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新型城鎮化和各地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加速推進, 鄉土建筑價值遠沒有被正確的認識, 正以極快的速度、大的規模的破壞和消失。中機院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首先闡明鄉土建筑保護與開發的研究意義;其次指出鄉土建筑保護與開發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最后以三個典型鄉土建筑保護與開發案例進行系統研究分析, 提出鄉土建筑原態保護與活態開發策略。
1 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中“生態宜居”要求保留地域獨特的“鄉貌”, “鄉風文明”要求不能丟了地方文化的“鄉魂”, 而鄉土建筑便是“鄉貌”、“鄉魂”最直接、最直觀的展現。2018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兩會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鄉村振興特別要保護好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本文針對鄉土建筑保護和開發中亟需解決的問題研究并提出了原態保護和活態開發的建議。
2 鄉土建筑保護與開發意義
2.1 抓住鄉土建筑保護的關鍵機遇期
城市化的高速發展帶來鄉村規模的不斷萎縮, 對鄉土建筑保護和開發的漠視, 造成散落在廣大的鄉村的古建筑正在快速消亡。黨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著力解決農村現代化過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也為鄉土建筑保護提供了關鍵機遇期。做好鄉土建筑保護工作, 可以把很多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鄉土建筑保存下來并繼續發揮作用, 可以實現鄉土建筑保護與新型城鎮化和諧同步發展。
2.2 揭示鄉土建筑蘊含的社會文化價值
散落在農村的鄉土建筑很多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 是傳統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 由于各界對其社會價值與文化價值的忽視, 大量有珍貴價值的鄉村古建筑在城市化的高速進程中遭到了大規模的急劇破壞。對鄉土建筑保護與開發研究, 有利于揭示鄉土建筑的社會、文化價值, 糾正社會各方對鄉土建筑價值認知的偏差, 喚醒對傳統精神文明財富的保護意識。
2.3 傳承鄉土建筑承載的民族文化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源遠流長, 底蘊深厚。大道無形, 以器載道, 鄉土建筑則是中華文化傳道、明道、行道之“重器”。鄉土建筑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載體之一, 承載著百年風雨、演繹著世代人情、傳遞著歷史信息、體現著鄉土居態。保護好鄉村古建筑不僅能鞏固延續中華文明的根基, 還能發揮其“實物的史書”、“歷史的年鑒”、“文化的載體”等作用, 更能挖掘和激發其承載的民族文化自信, 凝心聚力建設美好新時代。
2.4 挖掘鄉土建筑蘊藏的持續發展潛力
從世界各國現代化歷程看, 鄉村必然經歷一場痛苦的蛻變和重生。在城市化快速推進的現代化背景下, 占國土面積大半的農村卻越來越蕭條, 城鄉結構面臨前所未有的失衡。經濟與生活條件的落后, 使得大量來自農村的年輕人紛紛逃離鄉村, 到城市中尋找發展機會, 人才的流失又造成了經濟更加蕭條的惡性循環。對鄉土建筑進行活態開發, 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為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開辟出一條嶄新道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同時, 帶動其他產業的協同發展, 深挖蘊藏的農村發展潛力, 助力鄉村振興的實現。
3 鄉土建筑保護與開發面臨的問題
3.1 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造成了鄉土建筑的快速消亡
我國歷史文化底蘊豐厚, 各式鄉土建筑記錄著歷史變遷, 是歷史的現實載體, 是文化延續發展的物證, 在建筑發展和歷史文化等各個方面具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鄉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轉移, 粗放式的快速發展導致鄉土建筑正快速消亡, 造成鄉村文化載體的消失、鄉村文明的失落、鄉村文化傳承的斷代。
3.2 民間主體的缺位制約了鄉土建筑的有效保護
鄉土建筑保護和開發的“大政府, 小民眾”的格局, 沒有充分吸納民間主體的積極介入, 造成形象工程、商業過度開發、侵害居民利益、文化環境嚴重破壞等, 使得鄉土建筑保護最大利益主體的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調動和發揮。鄉土建筑保護與開發由于缺少堅實的群眾基礎而喪失持續發展活力。
