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是江蘇永元投資有限公司在非洲投資興建的全國縣市第一個、蘇州市唯一一個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 是中國民營企業在埃塞俄比亞創辦的唯一一家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 是埃塞境內首個由外資建成且已正式運營的工業園區。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園區概況
工業園于2007年11月通過商務部、財政部的境外經貿合作區招投標, 2008年開始規模性開發, 2015年4月通過商務部、財政部確認考核。工業園協議規劃總面積5平方公里, 已取得99年使用權的土地權證4平方公里, 其中一期2.33平方公里, 二期1.67平方公里。園區開發建設采取“總體規劃、分期實施, 建設與招商同步、開發與使用同步, 以及以園養園, 滾動式發展”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埃塞政府以工業園為模板, 制定了《工業園法》。目前, 總投資2.5億美元的一期已全部完成, 能為入園企業提供可靠的水電供應和多樣化的廠房選擇。
現已建設完畢的項目有:25幢近30萬平方米標準型廠房, 3幢18500平方米員工住宅樓, 1幢3000平方米綜合辦公及生活服務用房, 19公里鐵絲網圍欄和233萬立方米土地平整、“五縱五橫”10條園區主干道、6萬平方米綠化, 600噸/小時供水系統、日處理13000噸污水站及管網系統、25.2萬KVA總降站。工業園目前享有的埃塞優惠政策主要有:區內企業所得稅享受5-10年免稅期, 比區外外資企業延長2-5年;外匯留存30%, 比區外多留存10%;埃塞國家船運公司優先承接區內企業海陸運輸服務, 運費低5%。設立海陸聯運的內陸港口 (工業園已獲批為海陸聯運目的港) , 點對點運輸物資。此外, “稅收返還”重大優惠政策正在全力爭取溝通。工業園為入園企業提供政策法律咨詢、投資和工作許可、企業注冊和有關登記、報關報稅、商檢、倉儲運輸、商務會展、與當地政府和機構協調中介服務以及安保服務等。園區保稅倉庫由工業園在埃塞的法人公司開展保稅倉儲業務, 滿足入園企業生產物資的進出口業務需求。埃塞政府向工業園派駐海關、商檢、稅務、治安等職能部門的直屬辦事機構, 為入園企業的生產經營提供最大化的“一站式”便捷服務。工業園已與埃塞政府有關部門簽訂政府訂購合同, 埃塞政府將把工業園內的企業作為政府采購的合作單位。園區內商貿、醫療、消防、培訓、餐飲、娛樂等設施配套齊全。
目前, 入園企業已達90家 (其中中資企業84家, 聯合利華等外資企業6家) , 總投資6億美元 (其中中資5.8億美元) , 涉及水泥生產、制鞋、汽車組裝、鋼材軋制、紡織服裝等行業。截至2018年11月底, 園區總產值15億美元, 上繳東道國稅費總額累計已達7000萬美元, 為東道國解決就業1.6萬人。工業園的招商引資工作已從“招商引資”轉變為“招商選資”。
2008年11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吳邦國委員長訪問埃塞期間, 將工業園列入高訪三大議題之一, 指示“要將東方工業園建設成為中國與埃塞分享中國改革開放30年成功經驗的示范區”。埃塞政府則把工業園作為該國“可持續發展及脫貧計劃 (SDPRP) ”的組成部分, 列為國家“工業發展計劃中重要的優先項目”。幾年來, 工業園先后迎來30多批次國家和部委領導蒞臨視察指導。2013年, 汪洋、劉延東副總理、中央書記處趙洪祝書記先后視察園區并給予高度評價;2014年5月, 李克強總理親臨工業園視察, 更使我們備受鼓舞、深受激勵。
二、發展規劃
我們深知, 工業園的開發建設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我們將以國家“一帶一路”方針為引領, 繼續迎難而上, 克難奮進, 為祖國爭光。
從近期發展目標來說, 我們將瞄準建設綠色生態型投資集聚區的目標定位, 在進一步做亮做優一期的同時, 盡快開啟二期的開發建設, 擬用2年時間, 引進生產性企業150家, 產品銷售總額達到15億美元, 創匯總額達到5至8億美元, 員工人數達到50000名左右, 創造就業崗位45000個以上。令人欣喜的是, 二期工程尚未開建, 已有諸多國內企業表達入駐意向。
從遠期發展藍圖來說, 我們力圖到2025年, 把工業園擴展到12.5平方公里;再用5—10年時間繼續擴大到25平方公里, 最終打造成一個擁有500家以上企業、占地72.5平方公里左右的東方工業城。
三、困難與建議
工業園開發建設的成績, 是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指路子、壯膽子的結果。但以一家民企之力投資開發和建設管理的境外經貿合作區, 我們也深感“小馬拉大車”的沉重和無助。目前遇到的困難和相應請求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爭取優惠難度大。作為民營企業及其僅有單一民營股份的工業園, 在贏取他國政府的支持尤其是爭取優惠政策時, 缺乏相應的對等地位和談判籌碼, 造成商談成果落地慢、重大優惠政策難突破, 比如稅收返還政策久談無果、二期土地申請遲遲不得獲批等。希望我國政府部門能更多地直接出面與他國政府商談, 以爭取更多更好的優惠政策, 并通過政府平臺幫助工業園加大輿論宣傳, 切實解決“走出去”過程中的一些困難。
二是境外融資難度大。工業園一期總投入超過2.5億美元、總資產超過30億元人民幣, 因資產在境外, 難以通過資產抵押等方式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最艱難而心酸的時刻, 甚至要變賣國內資產來支撐境外園區的發展。希望政府幫助我們引導、引進戰略合作伙伴直接參與工業園建設, 大力推進金融機構對“走出去”企業的項目支持, 有效解決境外資產抵押融資難題。
三是扶持政策難到位。為支持境外合作區建設, 國家和省、市各級相繼出臺了一整套激勵政策, 但由于種種原因, 財政部已停止對境外合作區進行補貼。請求督促政府部門恢復境外合作區扶持政策, 兌現相關扶助資金, 切實把領導的重視關心轉化為更大的實質性支持, 把表態支持轉化為更實在的扶持內容。
四是人才不足難適應。隨著工業園的加速發展, 工作的標準要求越來越高, 而作為一家民營企業, 人才儲備量及其檔次等都跟不上形勢的發展, 尤其是高層次人才遠不能適應發展的需求, 亟需國內富有開發區建設、管理經驗的專家、政府工作人員等進行具體而長期的研究、指導。希望政府在人才選配上給予大力支持。(作者:盧其元)