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小澗西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園區是青島市重要的環衛基礎設施,承擔著市內主城區及高新區的生活垃圾處置任務,具有保障城市正常運行的重要功能,青島市2019年有157.84萬t生活垃圾在小澗西生活垃圾處理園區進行處理。該園區是青島市主城區唯一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集中性園區,從2001年建設開始,一直使用至今。根據青島市城管局要求,對青島市小澗西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園區進行綜合治理和規劃。
1 園區現狀和問題
1.1 園區現狀
青島市小澗西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園區位于紅島經濟區,小澗西村以北1.4 km,規劃占地約1 700畝,2001年開始建設,作為青島市主城區生活垃圾主要的處置中心園區,目前已經建成焚燒廠、填埋場、生化處理廠、滲濾液處理廠、填埋氣體發電廠等環保設施,其中衛生填埋場(一期)設計總庫容為710萬m3、焚燒發電廠(一期)設計處理能力1 500 t/d、生化處理廠處理能力300 t/d、垃圾滲濾液處理廠(含改擴建工程)處理能力1 900 t/d、填埋氣發電廠裝機容量為3.06 MW、填埋場二期工程(庫容462萬m3)、焚燒廠二期設計處理生活垃圾2 250t/d,含1 000 t/d滲瀝液處理站一座。目前,該園區承擔著主城區生活垃圾的處置任務,每天入場垃圾量4 300 t左右。
1.2 存在問題
(1)小澗西生活垃圾處理園區是青島主城區唯一的垃圾處理園區,存在用地緊張的風險。
園區距離市區35 km左右,垃圾處理設施集中,用地緊張,衛生填埋場一期已經填滿,二期已經啟用。作為所有垃圾處理最終處置場所的填埋場,由于占地面積大,對土地的需求非常緊張,如果小澗西衛生填埋場的填埋空間接近飽和,青島市將面臨垃圾填埋場重新選址的難題。隨著國家標準要求越來越嚴格,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
(2)衛生填埋場堆體狀況。
園區衛生填埋場一期已填埋生活垃圾1 400萬t,垃圾堆體占地面積約27萬m2,堆體高度約55 m,總體積約800萬m3,需要治理的垃圾總量為924萬t,垃圾堆體內積存有50萬至100萬t游離滲瀝液,混合填埋了7萬余噸垃圾焚燒飛灰,堆體成分、影響因素及力學特征非常復雜。
(3)小澗西生活垃圾處理園區的建設和使用對周邊環境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
小澗西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園區從2001年開始建設和使用到現在,對周邊的居民和生活垃圾運輸沿線區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各種垃圾處理設施帶來了污水、煙氣、臭氣和視覺污染,大規模的垃圾運輸車隊穿越村莊,噪音、異味、滲瀝液撒漏等引發了沿途村莊的不滿,造成鄰避效應。鄰避效應有可能引發大規模社會穩定風險事件。
(4)園區內污染物界限不清晰,污染物處理設施沒有充分共享。
園區內運營單位除原國有固體廢棄物有限公司外,其他幾家運營單位都為民營企業,由于歷史原因,各運營單位工作有交叉,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染物界限不清晰。處理設施產生污水有企業自己建設處理設施的,如焚燒廠二期;也有和固體廢棄物公司合用污水處理設施的。沒有充分體現集約用地、污染物產出責任清晰的原則。
(5)小澗西生活垃圾處理園區處理設施建設有待完善,缺少分類垃圾處理設施。
現狀園區內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大部分以混合垃圾為處理對象,隨著生活垃圾分類的進行,對分類處理設施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島市分類收集后的廚余垃圾急需進行單獨處理,但園區內尚無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因此應盡快補充建設分類垃圾的末端處理設施,以推進青島市垃圾分類的有效實施。
2 規劃原則
(1)城鄉統籌、就近處置原則。
打破行政區劃,在青島市范圍內實現垃圾處理的區域統籌、資源共享,合理布局垃圾處理設施。
(2)土地集約、園區化處理原則。
發揮垃圾處理設施的規模效應、土地集約效應,形成以垃圾綜合處理園區為主的垃圾處理格局。