3.3 基礎設施的短板限制了鄉土建筑的開發利用
“生態宜居”要求鄉土建筑改造與維護適應現代生活需要, 而目前農村基礎設施普遍欠缺, 排污系統、燃氣系統、電力系統等基礎設施環境與城市相比有較大差距。這無疑擴大了城鄉生活發展等各方面的差距, 嚴重限制和阻礙了現代鄉村發展、鄉土建筑的保護和開發。
4 鄉土建筑原態保護與活態開發策略
建筑存在的意義在于與人的關系, 如果能夠持續的利用則其生命力便一直存在。基于此, 論文從原態保護和活態開發角度提出鄉土建筑保護與開發策略, 破解當前存在的關鍵問題, 即從“原態保護”的大處著眼, 從“活態開發”的細微著筆, 使得鄉土建筑在現代社會中得到合理的保護和開發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4.1 單體保護, 原態修繕保護, 尊重歷史傳承文化
泰安市角峪鎮鹿角村十字穿心閣, 單體鄉土建筑, 建筑布局合理、樣式獨特、設計新穎、建造考究, 體現了清代康熙年間鄉土建筑特點, 是角峪鎮的獨特人文景觀, 也是泰安市級保護文物。該類型建筑留存數量稀少, 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體現了鄉村古建筑高超建筑水平和藝術水準, 目前山東省已知僅存兩處。
該村多種途徑嘗試對其進行保護與修繕, 最終由泰安木易有限公司全額投資81.3萬元予以修繕, 2018年11月竣工。通過引入社會力量和資金, 秉承修舊如舊、保持原貌的理念對十字穿心閣進行原態保護性修繕, 極大地保留了十字穿心閣原有的建筑特色, 保護了這一珍貴的鄉土建筑和古老的人文遺產, 留住了村民心中歷史信息的完整。原態保護性修繕尊重傳統建筑風貌、保留了建筑物原有特色, 使該建筑以本來面目展現在現代人眼前, 保持了鄉土建筑記憶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今天, 成為泰安鄉土文化的物質載體、傳統鄉土建筑原態保護完整留存的代表。
4.2 成片開發, 完善基礎設施, 補平城鄉生活短板
泰安市上高莊園位于泰安市泰山區上高街道魏家莊村, 項目在規劃設計時特別注重鄉土建筑的保護和利用, 力求在保留原有鄉村建筑基礎上, 補平基礎設施短板, 實施活態開發盤活現有鄉村建筑。活態開發主要是通過導入現代理念、引進先進技術、文創開發等形式, 盤活原態保護的鄉土建筑資源, 使得其傳統物質形態與現代生活相融合, 重構鄉土建筑古今兼容的發展模式。
上高莊園文化產業園區為華北地區農村典型四合院式建筑, 在建筑外觀形式上注重保留和恢復傳統四合院;在內在設施上, 通過完善基礎設施, 注重現代使用功能的改造, 如完善給排水系統、安裝空調、光纖、現代裝修等, 滿足現代生活和工作需要, 補平了城鄉生活短板, 使鄉村建筑與現代社會相得益彰。對如碾盤、牛槽、水缸、門板、瓦片等鄉土器具或構件, 或整體保留繼續發揮作用兼做景觀, 或做成魚池、噴泉、小道等景觀, 既保留了鄉土建筑附屬建筑的原生態, 又建構起新的生態景觀, 使其巧妙的融入現代生活, 達到了原態保護與活態開發并重的目的。項目的鄉土四合院已經開發為鄉村文化體驗基地、私家廚房、會所、國學培訓中心等。
4.3 政府引導, 吸納民間主體, 政企共謀鄉村振興
泰安市大汶口古鎮保護與開發項目分為古鎮安置區和古鎮建設區兩部分。古鎮安置區用于搬遷安置原居民。古鎮建設區對歷史文化村落進行保護性開發, 著力在基本保持村落歷史原貌基礎上將成片古宅民居打造成具有鮮明特色和文化內涵的休閑旅游度假區。項目按照鄉奢藝術酒店理念對古宅民居進行修繕改造, 外觀修舊如舊, 保持古鎮肌理和老房子的韻味;內部按照星級酒店標準建設, 水電氣暖齊全, 一宅一風格, 并配套建設文化中心、陶藝坊, 特色中西餐廳等主題區域, 既可接待遠道游客、又能承接家庭聚會、企業年會、學生夏令營等活動, 實現鄉村建筑的活態開發。項目以古宅民居的原態保護和活態開發為核心, 成為鄉土建筑保護開發和鄉村振興的典范。
政府部門將鄉土建筑保護開發納入新型城鎮化整體規劃中統籌考慮, 與傳統村落保護修繕緊密結合, 積極吸納民間主體加入, 綜合考慮村民切身利益, 切實解決由此給當地村民帶來的新問題, 擴大就業, 增加收入, 政府、企業和村民共享鄉土建筑保護和開發的經濟成果, 形成各方共振互動的良好氛圍, 留住了鄉村資本、人才、勞動力, 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目標。
5 總結
如何使承載著優秀傳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鄉土建筑, 在城鎮化進程中得以妥善保護且在現代文明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是當今社會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從單體、成片和區域三個維度分析典型鄉土建筑保護和開發經驗, 提出鄉土建筑的原態保護和活態開發觀點。原態保護是基礎, 活態開發是關鍵, 二者的有機實施可以使基于“原態保護”的鄉土建筑通過“活態開發”融入現代生活,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作者:紀茂全 王萍 劉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