妥發展遠洋漁業, 推動永寧鎮梅林碼頭通過一類開放口岸建設, 簡化遠洋捕撈海產品檢驗通關程序, 支持漁民做全產業鏈, 為遠洋漁船裝卸、補給、通關、冷藏和物流提供便利。 (3) 2018年9月起, 在現有海洋生物科技園區內啟動建設1400畝海洋生物食品園, 做大做強水產品加工及冷鏈儲藏物流等。千方百計促進鄉村增產, 農漁民增收, 推動農漁民在享受鄉村美好生活環境的同時, 進城消費, 甚至購房定居, 進一步側面推動城鎮化發展。
2. 平衡城鄉均等發展。
城鎮經濟發展聚集人力、物力、資本等要素, 產生全區域效益最大化, 其本質為城鎮化的實現過程。而在高城鎮化率區域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規劃, 則必須推動突破城鄉布局限制, 平衡城鎮與鄉村均等發展, 既在保障城鎮水平的基礎上, 適度向鄉村發展傾斜。尤其是鄉村教育、醫療和社保方面, 石獅市實施鄉村振興規劃, 比如: (1) 優先發展農村基礎教育事業, 實施鄉村教育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推動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 促進全域教育均衡化。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 至2020年全市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85%。加強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建設, 推進鄉村教師到城鎮學校跟崗學習。在鄉村每年開展12期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 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計劃至2020年培訓新型職業農民400名, 認定100名。 (2) 至2020年實現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全覆蓋的同時, 實現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50%。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 注重全科醫生培養。 (3) 加強農村養老設施建設, 至2020年, 農村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70%以上。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 做好農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
3. 增加鄉村基礎投入。
石獅市在發展城鎮化同時, 實施鄉村振興規劃, 既推動“人的城鎮化”, 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又主動增加鄉村基礎設施等投入, 為留在鄉村人口提供健全公共服務和美麗鄉村宜居環境。比如當前石獅市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54.6萬, 農村人口14.5萬。結合我國《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 (2014-2020年) 》實現“人的城鎮化”目標以及石獅市“十三五”規劃, 石獅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推動實現鄉村戶籍融入改革, 規劃于2020年前增加城鎮人口4萬人, 使城鎮化率達85%。大力推行公共服務, 2018年市財政投入3000萬元以上用于深化美麗鄉村、美麗城鎮建設, 至2020年累計投入1億元以上用于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2019年建設10個以上農村集中住宅小區, 基本實現全市所有縣道、鄉道及其他主要道路污水管網全覆蓋。再者改造鄉村基礎設施, 2018年在全市范圍內完成57座公廁改造提升任務, 至2020年基本實現鄉鎮所在地每萬人有3至4座公廁, 步行15分鐘左右有1座公廁。石獅市堅持“一村一策”, 制定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三年行動方案, 著力增強鄉村集體自我“造血”功能, 切實形成脫貧致富長效機制, 2018年底全面消除鄉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萬元以下的“空殼村”和部分鄉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萬元至5萬元的“薄弱村”, 2019年底消除絕大部分薄弱村, 2020年底全面消除薄弱村, 力爭鄉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村達70%。
總之, 鄉村振興所將帶來的不僅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有力補充, 更是全面提升區域城鎮化質量的重要因素。即城鎮化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鄉村經濟發展帶動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