(3)成熟可靠、適度超前原則。
選用國內外成熟可靠的垃圾管理理念、處理技術、處理設施建設模式,并在處理設施使用年限將至時提前開始新設施選址或改造工作。
(4)園區整體綜合治理,實現綠色可持續的城市物質循環的原則。
3 園區規劃和治理
3.1 青島市生活垃圾全域統籌,規劃6大綜合處理園區建設
規劃遵循服務范圍、設施建設園區化原則,將青島市全域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分為6個片區,分別是東岸及北岸片區、西海岸片區、即墨片區、萊西片區、平度片區和膠州片區。各片區規劃建設1處以“焚燒為主、生化為輔、填埋為保障”的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園區,多種處理設施集中建設、協同處理,充分發揮規模和集群效應,實現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跨行政區域的市級統籌。6大綜合處理園區的建設將大大緩解小澗西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園區用地緊張、后備土地不足的風險。
3.2 衛生填埋場的堆體治理
小澗西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一期已經封場,該填埋場是整個小澗西綜合園區內污染物最大的來源,已填埋生活垃圾1 400萬t,為保證堆體的安全和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規劃必須進行治理。根據填埋場特點,場地修復技術計劃采用原位生物穩定化輔助污染垂直阻隔的綜合處理工藝。工程主要內容包括堆體整形、滲濾液收集系統、滲濾液回灌系統、抽氣系統、補氣系統、覆蓋系統、監測系統、垂直防滲系統等主體工藝工程,還包括電氣、自控等輔助系統。衛生填埋場的堆體治理后,將極大地緩解對周邊環境的不良影響。
3.3 污染物的控制和統籌處理
為充分利用小澗西綜合處理園區的已有和未來發展優勢,同時控制污染物去向,對園區內產生的污染物進行系統性統一規劃,各項設施合理功能分區并集約化布置。園區內各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水除焚燒廠二期外,都統一進入小澗西綜合污水處理廠進行統一處理,對各設施產生的污水污染物指標進行清晰界定,明確責任,付費處理;園區內處理設施產生的殘渣和篩上物分別計量統一進入小澗西衛生填埋場二期進行衛生填埋,付費處理。
3.4 建設和完善園區內分類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青島市廚余垃圾處理廠
到2020年,青島市將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系統全覆蓋。為加快提高與前端分類相匹配的處理能力,規劃在小澗西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園區建設廚余垃圾處理廠1座,一期建設規模設計處理能力500 t/d,采用厭氧消化處理技術,主要工程建設范圍包括:(1)主體生產設施:廚余垃圾預處理系統、厭氧發酵系統、沼渣脫水系統、沼氣凈化系統、除臭系統等;(2)配套生產、生活輔助設施:機修車間、變電所等。青島市廚余垃圾處理廠的建設將滿足青島市市南區、市北區、嶗山區、李滄區、城陽區分類收集的廚余垃圾單獨處理。
3.5 園區和周邊區域整體綜合治理,進行景觀提升
園區一期、二期用地紅線范圍內約100 hm2,將和紅線外500 m環場區地塊約300 hm2整體進行規劃治理,提升園區景觀效果,打造公園式垃圾綜合處理園區。園區內部改造治理主要包括道路提升、園區綠化和內部工程提升等內容,按照現代化園區的標準,提升整體風貌。高標準做好園區及周邊規劃,逐步恢復生態環境,以環保、循環的理念,通過滲濾液凈化中水再利用、廢物廢料物質循環、沼氣地熱能、風能、太陽能等不同板塊的設計,最終實現綜合處理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4 總結
青島市小澗西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園區經過統一規劃和治理,減少了垃圾處理的安全、環境、工程等方面的風險與隱患,建立起與周邊居民群眾的良好關系。實現了綠色可持續的城市物質循環的理念,對青島市改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提供了依據。(作者:徐家英 王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